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一位到访中国的韩国总统,都会把上海作为必须前往的目的地。因为在韩国建国的历史上,上海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城市。
1919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成立,按照今天韩国宪法的表述,当年在上海成立的临时政府是大韩民国合法性的根源,也就是法统所在。其实不仅仅是上海,当年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曾经在中国境内前后辗转迁移了八个城市。尽管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渊源,但在上个世纪长达四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国与韩国始终处于隔绝甚至敌对的状态。
前任中国驻韩国大使 张庭延:
政治上,当时当然我们是敌对关系,跟韩国在外交上我们不承认大韩民国的存在,互相没有任何来往,当时我们和他们不仅外交上没有任何接触,我们的外交使节在外面不跟他握手,不寒暄。
随着1971年夏天的到来,一个大事件震惊了世界,这也让人们意识到,时代即将迎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尼克松冲击”所带来的震动,也打破了朝鲜半岛乃至东亚的平衡。继美国之后,日本也开始寻求与中国恢复正常的两国关系。1972年9月,日本抢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交。至此,韩日美这个昔日的铁三角分崩离析。韩国也开始寻找机会,向中国方面释放善意。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杨希雨:
国际关系当中有一个铁律,就是同盟的存在它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共同的敌人,如果没有共同的敌人,就没有建立和保持同盟的必要,这个不是说朝鲜半岛,近代、现代国际关系都是这个问题。
前任中国驻韩国大使 张庭延:
朴正熙总统执政时期,也曾经通过第三国传话给中方,希望改善两国的关系。应该说从这一点看, 韩国为了半岛的和平和稳定,还是希望和我们早一点能够接触交流,以至建立外交关系。
鉴于当时所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对于韩国递过来的橄榄枝,中国方面并没有接招。此后不久,随着总统朴正熙的匆匆离世,韩国所期待的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脚步也慢了下来,不过韩国方面一直没有停止寻求突破口。
朴正熙总统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杨希雨:
在韩国跟中国接触上,谁更主动呢?韩国更主动,中国政府没有韩国那么主动,这是一个方面。但是你要再看民间这一块呢,中国民间要推动中韩建交的热度不亚于韩国民间,所以说整个格局就是中韩建交是由官方和民间共同推动的。从韩国的角度应该讲官方也很热,民间也很热。那么从中国的角度讲,官方的热度没有韩国官方那么热,但是民间的热度不亚于韩国民间的热度,这是当时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很快,中韩之间的双边贸易也悄悄展开。尽管那时中韩贸易还处于萌芽状态,但是在经历了三十年铁幕封锁之后,这个窗口的开启意义非凡。当然,经济领域之外,有些坚冰就没那么容易打破了。不过,为了拉近关系,双方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1982年7月,中国外交部拟写了《关于在国际多边活动中调整对南朝鲜做法的请示》,这份文件提出建议,今后凡是中国受国际组织委托在华举办的国际多边活动,韩国是该组织成员,中国可同意其派人来华参加,同样中方人员也可应邀去韩国参加类似活动。可以说,也就是从这个时候为起点,中国开始考虑在多边交往中调整对韩关系。
不久之后,一个偶然的突发事件促成了中韩两国官方层面第一次正式接触。
1983年卓长仁劫机
1983年5月5日,一架从沈阳飞往上海的中国民航296号航班在经过朝鲜半岛的时候被劫持。这是自1949年建国以来,发生的第一起劫持民航客机的恶性事件。劫机犯卓长仁是辽宁沈阳人,他由于经济犯罪被举报,为了逃脱制裁,精心策划了这次劫机。卓长仁的目的地是台湾,但他却要求飞机先飞往韩国首都,在当时,韩国与中国没有建交,但却与台湾方面关系良好,在卓长仁眼中,韩国是一个最佳中转站。
原中国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司长 许光建:
我们都很担心,包括中央,包括全国上下,都很担心被劫持的飞机的旅客和机组他们的安危,能不能够很快的回国,心头没有底。
前任中国驻韩国大使 张庭延:
中央做了决定,马上派中国民航代表团到汉城去谈判,要人,要飞机,要劫机犯。
这架飞机搭载了105名乘客,为了他们的生命安全,中国有关方面立刻联络韩方,提出希望前往韩国谈判。然而在当时,中韩两国仍处在冰封期,中国并不承认大韩民国这个概念,而称之为南朝鲜。
前任中国驻韩国大使 张庭延:
没有大使馆,没有信息来往,你也不可能打国际电话,而且当时的国际电话1983年也不像现在这么畅通,当时的联系都是通过香港、中国的新华社和韩国驻香港的总领馆,我们转达信息通过这个途径。
原中国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司长 许光建:
那么南朝鲜方面打算怎么对待这次事情,能不能放人,我们当时去之前也不清楚,所以当时的情况应该说很复杂, 那么工作组人员的心情也是觉得这个事情是没谱。
劫机犯卓长仁
1983年5月5日,正值韩国的儿童节,这一天,首尔的市民们大多正在郊外或家中休息。下午一点,城市上空突然响起刺耳的防空警报,这让首尔市民们的神经陡然绷紧。他们当时并不知道,这场虚惊是由一架被劫持的中国民航客机所引发的。
在随后的四个小时里,通过国际民航机构间的通信系统,中韩双方多次电报往来,当时担任韩国交通部航空局局长的金哲镛回忆说,收到中国的电报,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兴奋,因为中国发来的电报上明确标出“大韩民国”的字样。中国方提出,希望前往韩国商讨相关事宜。
1983年5月7日,也就是劫机事件发生的两天之后,由中国民航总局局长沈图率领的代表团到达了韩国金浦机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代表团首次踏上韩国国土。不过,代表团之中的外交人员都没有使用真实身份。
前任中国驻韩国大使 张庭延:
外交部的人去了,都是民航的身份,大体上都是民航的身份。
原中国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司长 许光建:
他们还派了一个外交官到我们住的地方突然袭击,闯过来问我,说许先生,你认不认识我?我一看,他是南朝鲜的代表外交部的,他们也是出席国际会议的代表团的成员。后来,我当然假装,我说我不认识你,对不起,就混过去了,但是实际上他们是很清楚。
韩中亲善协会会长 李世基:
当时两国未建交,所以当时在很困难的情况下,两国进行交涉,当时韩国处理的态度很诚恳,积极配合中国处理问题。
许光建
许光建还记得,会谈一开始,当时的韩国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孔鲁明就来了一个很漂亮的开场白,他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外,孔鲁明还痛快的表示:“你的旅客,你的飞机,你的机组,我们都还给你们,没问题!”
原中国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司长 许光建:
他们决定被劫持的飞机、机组人员,其中有一个是伤员,就是被劫机犯打伤的那个伤员,还有全部旅客,他们同意让我们工作小组带回去,同意放行,让我们带回国。这等于给你交底了,就说你放心,旅客我们一个都不扣。
前任中国驻韩国大使 张庭延:
当然,按照我们国家的法律,劫机犯是中国人,应该由我们自己来处理,但是考虑和台湾的关系,卓长仁他不给我们。我们后来也做了一些让步,卓长仁就留给它处理了。
然而,就在双方谈判即将结束时,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一份多处写有大韩民国字样的备忘录交到了中方代表手里。
原中国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司长 许光建:
从那个协议草案的抬头、标题,到后面最后落款,一共有那么六七处大韩民国,这个事情就不好办了。
前任中国驻韩国大使 张庭延:
韩国当时就希望在双方的文件中间尽可能多的写进大韩民国,那么你一签字就等于承认他了,是不是?
经过一整夜的反复修改、核对,中国谈判小组只保留了落款处的“大韩民国”,将其它地方改为“汉城”,还把落款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改为“中国民航”。5月10日,中韩就劫机事件最终达成了协议。谈判期间,双方释放出的善意信号,也让日后中韩双边关系的改善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杨希雨:
韩国跟中国的关系,它不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国家的政策改变,而是什么呢?牵动了朝鲜半岛,甚至是东北亚的这个格局。
有了良好开端的中韩两国究竟如何实现正式建交,中间又发生了什么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本周六晚22:00
凤凰卫视中文台《皇牌大放送》特别呈现
《向新而生——中韩建交三十年纪事》
敬请关注!
制片人:刘革非
编导:那可
编辑:yii
举报/反馈

凤凰卫视

1.1亿获赞 216.6万粉丝
凤凰卫视,拉近全球华人的距离
凤凰卫视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