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尹彦鑫 半岛全媒体见习记者 耿伟杰

  青岛中德生态园自2013年启动建设起至今,在低碳城市、绿色制造、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8年中德生态园被联合国评为“可持续城市和人居环境奖”。同年,来自德国的狄沛先生来到中德生态园担任对德交流的工作,同时负责编写一本德文经济参考资料《致远》(《Chinainsight》),致力于通过向德国、向世界传播青岛声音、介绍中国盛况促进中德经济合作发展。4年来,他见证并积极参与着园区的快速发展。

  健康硬朗、中文流利、热情友好是半岛全媒体记者见到狄沛先生的第一印象。虽然记者采访前已经对他有简单的了解,但还是对这位在中国生活16年,喜欢吃小笼包的德国先生有许多的好奇。目前,狄沛先生就职于中德生态园做中德交流专员,继续向德国向世界展示青岛形象。

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狄沛先生初次接触汉语,是1980年,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上学的他主修了汉学专业,他表示,“如果能够重来再上一次大学,我还是会选择学习汉学。”从那时起,他便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4年,中德之间开始恢复大学之间的合作,他有机会到北京大学留学。留学的这次经历也为他以后到中国工作埋下了伏笔。

  他曾担任德文商业杂志《中国之窗》(《ChinaContact》)的主编,由于该杂志专门报道中国的经济状况和市场情况,所以出版社希望他能到中国北京工作,以便更灵活地采访和报道德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于是他在2006年再一次来到了中国北京,这一待就是12年。

  时间来到了2018年,狄沛先生原本服务的德国报社被收购,而此时中德生态园恰好需要一名专门负责对德宣传的人员,于是狄沛先生成了最合适人选,他也因此从北京来到了山东青岛——这个让他流连忘返的宜居城市。

狄沛先生在浏览德文网站。

本土化传播吸引外资

  狄沛先生在中德生态园的工作主要有两项,一项是中德交流专员,主要负责德语文件的翻译,帮中德生态园的德国企业家做翻译以及校对一些出版的德国资料。另一项工作是负责《致远》的编写以及运营中德生态园的德文网站,这也是占他精力比较多的一项工作。

  《致远》是一本在德国印刷报送的经济参考资料,其内容主要是宣传中德生态园,实事求是地向懂德语的各国企业家介绍中国的经济情况和青岛中德生态园的发展情况。

  狄沛先生介绍,“青岛在吸引德国企业家来青投资方面的困境之一,在于大多数德国人还仅仅是比较了解中国的北上广深、香港等地区,但他们对青岛知之甚少。”而想更好地传播青岛声音,为青岛吸引更多外资,本土化传播将是非常有力的传播方式。

  “在《致远》中,我会用符合德国人阅读习惯的方式去写作和宣传,以此来吸引德国人的兴趣并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中德生态园的德文版网站同样也是在用更本土化、更便于德国人了解的方式去传播中国声音。无疑,《致远》和中德生态园德文网站是德国企业家了解青岛、了解中德生态园非常重要的一个窗口。

狄沛先生在被动房前。

见证生态园飞速发展

  中德生态园在2013年7月启动建设。2018年狄沛先生刚到中德生态园工作时,这里并不像现在这样繁华,甚至有些荒凉。

  “当时园区中仅有一座木头房作为管理委员会,其他什么都还没有。没有银行,没有商场,更没有绿化。”狄沛先生说:“但是在这短短四年中,中德生态园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社区。”

  如今的中德生态园中,有生活、有教育、有文化、有工业,有研究开发、有企业入驻,也有教育培训等等。学校、商场、银行、医院、企业办公楼等场所一应俱全。这种社区化发展模式是中国生态园最大的特点,也是它与其他技术开发区不同的地方。

  根据中德生态园官方网站公布,截至2021年底已经累计有两千多家国内外企业在此落户发展。中外企业合作所涉及的领域有许多种,包括绿色制造、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和健康医疗等方面。

  例如,西门子早在2016年便与中德生态园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在中德生态园合作建立了西门子在中国唯一一家以“智能制造”为核心课题的研发创新中心,这也是西门子在德国本土外设立的首家开展工业4.0应用的智能制造创新中心。

  而位于中德生态园的被动房技术中心,被认为是青岛被动式地标建筑,也是亚洲体量最大、世界功能最复杂的通过德国PHI权威认证的单体被动式建筑。

  狄沛先生正在见证着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在中德生态园落户发展,他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能让更多德国企业了解到这里有一处适合中德开展经济合作的地方。”

多因素影响外企入驻

  目前中德生态园虽已吸引了许多企业和项目来华投资,但想取得更长远的发展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包括外国人来华后的生活条件、国际化的环境以及供应链是否完整、市场是否有足够的活力等等。例如国外的企业家如果来青扩大市场,也会考虑这里有没有适合他们孩子上的国际学校,会考虑原材料的采购、物流的安排、客户的挖掘、当地政府有没有配套的支持政策等各种问题。

  除此以外,挖掘出每个城市独有的特点是关键。“各个地区都有招商推介会,可推介会上向人们介绍的内容大同小异。都在讲我们有知识、有员工、要开发等,但是很难看到各个地区的独特点。”狄沛先生说:“比如青岛有许多德式建筑,欧洲人在青岛会感觉到亲切感,这算是青岛的一个特点。”

见证改革开放出成效

  从1984年狄沛先生到北大留学到今天,已经过去了38年,他亲眼目睹、亲身体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变化。

  “刚来北大留学那年,恰逢初冬,目之所及全都是卖大白菜的,而现在食品供应越来越丰富。青岛超市的供应有的比欧洲超市供应种类更多,更丰富。”狄沛老师说,“我采访过一个比利时的企业家,他说欧洲有点像一个历史博物馆。欧洲虽然也有发展的机会,可是发展速度没办法和中国相比。”

  中国方方面面都有了快速且巨大的发展,狄沛先生所生活的西海岸新区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地铁、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新事物的出现都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居民和企业家。

  “之前我都不怎么去市区,因为西海岸离市区比较远,现在地铁开通后方便了很多。6号线也正在建设中,到时候会有中德生态园站,相信地铁建成后出行会更加方便。”

  而国内这些日日都在发生的改变,海外人士或许很难及时了解。狄沛先生用本土化的语言和德国人习惯的表达方式去介绍青岛、介绍中国,无疑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今年恰逢中德建交50周年,作为中德经济合作的见证者,狄沛先生表示:“希望未来中德能有更多机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深化科技合作与交流,也盼望青岛更加开放富有活力,中德生态园能够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园区的投资建设。”

举报/反馈

半岛都市报

2922万获赞 49.2万粉丝
青岛市和山东半岛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半岛都市报官方百家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