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好痒,感觉要长出恋爱脑了,赶紧去看王宝钏挖野菜冷静一下。”“与其劝闺蜜分手,不如教她怎么辨别野菜吧。”……最近,古代传说中的女性主角王宝钏登上热搜,被网友奉为“恋爱脑鼻祖”。她苦守寒窑十八年的经历,也成为人们“劝退恋爱脑”的最佳注解——不要爱情至上,否则要吃十八年野菜。
“王宝钏挖野菜”的梗,出自电视剧《薛平贵与王宝钏》,相府千金王宝钏因爱上穷小子薛平贵,不惜断绝父女关系与其成婚。此后,薛平贵随军出征,王宝钏独居寒窑十八载靠挖野菜度日,薛平贵归来登基后,只做了十八天皇后便去世了,结束了“神钏尝百草”的一生。网友恨铁不成钢,在替王宝钏感到不值的同时,也吐槽她是“恋爱脑毁一生”。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王宝钏挖野菜”的魔性截图时,的确很难忍住不笑。网友们脑洞大开,二次创作出各种挖野菜梗,比如“是爱挖野菜的小姐姐一枚啊”“吃了十八年野菜,体脂率应该很低了吧”,虽然有些无厘头,却莫名直戳笑点。
作为一名90后,我也十分理解年轻人对文艺作品的解构。小时候缺乏社会经验,在沉浸式看剧的过程中,往往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不管多离谱的剧情都能自我合理化。等长大了,有了自我判断的能力,便能更加理性地审视其中传递的价值观,一些与当下观念明显相违的桥段,就会成为网络造梗和吐槽的对象。
如今时代不同了,那种不计回报地为爱奔走、为爱付出的“恋爱脑”的确显得有些过时。当下流行的,是更加清醒的、势均力敌的爱情模式。
可是,“拒绝恋爱脑”“一心搞钱搞事业”听起来简单干脆,却终究无法成为处理感情事务的“万能公式”。否则,爱情也不会成为千百年来始终说不清、道不明的人类母题。
其实,“恋爱脑”的定义本来就是相对模糊的,身处恋爱之中,人难免会有全情投入、不计得失的“上头”时刻,每个人的“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
这两天重看电视剧《神雕侠侣》时,我尝试用“恋爱脑鉴定器”去评判每一个角色,最后发现很多人都会被识别为“恋爱脑”,比如因爱生恨、最后葬身于情花大火中的李莫愁,“一见杨过误终身”的郭襄,写下“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程英,以及为和小龙女在一起而退隐江湖的杨过。可是若简单用一句“恋爱脑,不足取”来评判每个人的人生选择,未免忽视了人性和情感的复杂性,也让作品本身显得单薄乏味了。
说到底,爱情本来就是与“绝对清醒”绝缘的。人们在理智与情感间左右摇摆,纠结不定,有时患得患失,有时拎不清是非,有时沉迷于浪漫想象无法自拔,可能正是爱情的常态。太过精心计算,甚至随时“精准止损”,或许偏离了恋爱的本质。只要不完全丢掉理性,失去自我,偶尔“恋爱脑”一下也无伤大雅。很多时候,“上头”一阵之后,很快就会回归正常。
在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看来,当下比“恋爱脑”更值得警惕的,其实是“功利脑”“内卷脑”“心机脑”。过度克制情感的自由流动,太过小心地计算感情中的得失,甚至宣称“恋爱使人不幸”,人为地把谈恋爱与搞事业对立起来,虽然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却也因此让人变得像是无情的AI,无法真正享受到爱情的快乐。比起受到群嘲的“恋爱脑”,这才是更加可悲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举报/反馈

中国青年报

2576万获赞 139.3万粉丝
推动社会进步 服务青年成长
中国青年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