一个人格来承受痛苦,一个人格来承受快乐,一个人格来保护身体,一个人格来享受他人的关爱,一个人格来逃脱……每一个人都有不同人格,而每个人格又组合成你,或隐或显。
前几天参加活动,有一朋友问我:你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格吗?
我愣住了,作为一名心理专业的学生,我竟从未认真主动的去了解深处的自己。
活动结束后,我回到实验室,找了很多专业的量表甚至尝试用特殊方法去了解深处的自己,很抱歉,我给自己的诊断是:回避型人格,我的显现人格是病态的。
得出结论的那晚我失眠了,回忆自己的过往,我想,这个结论是对的。
回避的大家庭有很多孩子,回避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回避型依恋……我们在了解自己之前要先明白,你是哪一种。
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对负面评价极其敏感为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是主动去回避和任何人的亲密关系以及依恋状态。而回避型依恋则与回避型人格不同,你可以理解为具有回避型依恋的人是可以与他人建立正常情感链接的,但回避型依恋如果接触到自己喜欢的另一半时,是没有办法进入正常的亲密关系,或者说是他们的亲密关系不够紧密,原因在于他们从小养成的认知体系。
心理学给出了“回避”相关的定义,但定义只是用来识别的,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形成病态人格背后的原因。
以心理学角度分析回避时,经常会以原生家庭作为重要的分析点。所谓原生家庭,就是指孩子小时候所生活的家庭,主要是指孩子与抚养者的关系。为什么原生家庭我要放在这里说呢,因为原生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巨大的。在儿童辨别能力尚未成熟时,抚养者对儿童的态度可以直接影响儿童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抚养者的三观也可以直接影响到儿童的三观。
以我为例,我从小生活在一个丧偶式的家庭中,父母经常吵架冷战,至于我则避之不及。
父母也从来没有给过我正面的、积极的回应,有的只是冷漠,姑且说的好听一点,理智。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也就非常的独立,不管什么事情遇到困难都不愿意寻求他人善意的帮助,凡事都自己扛着。朋友虽多但都不是交心的那种,没有好朋友没有兄弟,外表装的外向但本质很讨厌社交。
如果抚养者在沟通问题上并没有学会好的表达方式,那么他们就可能会采取吵架或者冷战,甚至出现家庭暴力,这就会给幼年的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心理压力,而孩子则表现出害怕,本能的厌恶这种沟通方式,但也会刻入孩子的潜意识中,在他们成长后的人生中无意识的表露出来。
本质上他们一方面害怕成为他们父母那样,另一方面,他们也不知道如何用正确的方式与人交往,可能就从未经历过,以至于最后的人格发生扭曲。
我之所以要写这个,是因为如果你身边有回避型人格或回避型依恋的人,能希望你们可以大致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以此来消除对他们的误会,同时我也希望让潜在的回避型人格或回避型依恋的人能更加懂得自己,不要辜负每一个爱你的人。
其实每一个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多少都会有一些相同的表现,因为大部分原因是原生家庭这个因素,这也就导致了从孩童时期养成的不正确认知形成了回避型人格的不正确想法,而当回避型人格完善后(这里指的是人格变得完善且成熟,如成熟型),那些不正确认知产生的想法可能就会减轻甚至消失不见。
以目前我所了解的回避型人格典型不正确想法的说几个,供大家了解。
我很恐惧争吵,在你音调开始升高的时候,我就已经不自觉的让自己回避起来了,而我还能耐着性子与你沟通,是因为我真的不想因为争吵这件事,破坏你我之间的关系,我将你看的很重要。
我没办法直接说出我内心真实的诉求,如果你懂我,你能在我没说的时候把我想要的给我,那么我真的非常非常感谢你。因为对我来说,放弃一件东西或人是很容易的,没有什么是我一定不能放弃的,但是让我说出我需要什么,这对我来说太难了。两岁想要母亲的抱抱,三岁想要橱窗里的玩具,十岁想要放纵的玩耍,十八岁想要一场无悔的恋爱,这些通通都没有得到,也许这辈子我就是个什么都得不到,什么都不配拥有的人。
我消失不是因为我讨厌你,我不说话也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你。相反,我是在认真考虑如何与你走的更加长远,此时你在我心里已经与那些普通朋友不一样了。如果是普通朋友,我能与你谈笑风生,挥斥方遒。
但是此刻你已经走到了我那颗被荆棘满满缠绕的内心跟前了,我在想要不要放你进来。让你进来意味着你可能把我的内心弄得乱七八糟,而此时让你离开可能什么事都不会发生,可是我真的很想去尝试两个人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原谅我平静外表下纠结的想法,我是真的不知道该与你怎么相处,才能既不让你感到距离感,又不让我难受。
对不起,我的脑中存在一个声音,这个声音一直在劝我跟你分手,这声音让我难受,难受的想要撕裂自己,可我又不能让你知道。
因为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人,所以我不太适应与另一半有特别亲密的接触,不管是是暧昧期还是正式确立恋爱关系后,我都不会特别坦然的接受与另一半过多的肢体接触,这并不代表我不喜欢你,我可能非常喜欢你,但是真的没办法适应跟你过于亲密的接触。
同时我也没办法与其他人频繁的保持联系,比如恋爱中,我可能更喜欢一个人待着,不想跟另一半报备形行程,也很讨厌另一半问我在干嘛,讨厌另一半问我为什么不理她,我也不太希望另一半有事没事的跟我说一些无聊的事,出于礼貌我可能会回复,但说真的我并不想回复那些无聊的信息,虽然我知道另一半是关心我才这么说,我也知道我比较冷淡会让另一半不高兴,可是我真的不喜欢。我能很轻松的做到对一个毫无交集的人无限好,但却无法做到与一个亲密的人拉近距离,我们越是亲密我内心的声音越让我逃离。
其实我们目前能做到的就是发现问题,避免问题的重复,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再做受害者,这才是我们当代年轻人要去做到的。作为父母,责任真的很重要,育人并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们作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的这一代人,都开始关注个人精神层面(详情可以了解马斯洛需求),也开始关注心理健康,希望我们给孩子的,不止衣食无忧,更要有健全的依恋风格及健全的人格。
回避型人格有太多我想要倾诉的了,无关于他们的原生家庭、无关于他们的成长历程,我想倾诉的只有回避型人格错误的认知体系,这套陪伴他们成长的错误认知体系让他们在以前生存了下来,但是并不能让他们走的更加长远,不然只能孤独终老、清心寡欲地度过缺乏生命力的人生。
关注微信公众号:花火信箱,获取更多电子书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