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时光
圆桌对话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重要论断,围绕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等作出新的全面部署,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方向。
【主持人】
本报记者 韩晓萌 李萍 王若熙 杨桂青
【对话嘉宾】
王 湛 教育部原副部长
陈 锋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顾红亮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马陆亭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朱旭东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
邬志辉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基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您怎样理解这一重大论断?
王湛:党的二十大报告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工作,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列为专章进行整体论述、作出整体部署,是报告的一大亮点。
第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的新部署,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重要战略意义的深刻认识,对教育是民生更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深层次把握,更加突出了进入新时代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第二,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的新部署,与新发展阶段现代化的任务特征紧密联系。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大力发展科技生产力,充分涵养人才第一资源,努力激发创新第一动力。科技水平的提高,人才资源的涵养,创新能力的激发,教育是根本、是基础。所以报告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第三,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的新部署,体现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承担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科教兴国战略,充分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能使我们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在风吹浪打中岿然不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第四,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的新部署,丰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内涵,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了前进方向。
顾红亮:首先,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支撑。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教育提升国民整体知识和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输送高质量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好人才之基和知识之基。其次,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部署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教育强国建设将在第一步完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丰富战略资源和创新人才储备。
马陆亭: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飞速演进,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在这一形势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创新发挥着关键作用,教育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教育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作用是一以贯之的,而其战略性作用主要缘于创新驱动的要求。教育对创新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和直接,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强国离不开教育强国的有力支撑。
邬志辉: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是对现代化建设新动能最本质的概括。从逻辑上看,科技的发展关键在人才。那么,人的创造力从何而来?答案一定是现代性的教育。现代教育在本质上是解放人、发展人的,所以我们推进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培养既有社会担当又具个性品德的人,实现人的精神解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的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科技、人才相结合的系统思维发展教育,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中国教育现代化之路。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请问教育能够为增强人民获得感、推动共同富裕作出哪些贡献?
顾红亮:教育担负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要聚焦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所需所盼,正视教育领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持续推进教育公平,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统筹教育资源分配,缩小区域、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邬志辉:教育经济学家已多次证明,教育可以增加个体的人力资本水平,有助于提升个体和社会的教育回报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出版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之中蕴藏着财富,教育不仅带来物质财富,更能带来精神财富。教育可以通过培养每个人的知识技能与劳动品质,为推动共同富裕作出贡献。因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推进优质资源共享。
朱旭东:教育对于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至少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是可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二是可以更好地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三是可以推动实现个人财富和社会财富的持续增长,四是可以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发展,五是可以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教育应当如何贯彻这一要求?
陈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融入课堂、教材、校园环境、校风建设等各方面。我们要建设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属于马克思主义范畴,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要首先在教育中强化起来。
顾红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体现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体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融入教材和课堂,融入校园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细落实,使之转化为青年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转化为课程思政内容,把价值观教育和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过程,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主持人: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在提升公民道德,加强家风建设,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该如何发力?
陈锋: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公民道德建设是基础性工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教家风最先塑造每个人。家庭要涵养良好家风,充分利用中华传统美德资源,宣讲德行故事,对学生的私德和公德进行积极的濡化。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渗透力,把提高学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作为硬指标、硬任务,顶层设计、长远谋划。社会要为提升公民道德,加强家风建设,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等,营造健康向上的和谐环境和文明风尚。
朱旭东:要通过提高家长的家庭建设能力,增强家庭文化建设水平,从而促进家风建设;通过家庭、社区和学校的一体化行动,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通过家校立体化沟通网络,弘扬劳动、奋斗、奉献、创造、勤俭节约五种精神。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主持人:如何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王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这种新发展格局,对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新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支数量足够、质量精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培养如此庞大的高质量人才队伍,必须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教育体系。
因此,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必须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办学条件、课程教材、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和教育治理全要素的质量,走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培养人才并不是“闭关锁国”,而是要与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发展高质量教育的成功经验,吸引、会聚各方优秀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设人才强国。
顾红亮:第一,国家的创新发展靠高水平人才。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所在。缺乏人才,自主创新无从谈起。在国际科技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中,人才是一个重要指标。我们必须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第二,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是全方位的,而且在不断更新。我们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教育体系来满足庞大的人才需求。第三,顶尖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是稀缺资源和战略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能完全依靠外力培养。我们必须自力更生,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创造有利条件,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意识,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朱旭东: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新时代一项紧迫任务,它既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体现,也是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既是自立自强的人才培养要求,又是人才储备安全的客观需求。
主持人:为实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目标,我们应做好哪些工作?
顾红亮:第一,必须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确保人才自主培养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第二,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培养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以他们的高尚道德和人格魅力感染青年学生。
马陆亭:实现人才自主培养,一要推动办学模式改革,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二要推动育人模式改革,面向数字化时代,努力实现规模化教学安排下的个性化学习,培养未来新型人才;三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人才成长创造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社会条件。
朱旭东:人才自主培养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又要开展国际交流;既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又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既要吸收人才培养的优秀传统经验,又要参考人才培养的全球先进经验;既要提高教师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又要符合教育教学一般要求。
邬志辉: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问题,本质上是中国教育体系能否培养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所需人才的问题。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迫切需要我们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人才自主培养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探索中国特色的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国家“双一流”建设、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等就是在引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主持人: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您认为时代新人应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应该如何培养时代新人?
顾红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好青年的四个标准,即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可以将其看作时代新人的重要品质。其中最重要的品质是有理想,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我们要花大力气培养时代新人。第一,认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大思想淬炼力度。第二,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能力,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怀有敬畏之心。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第三,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在实战中经风雨、见世面,练就过硬本领。第四,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具备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能做到科学决策、精准施策。
发挥教育在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中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主持人:教育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方面,能发挥哪些作用?
朱旭东: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是三位一体的,没有教育强国就没有人才强国,没有人才强国就没有科技强国。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手段,因此教育要在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基础性作用表现在,教育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推动实现科技创新;培养战略科技人才,满足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需求。先导性作用则表现在,教育通过前沿性、前瞻性的知识创新、思想创新、理论创新、观念创新,促成前沿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教育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发挥着牵引性作用,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科学家使创新得以赓续,牵引着创新驱动。
教育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培养人才的质疑精神、审慎思维、爱国情怀、创新品质推动实现科技创新。
主持人:教育在完善人才战略布局方面,能发挥哪些作用?
马陆亭:教育在完善人才战略布局中要发挥各级、各类、各领域、各区域全覆盖的作用。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底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人才进入社会的“双车道”。继续教育是人才在职赋能的“加油站”。高等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前端人才,要为基础理论原始性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体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全方位服务,其作用在人才战略布局中更为显现和突出。
主持人:教育能够为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哪些贡献?
顾红亮:第一,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和世界一流的教育、科技资源进行高水平合作,以更高水平的教育对外开放促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第二,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培养造就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马陆亭:高等教育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通过服务国家战略形成对建设创新高地的支撑。要着力解决战略性产业、乡村振兴等发展中的问题,以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为基础增强建设创新高地的活力。
邬志辉: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仅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更是一流人才的会聚之地,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高地。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大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吸引世界人才向中国流动;另一方面要主动作为,建立开放包容的引才聚才用才机制。
举报/反馈

中国教育报

114万获赞 88.2万粉丝
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
中国教育报刊社,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