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青年期待文创产品提高品质、创造精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山
实习生 尚佳 姚秀清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创产品不断增多。如何才能更好地挖掘文化资源?青年对文创发展有哪些期待?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6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3.6%的受访青年觉得文创产品存在同质化问题。受访者期待文创产品提高制作工艺,提升产品质量(76.5%),做好守正与创新,创造精品(76.5%)。
受访青年中,00后占30.2%,90后占51.2%,80后占18.6%。
53.6%受访青年觉得文创产品存在同质化问题
北京某高校艺术市场专业大三学生邓茜(化名)对文创很有兴趣。不过她感觉现在市面上雷同的文创产品比较多,“有的所谓创新,就是在纹饰选择上做了一些变化,但核心内容没有变。比如像一些文创本子,可能大家购买了同类产品后,需求量就不是很大了”。
“如果是艺术品类的文创,我更希望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邓茜感觉,有的文创产品实用性不强。她表示,除非是制作很精美或很具有代表性的文创,自己基本不会购买纯装饰类的文创品,“我更喜欢艺术品原型所带来的美感,而有些二次创作,有的借用的元素破坏了原有设计,有的就很少创新,完全按照原型设计制作”。
数据显示,产品同质化(53.6%)和实用性不强(52.6%)是受访青年觉得文创产品存在的主要不足。其他还有:制作工艺粗糙(48.7%)、价格高(41.6%)、种类少(40.3%)和创意不足(33.1%)等。
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郑奕认为,虽然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开发势头非常好,但整体而言,还处于初级或由初级向中级发展的阶段。“基于我国6183家备案博物馆而言,共通的问题包括供需不协调的矛盾突出,这既有供给总量不足的矛盾,又有因观念束缚而带来的‘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比如,文化产品缺乏质量,更谈不上精美,有损各馆门面;产品脱离生活、缺乏实用性;文化产品与服务种类单一,不成系列,形不成规模和效应。而商品一旦零散、缺乏主题串联,销路自然成问题”。
郑奕认为,目前文创产品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文化产品与服务缺乏特色,从而导致同质化现象。因此,需要坚持“从藏品中获得灵感”来开发或设计文创产品。这也需要博物馆的研究工作更加到位,比如要调研观众的需求,基于观众的角度来进行文创开发,要基于文化产品与服务角度,开展深入研究并向其他单位取经等。
受访青年期待文创产品提高品质、创造精品
在北京工作的90后李玉婷(化名)很喜欢文创,她家里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文创产品。对于未来文创的发展,她期待看到更多有特色的产品,“当我看到第一家做雪糕文创的店铺时,会觉得有意思,但看到类似的第二家、第三家,就没什么兴趣了”。
“文创的发展离不开创意。”李玉婷期待在文创发展上,有相应鼓励创新的机制,从业者也要更多地立足产品,挖掘特色。
“我觉得文创产品也可以不局限在实物上,现在数字藏品很火,文创也可以涉足其中。”邓茜期待,文创产品可以进一步扩大题材,“不要只局限在目前市场上比较火的种类,要多挖掘我们优秀的文化资源,探索更多的类型,像地方特色、人文特色等。最好可以多与年轻人感兴趣的领域结合,比如可以和游戏结合,寓教于乐”。
对于文创产品,受访者的期待主要有:提高制作工艺,提升产品质量(76.5%),做好守正与创新,创造精品(76.5%)。其他还有:增强从业者对传统文化的了解(60.5%),完善产业链,拓展销售渠道(48.6%)等。
“我国博物馆最重要的目标是迈向真正的公共性,也即一切工作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让观众拥有愉快的参与式学习体验。文创产业的发展目标也是如此,这样才能真正地重视公众体验,凸显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郑奕说,在我国场馆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打破时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创产品与服务将成为博物馆体验中的必要一环,同时购买和消费它们也成为越来越多观众的生活方式之一,“我们的博物馆只要坚持‘从藏品中获得灵感’,并且基于观众的需求来开发和设计文创,结果一定会是叫好又叫座”。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举报/反馈

中国青年报

2572万获赞 138.8万粉丝
推动社会进步 服务青年成长
中国青年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