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父母最期待孩子拥有的品质是什么,抗挫折能力必在其中。


为人父母者,都希望孩子在遇到生活上的不如意、遭遇挫折或挑战时,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自信,积极解决问题的毅力,能够迎难而上。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我们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往往是:


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放弃、不愿意再尝试;

遇到棘手的问题,就用逃避来面对;

犯错被批评了能哭半小时;

玩游戏输不起,输了就大发脾气,玻璃心;

……

每当看到孩子输不起、玻璃心、经不起挫折,宝爸宝妈们可能都会无比的心累和焦虑。但其实,这些问题很可能只是表象,根源在于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弱

抗挫折能力是在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及情绪状态,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一般而言,抗挫折能力差的孩子消极思维反应强烈,表现出不知所措,且持续时间长;而抗挫折能力强的孩子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接受挑战,努力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


生命之旅无坦途,当下,孩子可能会遇到学习难题、不被表扬、比赛失败等困境,往后的生活,他们还有可能会遇到工作、社交等挑战。因此,帮助孩子获得应对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的抗挫折能力,是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孩子遇到挫折时,你会怎么说?


心理学家John Gottman曾做过一个研究,他发现大部分父母在安慰受到挫折的孩子时,都会这样说:


“没关系,遇到挫折爬起来就没事了,我小时候比你坚强多了。”

“别担心,我想你是误会他的意思了。”

“不要生气,想开点,像我一样多往正面想,事情会变好的。”

“这么小的事情,至于吗?不要小题大做……”



John Gottman把这类父母的安慰方式称之为情绪消除模式——遇到问题,先讲道理


然而,这些看似安慰的话语,却因忽略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孩子不仅没有从中获得积极的力量,反而更加沮丧挫败无助。


那么,当孩子受挫时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1

孩子做不到时,

理解、接纳他的情绪

//

在电影《垫底辣妹》里,女主的妈妈总是先共情孩子的情绪,再解决孩子的问题。


面对已经上高三,补习班上了一轮又一轮,但成绩依然垫底的女儿,妈妈没有像父亲和老师那样责备、催促,而是理解和尊重女儿。



当女儿付出了努力,成绩却没有起色,崩溃大哭时,她没有说“你应该再努力一点”的道理,而是温柔地说:“如果觉得太累了放弃也没关系哦,你已经很努力了嘛。”


当女儿在学习上受挫时,妈妈看见了女儿的情绪,共情了她的感受,给予她支持、接纳和理解,孩子从中感受到,妈妈是她的安全基地、坚强后盾,即使表现不好,妈妈依然爱着她。


怀揣着这样的力量,女儿不仅从低落、挫败的情绪中走出来,还一路过关斩将,逆袭成功,考上了日本的名牌大学。

《教育的选择》一书中说到: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让孩子对挫折麻木,而是让孩子不惧怕挫折;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要家长制造挫折,而是能够和孩子一同面对挫折。

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孩子面对成长中大大小小的挫折时,家长能陪孩子积极面对,看见、接纳和理解孩子受挫时的情绪,给予孩子爱的充电,让孩子用满格的电池去迎接人生风雨的挑战。


2

孩子做不到时,

看到孩子的难并提供脚手架

1975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反而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塞利格曼通过实验发现,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同理,当孩子做一件事多次失败时,同样会让孩子丧失自信心和热情,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因此,当孩子受挫时,我们要看到他卡在什么地方,帮孩子降低目标,并为孩子提供脚手架。


比如孩子弹钢琴,弹奏几遍之后,在某一个音频片段,反反复复的出错,无论怎样都弹不好,于是沮丧的放弃了。这时,如果我们忽视孩子的难处,和孩子说“多弹几遍就会了”,孩子可能更沮丧了。


反之,如果我们看见孩子的难处,给予帮助,和孩子说:“我听到整首曲子你都弹得挺顺利,只有一段还不流畅,我们与其重弹一整首曲子,不如就反复练习这一小段,等练好了,再从头到尾弹一遍,好吗?”孩子也许就能从挫败情绪中走出来,重拾信心,继续练习,渐渐地,孩子可能很快就能弹好整首曲子了。


3

孩子做到时,

表扬努力的过程非结果


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做过一个实验,随机选取了一些成绩相当的学生,让他们完成一些数学题,而后分别以三种方式告诉他们测试结果。


实验组一(称赞其天赋):哇!这是个很好的分数,你一定很聪明。

实验组二(称赞其努力):哇!这是个很好的分数,你一定是做题的时候很努力。

对照组:这是个很好的分数。


经过不同的表扬后,在随后的实验中,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被表扬聪明的孩子为了证明自己是真的聪明,保住自己胜利的果实,会更不愿意挑战困难的题,在遇到不会做的题时会更焦虑,并且在最后一轮测试中成绩下降了20%。而被表扬努力的孩子更愿意挑战难度较大的题,遇到问题时会更努力地集中精力去克服,并且在最后一轮测试中成绩提升了30%。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夸赞孩子努力传递的是成长性信息:努力是有价值的,他们更在意自己从一件事中是否真正学到了东西,他会想:就算我现在不可以,但是只要我努力,就会越来越好的。而被夸聪明的孩子,会非常怕输,怕失败,他们会想:“我聪明,所以别人才会夸我,我要是失败了,别人就不会觉得我聪明了”。


所以,当孩子经过努力跨越挫折时,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具体明确,要表扬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表扬他的努力、专注、坚持、创意、策略等等。

“刚刚妈妈注意到,你在比赛的过程中特别努力,妈妈要为你的努力鼓掌。”

“妈妈发现你今天的作业完成得又快又好,你是怎么做到的?”

“爸爸很高兴,今天早上你自己起来完成了晨读,这就叫自律。”


像这类走心的夸赞,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父母的肯定和鼓励,也注意到自己已经取得的进步,从而更有信心,孩子的成长型思维也能得以培养。


4

生活中,

助力孩子积累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经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一味的帮孩子扫清前行路上的障碍,让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遇到挫折时不知所措,选择逃避,不如在生活中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学习和积累应对挫折的经验。


比如:

1

让孩子多动手,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有机会做一些有挑战性、锻炼能力的事情,增强自信心。

2

在孩子犯错或失败时,不要一味地打击孩子,关注点放在帮助孩子掌握技能、习得正确的方法、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爸爸妈妈还可以从卡通形象入手,寓教于乐,《功夫熊猫》、《超能陆战队》、《疯狂动物城》等动画影片很受孩子们的青睐,通过影片,让孩子看看卡通形象是如何克服困难、突破自我的,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孩子学习应对挑战的态度及方式。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说:“生活的意义就是跌倒之后,学会如何站起来。”

愿我们的孩子都拥有抗挫折能力,在面对人生旅途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学会笑对挫折,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远、更从容。

举报/反馈

津心教育大本营

263获赞 95粉丝
津心教育,专注幼儿心理教育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