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迟钝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几个人天生就是迟钝的。
是后天无数的“使迟钝”的成长经历,让大脑一点点缩了起来,好保护自己不受更大的伤害。
.
至于怎么办?
循序渐进,找到属于自己的擅长之处,注意对自信心的训练,逐渐就能有所改善。
.
.
目录:
.
一哥们,有着非常高的学历,外语也说得溜上加溜。
可哥们在单位就是混不好——就连朋友,也是猴子掰玉米,一路走一种丢。
为何?
并非哥们遇到的都是不讲理的坏人。
只是哥们说话的语气、对人的态度、说出来的话,让人实在喜欢不起来,甚至恨不得狠捶他一顿。
.
哥们的脑子当然不迟钝。
他要是迟钝,这世上怕是剩不下几个聪明人。
但他的聪明只体现在他擅长的地方,如他潜心学习了多年的专业
——在他接触甚少的社会交流方面,他其实只是个经常考二三十分、还自认为方圆百里第一神童的小学生。
.
所有人都会在自己擅长的方向闪耀出光芒——在极不擅长挪面,则往往表现迟钝。
因为根本不懂嘛,根本不知如何表现,也就谈不上表现,只有唯.唯.诺.诺4字。
.
社交迟钝,也是同样的道理。
虽然已经在人群里活了许多年,“理应”对社交有一定的见解,“理应”不迟钝。
但如果之前的许多年里、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段里,社会教育和社会经历是苍白的、甚至是反社会的(否定,人格攻击),那迟钝就是必然。
.
脑子不是长出来就能用的,脑子也要合理开发了才行。
.
.
有个小娃,很小的时候就被寄养在人口众多的亲戚家。
对于寄养的娃,大家对他没有太大的耐心。虽然大家都是很近的亲戚,但实在提不起兴趣也是真话。
再加上小娃很聪明,很早就显出现了较为强烈的个人意识,就更让大人们不喜(不听话,爱顶嘴,说起歪理一套又一套)。
所以小娃基本是孤单着生活的,独自吃睡,独自思考一切。
.
但他再聪明也只是个娃,思考能深刻到哪里去。
周围人也从不告诉他“为什么”“要怎么做”的人间常识和基本真理。
他只能在一片片的迷雾(生活中的困惑)中独自挣扎。
.
更不幸的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大人们就开始“按年纪”向小娃提出了要求。
“你应该这样”;
“你应该那样”;
“别的娃都能做到,你为什么就不行”;
“你真没眼色”
......
总之有无数“你这个年纪”应当做到的事——如果做不到,那就是应当被咒骂和否定(攻击)的小浑蛋。
大人们从不反思“我没有教过,他怎么可能明白?”
大人们只简单粗暴地“我认为”。
.
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小娃,是没什么社交能力的。
他不知道别人说的是什么意思,也不知该如何回应。
他只好说一些觉得应该说的,或者一言不发。
虽然他长大了,也“应当懂事了”,但他的确不懂。
.
.
没几个人一进单位,就很快大放异彩、把所有人甩出七八丈远。
再聪明的脑袋、再高的学历,也得经历“实践”那个东西的锤打,才能一点点变得能干起来、对工作得心应手起来。
.
“表达”,即“使用语言、肢体等工具,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意思”,同样也是一项需要经历实践才能掌握的技巧。
如:
基础的学习;(家人的教导,周围人长年累月的影响)
适宜的环境和对手;(有丰富表达力的、不随意发出攻击的家人,富有智慧的朋友或偶遇者)
失败,以及对失败的正确总结;(客观看待,而非“我又败了,我真TM不行)
对社会、人性、世界、规则的基本认识;
......
又经过漫长的磨砺、经受无数的失败,才有基本的表达力可言。
.
不是说长着嘴,就“应当”什么都会说、都能说。
肉体凡胎,不会有神仙附体的机缘。
.
.
若长期处于“表达不仅无用,反而招致攻击”的环境,那再外向的天生性格,也会一点点内向起来。
没人会耐心听自己说,说了反而很有可能招来否定,那只会形成条件反射,再不敢说。
慢慢的,也就不愿说话了。
.
况且哪有那么多“天生的性格”。
我们初始时都是一张白纸。
那纸最终能画成什么颜色、什么图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其实没有话语权。
甚至连挑拣颜色的权都没有。
.
而不喜欢和人说话?
如果一件事总是失败的,失败到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那再遇到相同的事,就会不自觉地主动避开。
就算为了避开而付出一些代价,如发展的机会、幸福生活的可能,也是会坚定地避开。
“和人说话”也是。
若社交总是失败,和人说话的结果要么是被嘲讽、要么是感觉被嘲讽...除此没有任何愉悦的感觉、现实的得到。
那次数多了,就再也不愿(敢)往人堆里凑了。
这不是软弱,这只是生活赠予的条件反射。
.
.
1)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
自信的丢失、价值观的混乱,必定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以及无数个失败的时刻。
把失去的找回来、扭曲的正过来,同样也需要一个不短的努.力.时.期。
不轻易就放弃,也不因遭遇失败而沮丧不已,是自信找回路上的必要前提。
.
2)找到自己擅长的,一心一意发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再自认为头脑迟钝也是。
但如果自信总不在标准线,灵魂时刻被自我否定的绳索捆绑,那擅长点就很难找到。
因为根本就不相信自己嘛,所以决不会认为自己是优点的,甚至是可以优秀到站在许多人前面的。
.
平静下来,尝试寻找自己擅长的,并一心一意发力。
最终失败了也没关系,大不了再换个方向。
人生本就是不断试探,又在试探中探出真正的心得。
且在尝试的过程中,因为更广泛地接触到了世界和世界的人,而对世界不断产生的新的认识。
关于人生的智慧,或许就藏在某次试探里。
待找到自己擅长的,并在获得一定成就后,自信将得到巨大提振。
.
3)接触心理学,加入对自信心的训练。
一哥们,因为长年累月受自信严重丧失的折磨,看待世界的眼一直都是灰色。
又因为缺乏生活的技巧、缺乏对人性的认知,他在前进的路上不知跌了多少个跟头。
他不懂为何会一再跌跟头,为何别人会一再躲避自己,为何活着的每一天都只感受到巨大的痛苦???
他想找到答案,否则他觉得死也不能甘心。
.
为找到答案,也为了能不那么痛苦地活着(在生活中少些失败),他向所有遇到的人发出“我为何如此”的询问。
许多人不搭理他,甚至嘲笑他...但也有一些人耐心地为他解答,还指点他一些处世之道。
他很努力地活着,虽然失败依然不断,同样的坑不断跌着,周围人的嘲笑声从未间断...但他依然很努力地活着。
但他的进步有限。
他没能从根本上理解问题,仅靠着别人并不能完全切合实际的只言片语行事,那同样的问题再遇到时,他依然束手无策。
.
接触一些心理学知识。
不需要太过深入、付出太多时间和精力,控制在能解决自己问题的程度即可。
.
同时,加入对自信心的训练。
(这方面在网上有海量信息,且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有涉猎,这里就不再重复。若有需要的读者,请在下方留言)
.
.
人往往越是缺少什么,就越渴望拥有什么。
所以许多不擅长表达的人,很希望成为表达力非常强大的自己。如舌灿莲花、舌战群儒、三寸不烂之舌...
但那并不科学。
过往无数个日夜的成长经历,早把一些关于生活习惯(如沉默寡言、找不到话题),敲进了骨肉里。
再大的努力也不能完全抹杀掉之前多年的真实经历——尤其是在价值观形成期养成的、已经溶入骨髓的习惯。
.
合理制定目标,让努力有的放矢,努力会更有效果。
.
.
那与脑力和努力无关,那是过往无数不正确的经历慢慢积累出的苦果,由今日的自己一一承受了。
但这并非无可挽回。
只要沿着一个大致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力,又在沿途不断调整,终会有云开见月明的一日。
当然,那要经历一个不短的时期,且必定要面对失败带来的痛苦、恐惧心控制下的自我放弃。
但只要对未来怀有期待,便不会被恐惧和自我放弃捆住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