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艾修煜 黄颖琳
正在广东卫视等平台热播的《我们这十年》以单元剧形式讲述“我们”的故事。全剧分《一日三餐》《心之所向》《砺剑》《热爱》《未来已来》《理想生活》《前海》《沙漠之光》《西乡明月》《唐宫夜宴》《坚持》十一个单元,展现了2012年至2022年这十年间,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的美好历程。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一日三餐》《西乡明月》两个单元的导演王逸伟,他表示,此次拍摄让他深刻体会到“广大观众本身就是这十年成就的主角,也是这十年发展的受益者,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参与缔造了这十年,同时也在共享这个时代所赋予的幸福”。
《一日三餐》,蕴含地道广东味
《一日三餐》在广州荔湾取景,围绕一家肠粉店讲述了蔡五味(侯勇饰)和蔡云(焦俊艳饰)父女俩的故事。
羊城晚报:作为北方人,提起广东,您会联想到哪些关键词?
王逸伟:我2015年在佛山拍过戏,提到广东会联想到许多,比如早茶、凉茶、舞狮、特色建筑骑楼和粤剧。
羊城晚报:这些在《一日三餐》里都有体现吗?如何在剧中展现地道的广东味?
王逸伟:首先,《一日三餐》讲的是广东特色小吃——肠粉。我们的主场景也是肠粉店,在主场景两侧,我们安排了很有广东特色的店面,一个是凉茶店,一个是盆景店。我走访时发现广州有挺多盆景店,这是我在其他城市没有发现的。另外,肠粉店所在的建筑也体现了骑楼特色,都是连廊式建筑。
我们还到荔湾湖公园取景,那里有个老戏台,我们安排了一些群众演员唱粤剧。另外,虽然剧是面向全国播出,没有完全用粤语对白,但主要演员都是用“广普”对话。
羊城晚报:广东有很多特色小吃,为何挑中肠粉做主角?
王逸伟:肠粉有百年历史了,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一定有经得起考验的味道和突出的口感——Q弹爽滑。它仍然是广东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其次,肠粉很常见很普通,更能唤起观众的代入感,所以我们决定将它作为《一日三餐》单元的主要元素。
羊城晚报:剧中,蔡五味做的窝篮肠粉现在广州也比较少见了。
王逸伟:对的,我们还是想体现一些老特色,现在的商家多用金属工具来制作肠粉,比较少用竹篾这种材质,我们还是想体现传统工艺。
羊城晚报:拍摄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王逸伟:《一日三餐》的准备工作还是比较充分的。6月开机,我5月底就到了广州,去了肠粉博物馆,还每天在外联人员的带领下,打卡体验各种肠粉店,牛肉肠粉、猪肉肠粉、虾仁肠粉……我吃了很多。
我们有一位副导演,他的奶奶是粤剧名伶郑培英,是粤曲《我爱画眉鸟》的原唱。而这位副导演的父亲,生长在广东,在广东开饭店,也在粤剧团唱粤剧,所以我向他请教了很多关于广东的常识和文化背景。
羊城晚报:拍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突发状况?
王逸伟:在广州拍摄的20天里,最大的影响就是雨。开机时正值广州的雨季,每天必有一场雨,而且雨势都很急——刚刚还是晴空万里,瞬间就瓢泼大雨了。所以每天都有一个工作人员负责在现场盯着天气预报。我们的主场景是搭的景,一场雨后,置景的颜色和质地都需要修复。
工期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每天都要等雨停,大家会坐在那里看天,祈求雨赶快过去。有时候剧组会花一两个小时在现场拉一个雨布坚持拍一两场戏,但雨下得大了,就真的没办法。
羊城晚报:听说不少工作人员还起湿疹了?
王逸伟:对,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北方人,不太适应潮湿的天气,有的人一到广州就起湿疹了。我在广州还好,后来去武汉拍《西乡明月》,那里的“桑拿天”更痛苦,我到武汉也起湿疹了。
羊城晚报:《一日三餐》里有哪一场戏让您印象比较深?
王逸伟:有一场戏:女儿蔡云为自己的高档酒楼准备了奠基宴,向父亲借映山红摆桌,蔡五味一开始拒绝了。后来,父亲出于对女儿的关爱,还是把映山红交给了女儿,但他对急功近利的女儿说:“开饭店不能投机取巧,好口味才能长久。”
这让我很感动,同意出借映山红是违背父亲意愿的,但是从他的殷殷叮嘱中,能让人感受到一个普通父亲对家的爱、对生活的爱,还有对社会的责任感。
《西乡明月》,聚焦乡村法治建设
《西乡明月》在武汉拍摄取景,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切入点。该单元讲述了年轻刑警程光辉(王雷饰)与村霸周大齐(杨烁饰)长达六年的交锋与缠斗,最终在督导组的指导和扫黑办的指挥下,破除黑恶势力并成功打掉“保护伞”的故事。
羊城晚报:同时负责《一日三餐》《西乡明月》两个单元,如何平衡和协调拍摄周期,还有自己的创作精力?
王逸伟:半年前,这两个单元的剧本大纲,我的老师毛卫宁总导演就发给了我,我心中就有了大致规划:要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两个单元剧,一个剧本的拍摄时间大概是20天,中间间隔大概只有10天。
《西乡明月》在半年前开始做准备工作,在《一日三餐》的拍摄过程中,也不停调整,剧本也改了好几稿。时间确实紧张,但准备工作做得好,还是可以保证出品质量。
羊城晚报:《西乡明月》与以往的扫黑题材作品有哪些不同?
王逸伟:《西乡明月》不是以展现刑侦调查过程为主的扫黑悬疑剧,它是一部聚焦中国乡村法治建设的剧,没有突出展现搜集线索、调查、侦破的过程。
羊城晚报:没有惊心动魄的侦查和悬疑部分,这个单元最大的看点在哪里呢?
王逸伟:确实,许多同题材的影视剧是以扫黑过程为主要架构,但是我觉得光讲扫黑不是《西乡明月》的目的,剧中主要是以乡镇为小切口,体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给村民带来的清风正气。基层民警以正义的人性光辉感染普通老百姓,让他们从善向善,这是《西乡明月》着力要表达的。
羊城晚报:《西乡明月》里有哪一场戏让您印象深刻?
王逸伟:开场没多久,初出茅庐的程光辉,因为周大齐这股恶势力打了警察,打了老百姓,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而郁闷不已。晚上程光辉蹲在派出所门口仰望天空,张永峰所长(郝荣光饰)过来劝他:“乌云遮不住太阳,虽然我们打得很艰难,但是我相信阳光和正义一定会到来。如果说公平的正义就像太阳的光芒,那么人的正直和善良就像月亮的光辉。”
羊城晚报:杀青这么久,台词还能张口就来,印象确实是很深了。
王逸伟:对,张所长是一个表面看似波澜不惊,甚至还有些窝囊的所长。但他身上体现了基层所长必须具有的智慧、隐忍、耐力和韧劲。
羊城晚报:导演是专业摄影师出身,在这两个单元剧的影像风格上,有没有根据题材做一些特别设计?
王逸伟:《一日三餐》是以烟火气为主的戏,镜头语言平实,运镜也相对稳定。《西乡明月》里矛盾冲突重重,镜头语言会稍微不稳定一些。拍摄上,我喜欢用一些长镜头,它比较连贯,用得好,镜头调度、演员表演上都会比较顺畅,这两个戏也不例外。同样都是长镜头,《一日三餐》里是相对稳定的,《西乡明月》里会有很强烈的呼吸感,肩扛式的拍摄方式、追踪式的镜头会多一点。
拍摄体会,创作一定要贴近生活
《一日三餐》和《西乡明月》两个单元的故事题材迥异,但在王逸伟看来,二者是“外在不同,但精神内核趋于一致”的关系:“形式确实差异很大,一个是娓娓道来讲故事,另一个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但两个单元的内核是一致的——都是讲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这10年间社会风貌以及百姓生活的可喜变化。”
羊城晚报:两个单元里分别和侯勇、焦俊艳、王雷、杨烁等演员合作,感受如何?
王逸伟:侯勇老师,包括《一日三餐》里其他几位年长演员,比如姚安濂老师(饰演闫成十)、田小洁老师(饰演老醋)、陶慧敏老师(饰演丁采仙),他们都有很丰富的经验,很会把握人物的情绪节奏。
侯勇老师很愿意跟我这样一位年岁相对小的导演交流意见,这特别可贵,因为很多前辈演员会很坚持自己的一些想法,会不受导演左右。
而且侯勇老师很敬业,他做肠粉的手艺,是提前进组专门找师傅学的。尽管我们找了专业做肠粉师傅当“手替”,但很多时候是侯勇老师亲自上阵,他做得非常熟练,足够敬业、专业。
王雷、杨烁、焦俊艳这些相对年轻的演员也很敬业,焦俊艳在拍摄现场跟着街坊们学粤语,还被夸有天赋。大家对人物的把握都很准确。
羊城晚报:参与《我们这十年》的拍摄创作,对您来说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王逸伟:通过参与这部戏的创作,我觉得我个人也成长了。我生活在北京,生活经验离我所拍的这两部剧其实是有一定距离的。通过这两个单元剧的拍摄,让我更深刻地了解基层百姓的生活、了解基层公务人员尤其是基层民警的心路历程。
羊城晚报:在您看来,要把主旋律题材拍成观众爱看的剧,有何黄金法则可供遵循?
王逸伟:这是我头一次拍这类主旋律献礼剧。我觉得,如果能从小人物的视角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肯定能打动观众,而且创作一定要贴近生活、不违背生活本身。
(来源:羊城晚报)
举报/反馈

中国青年网

4.7亿获赞 503.4万粉丝
青年温度、青网态度、青春靓度
中国青年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