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图片



“我生于常州、长在常州,多年来一直关心家乡的建设发展。电话那头传来朱森元洪亮的声音。进入鲐背之年,他的视力和听力已明显下降,但精神依然乐观矍铄。


朱森元院士的一生,是“祖国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的一生,充实而明亮


他是我国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先后参加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多项研究,完成的超临界传热计算方法和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的临界热量计算方法,为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传热计算和冷却方案设计提供了计算方法和设计原则。1995年,朱森元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图片
01

从小立下投身国防志愿


1930年,朱森元出生于常州溧阳,他是家里的长孙。祖父为其取名“森元”,是希望他的出生能给这个家庭带来新的气象,让整个家族人丁兴旺,如参天大树,根深叶茂,蔚然成林。


图片


朱家从来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朱森元从小就在村里的学堂读书,但平静的求学时光,很快被战争打乱。


1937年12月,日寇在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离南京一百多公里的溧阳也于1938年3月沦陷。一天下午,敌机呼啸而来,在溧阳城内投下几枚炸弹。在逃跑躲避途中,祖父牵着朱森元的手说:“我们的装备不如日本人,落后就要挨打!”看着逃难的村民,听着敌机的轰鸣,这句话,在幼小的朱森元心里埋下一颗种子,他立志学好知识,长大后投身国防,让中国变得强大,不再受欺负挨打。从此朱森元发奋努力,小学还没有读完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地的一所中学。


1949年秋,朱森元考入了中央大学(后改为南京大学) 航空系,向儿时的国防志向迈出实质性的一步。那一年,饱经沧桑的中国升起了五星红旗。


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就包括组建一支正规的空军队伍。在南京大学,航空系的学生们首先被发动起来,朱森元报名进入军事干部学校,这所学校实际上是为空军组建教师队伍的。从此,他将自己的命运和党的事业融合在一起,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航空航天。




图片
02

开创中国人自行研发氢氧发动机之路


1970年8月,朱森元被指定为氢氧火箭发动机研究室的负责人。当时,研究所绝大部分力量都被迁往陕西秦岭的大山之中,北京仅留下一个工作组。朱森元迎难而上,提出以边设计、边试验、边生产的“三结合”模式搞预研。那段时间,他和研究组的同事们吃住在工厂,有了问题随时解决。1975年1月,由他组织研制的氢氧发动机试车成功,这标志着我国第一台泵压式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正式诞生。


图片

▲朱森元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参与两弹结合运载火箭主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朱森元组织并领导了“沸腾冷却的极限临界热流研究”和“沸腾冷却的超临界热流研究”两个课题小组。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和试验,成功完成了超临界换热的设计原则和临界热流计算方法。此后,这些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都成功地应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再生冷却方案设计中


“火箭发动机的发展并不是跟着外国的路子走,而是根据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研制。”朱森元说。他长期致力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理论研究和研制工作,负责研制的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曾成功地用于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工程等。


1987年,朱森元开始从事“863”计划中的航天高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工作,负责液体火箭发动机及大型运载火箭的论证、发展和研究。在担任火箭发动机和大型运载火箭专家组组长期间,他提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发展,必须按照国际通用的低成本、高可靠、无污染的原则,进行“模块化研制,积木式发展”的战略建议,并结合国内各种条件,进行了大量的方案计算和分析。这个建议不久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过论证和完善,被定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展的基本原则。


氢氧发动机研制道路异常曲折,只有亲历其中,深入一线工作的人,才会有最深刻、最切身的体会。


在数十个寒来暑往中,朱森元带领团队遇到了一道又一道沟坎,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以努力钻研和永不放弃的勇气,开创了中国人自行研发氢氧发动机的独特道路。



图片
03

心系国防情牵家乡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在半个多世纪的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朱森元以卓著业绩、实际行动和矢志不渝的决心,展现了一位老航天人无私奉献、百折不挠的精神和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


图片

▲朱森元为国防科技大学的实习生讲课


而今,披着一身星辉,朱森元过起普通人的生活,但他依然时刻关注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他也没有忘记家乡常州,时常牵挂这里的建设和发展。


图片

▲2009年10月26日,朱森元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校五十周年庆祝活动上作报告


“对‘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新常州精神很赞同。”朱森元说。从有关资料得知常州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8807.6亿元,同比增长9.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了16.6万元之后,他表示:“这让我很高兴,也为家乡感到特别自豪。”


“未来,希望常州生产出更多的高科技产品,家乡建设得更美好、更宜居。群众更加富足,人民生活更加蒸蒸日上。”朱森元说。



院士话桑梓

PREFACE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


截至目前,常州籍两院院士共有70多位,他们是这座城市的骄傲,也是最宝贵的财富和智力资源。当前,常州全市上下正齐心协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加速推进“两湖”创新区建设。市委宣传部联合常州日报社、常州广播电视台、市科协推出《院士话桑梓》专栏,致敬常州籍院士,讲院士生平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搭建常态沟通服务渠道,为常州富集人才,打造科技之城、创新之城提供更为丰厚土壤。











新一轮发展最好的“时与势”

已然聚于常州

我们将继续

借智“最强大脑”

助力创新发展


如果您身边有关于常州籍院士的故事

或者联系方式

请留言推荐给我们



来源:常报新媒体

记者:姜小莉

审核:魏溪莹 钱 韬 张盈盈

监制:黄 江 马凌

转载请注明来源:常州发布

(微信号:changzhoufabu2015)


戳这里关注我,看常州权威资讯

↓↓↓


常州广播电视台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如需转载 请保持图文完整 拒绝任意删改】

我就知道你“在看”

图片


举报/反馈

常州发布

5.4万获赞 3.4万粉丝
期待每天与您相约在“常州发布”
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