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专家:李献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专心致志”是一个从小就被长辈,老师,父母挂在嘴边的教导。但对于年幼多动的我们,全神贯注是如此痛苦,路过的蚂蚁,随风飘动的叶子,同学的窃窃私语仿佛都对我们有无穷的吸引力。“专心致志”不像是一个可以轻松跃上的台阶,而更像是一种枯燥乏味的负担。
来源 | pixabay
然而身边中总有一些“别人家的小孩”,当他们专注于一件事情的时候,彷佛与周围竖起了无形的屏障,凭借意念在方寸之间开启了另一个纬度的美妙世界,愉快地畅游其中。这种状态,在1975年被一位叫齐克森特米哈伊·米哈伊的匈牙利裔美国心理学家总结为“心流”。
心流是什么
那什么是“心流”状态呢?
米哈伊发现一些人在完成一天的高强度工作后,仍能保持一个精神抖擞的状态,佛工作和学习并不会消耗他们的精力,而是在滋养他们的神经。这些人往往能在他们涉猎的领域取得不小的成就,被周围人称为“天才”。
奇克森特米哈伊 来源丨维基百科
面对米哈伊的采访,一位钢琴作曲家描述了他在作曲时的状态:“我会进入到狂喜的状态,在那个时候,我感受不到自己,我好像根本就不存在,我的手好像与我的意志无关,我坐在那里,带着崇敬和平静的心情,音乐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从我的手中流出。”
来源丨pixabay
米哈伊这样描述心流状态:“全神贯注、全情投入于当下的某件事情或某个目标时享受其中而体验到的一种精神状态”。然而,初识心流后我们很快会发现“心流”并不是西方近现代心理学的专属,东方庄子对于道法自然的追求、佛家对于禅的领悟解读、王阳明修炼的心学等学派都有心流的影子。
心流的特征
米哈伊基于自己的观察和前人的研究,总结出心流状态发生时的四个特征:
1.自动运转:做起事情来行云流水,不需要多加思索。
2.体会不到时间的流逝:处于心流状态的人可以完全失去对时间的感知,直到回到现实状态。
3.不觉他物:人完全沉浸于眼前的任务,失去对其他其他的感知,人的言语和动作,甚至是自身发出的比如饥饿的需求信号,都会被大脑完全屏蔽。
4.愉悦之感:事情完成后,产生愉快满足的积极情绪,人能从中感到极高的满足。
在心流状态中,大脑的运行机制是什么样的呢?
2004年,米哈伊在TED大会上分享到,在任意的既定时间内,人能够接受到的讯息是有限的,作为参考,人用英语交谈时讯息以每秒60比特的速度传递,在此速度下,人很难分心于其他东西。而心流状态时的讯息传递速度高达每秒110比特,即将此时此刻人的讯息传输通道全部用于手头的事情,而达到“忘我”之境。
来源丨pixabay
之后,他也将这套理论应用到了一些西方文化领域,比如游戏设计,提高了心流学说的影响。
如何到达心流状态?
回想一下我们日常的生活,也许在学习上我们从来没有达到过“开心而投入”的状态,但是否有其他事物让你在专注时可以轻易忘记时间的飞逝、大脑发出的困倦信息、或是肚子发出的饥饿信息?
这些状态对于喜欢追剧和煲电话粥的人应该深有体会,那这些状态是否能称作心流呢?不尽然,学术领域用另一个名词“Apathy(中文译作冷漠,无感)”来定义这种状态。
两种状态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面对事物的挑战程度和我们自身应对这件事需要的技巧高低。当此事不需要我们付出什么技巧和努力就可以完成,我们通常会对此感到无聊,假期每天追剧玩手机的你就是因为缺少富有挑战且能调动自己注意力的事情,陷入一种彻底的“apathy”中,而当这件事情的挑战程度适中,技巧水平偏高,我们就很容易能在专注于这件事时陷入“心流”状态,由此也能看出,心流状态多发生于学习和工作时。
当你投入于一件富有挑战的事情并获得收获后,体会到了成就感,也是“心流”状态的一部分,这种愉悦感会催你奋进,从而在你的学习上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为后期丰厚的现实回报奠定了基础。
来源丨pixabay
那为何一些人在学习和工作时感到如此的痛苦呢?时常让你发困和神游的,除了令人感到疲惫的难度和枯燥单调的知识点,还有无目的的学习计划。
在游戏中,我们被设定通过特定的关卡,每一步的奖励和回报都是可以预见的,然而学习并不拥有这些特性,我们无法预估接下来会遇到的困难以及这个困难的程度。当困难的程度超过你的技巧或是过于密集,由此生出大大小小的挫败感会耗尽我们的精力和注意力,一步步将我们推向“心流“的对立面。
来源丨pixabay
因此,准确地评估”挑战“的难度和自己”技巧“的高度,设立明确的目标,主动寻找正向反馈。劳逸结合,工作学习时排除干扰和杂念才能让人更加深入地保持“心流”的状态。
愿你也能早日畅游在自己的那片心流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