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除非突然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等外在因素,否则是不会突然就患上精神病的,部分躯体因素、物理化学因素也有可能引发精神障碍。
这里主要谈的是精神分裂症这种非器质性的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都不是突然发生的,有的患者发病时间较短,好像是急性起病,被某个事件刺激发病了,实际上前期往往都有一个漫长的潜伏过程,只是在这个潜伏期内患者的表现,没有引起周围人的关注而已。
根据本人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和观察来看,结合传统精神病学关于精神分裂症多因素共同致病的理论,提出了精神分裂症以下五个时期的发展过程。
生物基因或大脑结构缺陷,埋下精神分裂症隐患。但是有很多基因缺陷的人并不会发病。主要表现为患者个性上有些偏离而已,看起来某些方面与有的孩子有些不同,因为孩子较小,并不会引起家长的注意。
家长总是认为孩子长大了,问题就会自然消失。这方面的因素主要与生物遗传基因、个体神经类型有关,突出的表现有些孩子从小就比较难带。
这个阶段是精神障碍预防的最早期,有家族史的,个性明显偏差的,环境适应困难的,思想稀奇古怪的孩子,家长就要注意了,将来是精神障碍的易感者,不是说一定会精神分裂症,而是容易被与各种精神障碍结缘。
这个时期主要是指幼儿期和少年期。
在生物学基础上,成长过程中受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稳定的人格缺陷,偏离了社会要求的常模水平,具体表现为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稳定化的反应风格,偏离了与社会大多数人的一致性,呈现社会大众视野中的“小众”、“非主流“”、“另类”特征。
这个阶段并不表现为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思想、行为出现明显的偏离常态。在实际生活中会出现如下情况,敏感多疑,自尊心强,人际关系协调困难,自卑,在现实生活中成功体验较少,规则感不足,不断在挫折中强化了自己的认知偏差,社会功能出现明显的缺陷。
这个阶段突出的表现是“性格的改变“和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不足,固执己见,易牛角尖,总是认为别人不够友好,自我反省的能力弱,外归因倾向明显,问题是别人的,自己没有错,为人处事缺少迂回曲折的弹性。
如果在这个阶段及时施以帮助,帮助患者调整认知,化解心理矛盾,客观地认识自己和环境,提升患者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精神分裂这个问题有可能就此中止,不再进入下一个阶段,或是延缓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时间。
这个阶段主要是指青春期及青壮年期,是精神分裂症的两个高发期。
人格缺陷在持续 社会化的过程中表现出诸多的社会不适应和心理冲突,这时期处于严重的焦虑、迷茫、恐惧、烦躁、痛苦之中。
这个阶段突出的表现是环境适应能力的矛盾。
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履行应尽的义务,客观地评估自己和他人,遵守社会的游戏规则,适应环境的要求,应对环境中各种冲突和矛盾,确立合适的对标对象,遇到问题解决不了应及时转弯。这是社会对每一个人的共同要求。
而这一点恰恰是精神分裂症最有困难的地方。
到了这个阶段,很多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面已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了,轻则效率下则 ,重则难以为则,成绩下滑,工作出错,人际关系紧张等,但是分裂的症状尚没有出现,说明这个阶段,患者对自己的精神世界尚有一定的掌控能力。
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超过患者承受极限,精神体系崩溃。
这个阶段看似”正常“,其实正处于暴风雨的前夜,周围人从外表上只是感觉这个人有些“怪”而已,并未发现幻觉、妄想、行为怪异的分裂症状。
外人看起来风平浪静,实则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患者内心的各种矛盾、冲突在不断堆积和纠结之中。
这个阶段患者注意力不集中,整个人被焦虑、迷茫、恐惧包围了,内心是非常痛苦的,有的孩子会与家长倾诉痛苦,但是大多数家长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往往辅以简单的安慰和说教,甚至认为孩子是自寻烦恼没事找事,将孩子一顿训斥。
最后一扇门被关上了,孩子不再抱有求助的希望,再大的困难只好自己硬扛。
在这个阶段患者已到临近精神崩溃的边缘,只差一根导火线了。很多人会认为孩子也没有遇到什么大事就发病了啊,到了这个阶段,哪怕是一根轻微的稻草,都有可能压垮骆驼的,这里讲的是患者经过长期的内外消耗,已不堪承受之重了。
这根稻草可能是一件重要的事,也可能是微不足道的鸡毛蒜皮,甚至是可能是同学的一个眼神,一个玩笑,都有可能彻底引爆问题。这根稻草出现的时候,就是精神分裂症的起爆点。
通常在发病之前会经历一段生活事件,虽然有时看起来并不是那么重要。
病情爆发以后,各种精神症状不同程度地出现,有的以幻觉为主,看见死人、怪物,听见有人议论、评价,有的听到有人在背后做作或谋害等等,有的表现为妄想或思维混乱,有的表现为情绪狂躁失控,有的表现为行为躁动,举止怪异,这些症状外人理解不了,对于患者自身而言,都是有具体的含义的,症状往往对应着生存与发展的心理需求。
不妨深度思考一下,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他到底需要哪些元素,可以以自己为例来具体剖析,你就会对患者的症状进一步体会和理解,在我其它文章中多有述及,这里不再重复。
在门诊药物与住院治疗的情况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缓解,精神功能得到部分恢复。 但是患者上述的矛盾、纠结、冲突等问题,是不是仍然摆在那,只是被精神分裂的症状掩盖了,不那么突出而已了。
患者因为治疗,工作、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的压力暂时解除而已,但所有的治疗和康复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回归社会,回到原来的工作学习和家庭环境,这只是时间问题,消除症状只是最基本的要求。
当患者重新面对原来的问题时,他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大多停留在原来的水平和方式上,于是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循环之中。
药物能控制精神症状,但很难显著提升患者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力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是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后,形成的实用经验,但是患者、家长莫不希望在短期内实现“能力”的突飞猛进,于是到处求医问药,却不愿停下脚步用心思考来龙去脉。
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自知后,开始反省和完善自我,提升自己与社会化要求的匹配,通俗地讲就是向主流靠近,被社会接纳,融入大环境,获得满意的康复水平。
但是多数患者由于条件限制,陷入缓解、复发、再缓解、再复发的轮回。
总体来讲,大约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恢复良好,大部分患者预后不佳,要想成为三分之一中的一员,就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康复的过程就是成长过程的逆向修正。这是人性的弱点背道而驰的,是痛苦的,艰难的,需要坚强意志的,有多少人愿意去为些不懈努力呢,坚持一阵容易,长期坚持不易!
一株小苗长成了弯曲的大树,再想去修正树干,难度可想而知。
即使不能完全将弯曲的树干完成育直,只要积极主动,用心投入,刻意练习,在坚强意志的支配下,就会离目标更近,再近!
七、后记:
写下三千多字的内容,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既不容易得到太多的认同,医生也很难有时间关注这些,即使关注到,也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具体解决其中的每一个细节。
我相信,总有一些真正需要这些知识的读友,希望能为他们提供一点方向。
大家只关注具体的精神症状,发病时间和严重程度,对照诊断标准用药,根据《诊疗规范》《治疗指南》等,既省力也不会惹麻烦,在当前医患双方信任度不高的情况下,按标准动作进行,自保成为了大多数医生的首选项目,按教科书的治疗方案开展诊疗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创新,别出心裁是有风险的。
但我还是用了两天的时间,辛辛苦苦码了几千字,总有一些人需要这些知识。以上情况,可能有人认为我纯粹瞎扯。也可能有的人表现不够典型,有兴趣的人可以根据文中的表现,对照身边的患者,看看是否如此。
如果你觉得我所言属实,那就动动你的小手指,鼓励一下码字精神吧,
让我知道你还在关注我,让我相信还需要继续写下去!
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因为涉及到患者很多方面,难以用短文表述,即使讲了方法,仍然需要有效地执行,而成败取决于细节和坚持,这是更难的事情。
一句话的内容,甚至可能需要患者用一生的时间去努力,但愿每个人都多些坚持和耐心!
不求更好地成为自己,只求更好地成为自己,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独特个体,适合自己就好,即使身患精分,照样可以绽放自己的精彩!
盐城心理医生张怀礼,有温度的精神心理科砖家,分享有温度的精神康复知识,写给那些真正需要的读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