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吕迎春,全国优秀教师,《高校招生》特聘专家,专注高考20年,出版专著20余本)
弃学,退学,不报到,放鸽子!
这几个曾经陌生的词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日前,位于广州的全国重点大学、双一流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发布通告,2022级新生开学后,有105名新生未报到,将按自动退学处理!
看到这条消息,你可能惊讶于一时:105人退学,这么多啊?
很快,你可能就释然:农业大学,呵呵,难怪,谁愿意学农啊!
想想也是,虽然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饭碗须得捧在自己手里”,然而农学类专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招生难而闻名。
城市的考生不愿报考农学专业自不必说,农村的考生和家长对“农”字打头的专业也避之唯恐不及:“考大学不就是为了跳出农门吗?如果上了四年大学,再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看瓜种菜种庄稼,那书不是白读了嘛!”
可是你知道吗?华南农业大学不是一般的农大,它的名气虽然比不上中国农业大学,但其办学水平、师资力量在全国均数一流,尤其是校园环境、生活设施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更何况,该校还有“全国重点大学”和“双一流”两个闪光的标签!
仔细看看该校公布的”未报到新生“名单,你会发现,出现最多的并不是你想象的农学类专业,而是国际教育学院的国际班专业。这些专业都是经久不衰的热门专业,如金融学、会计学以及环境科学。
这些中外学分互认的国际班专业收费昂贵,学生在国内学习期间,每生每学年不仅要缴纳本专业学费(约6000元),同时还要按36000元/生•学年标准预收国际化培养费。
大三大四时,学生如果到国外合作大学学习,还要按国外大学收费标准缴纳相关费用,每年大约十多万。
这样算下来,读完四年本科,至少需要五六十万!
虽然学校在《招生章程》中有一条规定: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设立“绿色通道”,承诺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但这条规定,对国际班学生并不适用。
吕老师提示
1.农业大学里大部分是非农专业
如同师范大学开设的大部分是非师范专业一样,现在的农业大学,开设的专业大部分也不姓农!
华南农业大学在官网上自我介绍时说,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现有102个本科专业,是一所农、工、文、理、经、管、法、艺等多学科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以2022年高考为例,华南农大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分布在这5个学院:数学与信息学院、软件学院、艺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其中前2个学院共招收873人。
2.农业大学新生入学后转专业多
很多农业院校的学生刚进大学就要求调换专业。某校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当了解到自己将来要和养猪场、养牛场打交道时,就立刻开始做各种各样的准备,或千方百计找人换专业,或只学英语准备出国,甚至有不少同学去听别的专业的课程,希望将来毕业时能跨专业考研或直接到别的行业发展。
3.农业大学毕业生改行的多
为了能留在城市工作,许多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选择了“跳槽”,从事和农林专业完全无关的工作:学园艺的搞管理,学林业的搞文秘,学农药的去推销牛肉,学畜牧的去卖人寿保险……在他们看来,最重要的是把户口先落到自己相中的城市,一旦稳定了,还可以再找其他的工作。
某重点农业大学在网上公布的本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有45%的学生从事的工作和自己的专业没关系。
4.农业大学办学条件好
自高校扩招以来,绝大部分高校都经过了合并、搬迁、改名等一系列“整容手术”,许多名字叫得“刚刚的”大学如果脱掉它身上的那件“马甲”,其实就是原来的大专和中专学校。
而农林院校则不同,由于种种原因,它们大部分“坐不改姓,行不改名”,且都是“文革”前建校,有着五六十年以上的悠久历史。
懂行的人都知道:“老校无差校”。纵观我国的农业院校,不论是一本还是二本,几乎都有着美丽的校园、雄厚的师资和良好的校风。每年大一新生报到时,许多学生和家长一边在农业大学的校园里徜徉,一边不由地兀自感叹:这学校真大、真漂亮呀!
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和感想?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欢迎转发,让更多人看到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