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础心理学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看出,时代的不断发展,导致人们的需要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实现温饱,到现在走向审美与人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逐渐从基础研究逐渐扩展向了应用型研究。以下,本文将以心理学发展的三次革命为脉络,阐述关于注意的研究,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变化的。
(1)第一次革命: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心理学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同时也是心理学发展的第一势力,它将心理学研究从单纯的观察、研究人的意识转移到了探究人的行为发展,此时的研究更多地指向人的记忆、思维的发展,因此关于注意的研究,更多地将重点放在如何通过提高人的注意力从而增强人的记忆力、发展人的思维能力上,此时对注意的培养还较为功利化,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的识记能力与反应速度,从而提高对刺激产生反应的速率。
(2)第二次革命:认知主义认知主义是心理学史上第二次颠覆性的革命,它首次跳过了研究人具体的行为、表现,走向了对人脑内部的研究,试图通过对人认知的发展,研究人的行为发生原因。而人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往往反映在智力上,因此在认知主义风靡的年代,也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智力测验,如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韦氏智力量表等。此时的智力测验中,对人注意力的测验一直占据了一席之地,因此认知主义时代,对注意的研究培养基本等同于提升人的智力水平。
(3)第三次革命: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这次革命又创造性地将研究方法从实验、测量变为了思辨式研究,研究对象也由最初的人的认知能力、记忆力走向了人的发展需要。人本主义的出现时间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到了上世纪80年代得到了深化发展,而人本主义出现与发展的时间,恰巧是零点计划发展与蓬勃的时间,随着1983年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伴随着人们理念的革新,心理学的应用方向也逐渐集中到了人的需要发展、创造能力的提高、合作精神的培养。因此,此时注意的研究不再是探究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而成为了一门隐性课程,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培养其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认知内驱力,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教育学中关于注意的研究现状。教育学的产生和心理学不同,它经历的时间长,跨度大,基本分为萌芽、创立、发展三个阶段,在这些阶段里,各家的思想不断碰撞、在批判中使教育观点不断革新。由于注意这一名词并不隶属于教育学,因此在教育学中,基本没有被当成一个独立的部分来进行探究。
(1)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经历的时间跨度是最大的,由于17世纪以前,教育学并没有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但中外各国依然有一定的教育行为产生,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学可谓是百家争鸣的状态。①中国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的专著。在该书中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等观点,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这一时期中国还有孔子、孟子等教育家提出了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些至今看来都十分有意义的教学思想,为后续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西方西方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昆体良等。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强调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中也阐释了许多有关教育的观点;公元96年,古罗马的昆体良出版了《雄辩术原理》(又名《论演说家的教育》),这本书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处于萌芽时期的教育学,虽然没有成为一个规范的体系,观点也多而杂,但是其中提出的许多观点不仅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甚至在当今时代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创立时期1623年,教育学还处在独立与依附的边缘,英国哲学家培根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1632年,《大教学论》出版了,它的作者便是“近代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正式独立。夸美纽斯还在这本书中提出了“泛智教育”观念,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另外至今都在沿用的班级授课制也是在这本书中被正式提出的。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规范独立的学科,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培养良好社会公民”这一教育目的,并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三中心理论,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3)发展时期与其他学科一样,教育学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接受批判与被批判的过程。在发展的历程中,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较大的人就是杜威。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批判了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学观点,提出了“新三中心”即“儿童、活动、经验”,强调学生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因此也遭到了后人的批判。而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影响较大的则是凯洛夫等人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该理论提出了教育是一种生产力的再生产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手段,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著名论断。在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中,也在不断地完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
从教育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可以看出,教育学首先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混乱的百家争鸣时期,这一时期为以后的教育学的独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教育学独立后经过不断地批判与变革,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张。因此关于教育学中注意的研究,在教育学的萌芽与创立阶段几乎是没有的,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教育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张,基础研究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开始与心理学、生理学、脑科学结合,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因此才出现了对注意的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与心理学不同,教育学对注意的研究并没有经历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过程,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因此从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开始,研究者们就将研究视角聚焦在了日常教学中,研究如何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注意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的作用,并未对注意的发生机制、心理过程进行深入研究。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不再只停留在知识技能方面,更强调合作学习、创造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育学研究开始借鉴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将心理学已有的基础理论,根据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造和发展,因此近年来,教育学中关于注意的研究,几乎都是综合研究,即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设计一些趣味性课程或者课外活动,以教育教学方式,对正常学生注意力进行培养。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③。它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注意力是人拥有注意的一种能力,它是人注意水平的反应,是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基础与准备状态。注意是一种先天的、内隐的心理状态,不需要经过后天训练就自然存在;而注意力则是一种后天的、外显的能力,通过后天的训练是可以产生变化的,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注意力的提升,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影响,因此出现了各种培养手段。
注意有三类,分别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任何预定目的更不需要主观努力的注意类型;有意注意则与其正好相反。而有意后注意兼具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特点,既是自觉目的,又不太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具有三种功能:1.选择功能,即需要人避开无关事物的影响,有选择地指向符合自己所需要的事物。2.保持功能,即为了达到活动目的,将自己的心理活动稳定在选择的对象上。3.调节和控制(监督)功能,即能够及时察觉事物的变化,并调节自己的心理以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