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跃辉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研究员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已被写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议。党的二十大报告更加强调了这一事关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建设的“重头戏”。
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着眼于中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中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就新发展格局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并就“双循环”问题的背景、内涵、路径、政策等作出深入分析和阐释。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何更加强调这一经济建设领域的“重头戏”?其中既有中国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的主观因素,也有应对错综复杂国际环境的客观原因。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国际力量对比呈现趋势性变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市场收缩,世界经济陷入持续低迷,国际经济大循环动能弱化。
与此同时,近年来,西方主要国家民粹主义盛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大冲击,风险加大。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必须顺势而为调整经济发展路径,在努力打通国际循环的同时,需要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可持续性,增强韧性,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这些论述,正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世界形势作出的科学研判。
而从自身优势看,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6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因此,中国完全具备实现内部大循环、促进内外双循环的诸多有利条件,必须利用好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优势,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充分发挥。这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底气和缘由所在。
当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中国要在对外开放上大幅收缩,要关上国门搞自给自足的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事实上,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任何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国也早已同世界经济和国际体系深度融合,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高度关联,内外需市场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因此,开放合作仍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依然是人心所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不排斥扩大开放,而是要在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国内国际循环顺畅联通。这本身也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未来五年如何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着力点:
一是推动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中国在国际大循环中主动地位的关键,要优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二是推动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实现供需良性互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着力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坚定不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三是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四是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化区域合作,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不断挖掘内需潜力。五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化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要用顺畅联通的国内国际循环,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全球经济循环体系。
概而言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中国发展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事关中国经济能否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需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战略部署,着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责任编辑:乐水 安然 宇馨)
举报/反馈

中国网推荐

4066万获赞 93.9万粉丝
你从未和世界如此接近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