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前几年的结婚数据,现在回过头来看还是无比感慨。
2021年,民政局结婚人数764.3万对,很多人完全不明白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中国近三十多年从未出现过这种罕见状况,直接创造了36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在2013年的时候,中国结婚人数还有将近1400万左右,这样的数据等于拦路虎,不到十年的时间直接腰斩中国的结婚人数,与之伴随的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单身人口的攀升,如今中国单身未婚人数已经超过了2.4亿人。
其中,25-29岁年龄段结婚的有539.3万人;30-34岁年龄段结婚的有305.2万人;40岁以上年龄段为297.9万人,20-24岁年龄段有252.9万人,35-39岁年龄段有133.2万人。数据显示,人们的初婚年龄逐渐上升,从一开始的26岁左右到现在已突破30岁。
现在90,00后生活条件多好呀,怎么就不愿意结婚生孩子呢?2021年全国结婚人数仅764万对,是什么扼杀了年轻人的结婚欲?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啊。那还得从当代中国年轻人三大生存难题开始说起。
房子彩礼
至少在中国的传统约定俗成里,男性承担着买车买房以及彩礼的主要任务,不要觉得这是眼光肤浅的,在如今的婚姻和相亲市场,很多女性只看着男人的房子和能给的彩礼,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婚姻中男人的担当是一个很模糊 概念,而女人更加难以辨别,所以只有通过男人的偏爱还有男人的付出来衡量。
房价和彩礼等经济因素,常常限制了当下年轻人结婚的决心。房子是结婚的首要条件,虽然在开放多元化 的今天,有一部分年轻人可以接受租房结婚,但是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夫妻再佛系也要生育子女,总不能让未来子女住在租房里。
而人们对房价的固有认知还停留在以往:认为越早买房越好,因此现在也有很多年轻人希望买房结婚,这些都是婚姻最有安全感的保障,即使婚姻不幸福好歹还有面包和物质
所以,买房彩礼是当下年轻人结婚的第一大障碍,一些年轻人由于买不起房,只能选择推迟结婚。而在彩礼的纠结上,反应了的当下男女矛盾的激化,多少情侣因为彩礼放弃结婚,彩礼金额高也导致很多年轻男青年结不起婚,甚至导致男女走向对立,比如前段时间纷争的男权女权。
一些偏远、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彩礼要得越高,这些都加大了婚姻的难度。
教育育儿成本
当下的社会更加注重心理健康,其实 是一种社会进步。
与之伴随的大火板块就是教育心理,大喊自由主义的00后90后一代,希望自己的子女幸福快乐,所以他们一定会更注重子女的心灵健康,然而精神价值投入何尝不是比巨额数字,现如今,各种教育内卷压得年轻父母喘不过气来。
内卷”一词指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发展,也是无渐进式的增长。
最近社会流行的“内卷”最主要和教育有关,内卷更多的指人们拼尽全力以使自己在社会上获取少量竞争优势,挤占他人的生存空间的行为,而教育内卷背后的深层意味是人们阶层跨越的理想化需求。
在“内卷”的规范化影响下,新一代年轻父母教育的重点是让每个孩子找到不同的竞争路径,这依赖于学生个体的热情和创造力。更需要父母更强的教育能力。
杭州天元公学国际部校长夏谷鸣认为,未来的人才评价体系肯定会有所改变。家长和教师,尤其是家长对待学生千差万别的考试成绩会有更灵活的态度,从而保护好学生的心态,有助于家长扬长避短,因材施教,让孩子有跟多精力和胆量去发掘自己的不同之处。
然而这些自由理想 的教育需求,对于年轻父母的要求肯定极高,很多年轻人会发现教育孩子难,在教育认知上也出现一些偏差。首先,父母要先学会了解自己。在了解自己之前,先能学会看见自己的情绪,并接纳自己的情绪,不管好还是坏。
俗话说,只有自己精神世界自给自足,才能带给孩子幸福,才能照顾好子女。
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上做出了大把努力,包括提高学历,努力发展事业等,这些都是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表现。
只要完善自己,才能交给孩子一个美好 的未来。
养老负担
如果说教育是年轻人的一大重负,那么养老便是压垮的当下年轻人的最后的大山。
曾经的70后很少有养老压力,因为当时大多数都有很多的兄弟姐妹,大家一起共同养老,当时计划生育并没有实行。
伴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始,计划生育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为养老问题没有解决,有很多老年花甲之年也不能指望子女养老,需要做一些程序化的普通工作减轻子女的负担。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结婚率与孤寡老人的关系总是尤为密切。
加上前面两个要素,年轻人的一生都好像锁死在了这三座大山上,房价也很高,教育成本更高,养老压力大,有些子女想孝顺父母,原本就有不小的养老压力。如果再要一个孩子还会有更大的教育负担。
因此,个体在没有完全稳定或者足够的经济能力时,很多人不会选择结婚生子。
如今30加结婚是常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轴,年轻人们加油!
- The End -作者 | 汤米编辑 | 刘刘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
举报/反馈

第一心理

526万获赞 104.3万粉丝
每天耕耘最实用、最有趣的心理学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