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应用及规律的一门科学。

也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者行为问题。

人是有意识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个体。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人格特征及自我意识等。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人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可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

图文无关

健康的另一面就是疾病。健康和疾病(精神和躯体的)是一个连续谱的两极,可以在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作用下发生相互转化。研究结果表明,心理社会因素与个体和群体的健康和疾病有密切关系。个体的负性情绪、消极的认知或者思维方式,不良的人格和生活方式是心身疾病、慢性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在社会因素方面,过度的工作与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冲突、家庭关系不和谐、不良的饮食习惯及剧烈的社会动荡等都有可能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一直以来,人们在对健康和疾病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医学模式,用于指导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在医学史中,生物医学模式,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在此过程中,我国医学工作者为中国医学教育适应这种医学模式的转变,综合了国内外多种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心理和行为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创性地提出,并形成了我国医学教育中的一门新兴交叉课程,即医学心理学。这是一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中国医学教育特色的课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生活工作节奏加快,人们的应激压力加剧,由此导致的心理有疾患,身心疾病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也在增加,而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时有爆发,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的需求也成为重要的临床问题。另一方面我国政府也多次提出要加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

研究范围

医学心理学研究范围介于医学与心理学之间内容广泛的课题。即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医学的分支学科。从医学的分支学科来看,医学心理学研究中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包括各种病人的心理或者行为特点、各种疾病或者不同疾病阶段的心理或者行为变化等。从心理学分支学科来看,医学心理学研究如何把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各个方面,包括在疾病过程中如何应用有关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来解决医学问题。归纳起来,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身心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医疗过程中医患关系的特征及增进医患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6)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主要目的

1.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

2.掌握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

3.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应对方式 人的一生中难免不出现一些问题,包括各种心理冲突,挫折及各种困境如增龄、婚姻家庭问题、急重疾病及慢性疾病等。医学生不仅应该自己知道如何应对和处理这些问题,而且还应该教育病人和身边的人了解应对这些困境的方法,以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以防疾病的发生。

医学心理学是,因我国医学教育的需要而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型交叉学科,与国际上多门学的一定的联系,但又不尽相同,因此无法用国际上某单一学科来替代。这些学科的出发点,理论依据应用侧重点等均与我国的医学心理学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又不完全一致,有的与医学心理学属于交叉学科,有的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有的是相似学科,该有的则与医学心理学在学科性质上差异甚大,基本属于独立学科。

举报/反馈

肥崽崽123

135获赞 46粉丝
初来乍到, 分享所见所闻。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