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集体记忆筛选过程主要涉及三个通道:群体成员对集体记忆相关信息的共享过程;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符号之间的互动对集体记忆的重塑过程;置于社会框架中的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对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因此,将集体记忆研究全然“去心理化”或“去社会化”并不利于对集体记忆研究的拓展,个体不仅会独自回忆过去发生的事件,且乐于在“他人在场”的情境下共同检索、提取、分享并形成关于某件事的记忆。社会网络中的“他人”不限于独立的小群体,还包括范围广泛的社会群体。

个体的记忆内容有时甚至超越本人的实际经历,包括了对家族、某一代人、国家历史与文化的记忆等。因此,要确定某种记忆如何开始形成又何时消失非常困难,众多研究者便从集体记忆的形成过程与影响机制角度,尝试解答这些孤立的个体记忆在社会环境之中是如何传递扩散,甚至演变成为社会成员所共有的集体记忆内容。集体记忆是指对过去事物形成的一种群体共同表征,哈布瓦赫在其著作中对集体记忆解释的定位认为:正像人们可以同时是许多不同群体的成员一样,对同一事实的记忆也可以被置于多个框架之中,而这些框架是不同的集体记忆的产物。

而在心理学研究的实验范式中,集体记忆的操作定义一般为,小组成员在合作后的个人记忆中所记得或忘记的重叠项目的数量。社会科学家对集体记忆概念的解读指出了“记忆”这一心理现象可能包含的某种社会属性。在哈布瓦赫的解释体系中,集体记忆是一种由社会维持并存储的符号,这一符号可以被其社会成员所获取。长期以来,心理学视角下的记忆研究主体多为个体记忆,涉及记忆的编码、存储、提取、遗忘、保持等方面。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对集体记忆的定义应该包含以下内容:(1)集体记忆不仅是一种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现象;(2)集体记忆不仅涉及个体大脑对信息的编码、存储、提取等过程,也受到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3)集体记忆不仅包含一种心理过程,同时也包含一种社会过程。将社会维度纳入对集体记忆的研究,或许可以为集体记忆的心理学研究提供一种更为灵活的研究框架,帮助解释集体记忆如何在社会中传递、又是如何被社会所影响的;同时将心理机制引入集体记忆的社会学讨论,也可以补充人们的心理过程对社会框架的适应特征,以及反馈路径与规律。

基于社会信息传播的集体记忆共享。社会传播是形成集体记忆的关键过程。在社会网络中,群体中的个体是每一个节点,个体之间的社会联系或关系则是点与点之间的联结。集体记忆的传播域,在社会网络层面可以具象化为基于结点、矢量关系、集群、界限等构成的信息传递与共享范围。在生物传染中,连续的接触导致具有独立概率的传染,而在“社会传染”中,“传染”的概率取决于前一个接触者给予的社会肯定或强化作用。

人们对于信息的可信性总是寻求多重确认,在现实的社会传播情境中,记忆在个体行为的采纳和强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个体从接触者那里获得的累积信息的部分或完整的记忆。通过记忆再巩固信息不仅涉及个人对信息的识记,也包含其他接触者对信息的加工与反馈。心理学对“什么特征的集体记忆信息更容易在群体中传播”做了一系列实验室研究,并形成了成熟的研究范式。

信息社会属性与协作记忆范式在典型的协作记忆中,被试首先独立学习一些材料,紧跟着是一段长短不等的干扰期。然后被试进行记忆测试,且回忆没有顺序要求,测试阶段包括小组共同进行回忆。对协作记忆的研究发现了协同抑制作用,即在协作小组中进行回忆时,个体的记忆回忆量更少,研究者将这种违反直觉的现象称为协作抑制。集体记忆虽然涉及更广泛的社会范畴,但协作抑制记忆范式指出了记忆在社会中传播的某种基础:记忆在群体中的传播伴随着一种拒绝信息或者接受信息的过程。

随着记忆在社会中传播的频率和广度增加,群体中共享的记忆也会增加,伴随的是记忆的准确性下降、概括性提高,而个体接受或拒绝的过程无疑与信息的社会属性相关,根据信息的社会属性一些记忆被长时间储存下来,另一些记忆则逐渐消失,这不仅是一种个性化的过程,也存在一种普遍化的集体现象。有研究表明,小组成员回忆的非正确信息往往会进入被试的最终个人回忆,如果被试认为这些信息来自社会来源(如:感知到信息源自伴侣),而不是计算机生成的反应等非社会来源,记忆错误现象就会增加。这些研究表明,社会属性相关信息使得记忆内容在群体中更趋同,即使这一过程牺牲了记忆的准确性。

研究同样表明,个人确实更有可能在社交上分享情感上突出的信息,唤起高度兴奋的正面(敬畏)或负面(愤怒或焦虑)情绪的内容更容易在社会中传播。但情感和集体记忆相关信息之间的关系比简单的情绪效价对其产生影响要更为复杂。信息的社会属性会影响集体记忆传播的筛选过程。虽然记忆研究的实验心理学范式更强调个体记忆如何受到他人复述的影响,但却揭示了集体记忆在社会传播中不可忽视的心理过程,即与他人共同进行记忆提取步骤。正如新异刺激和选择性注意影响短时记忆编码与存储过程,与他人共同进行记忆提取这一步骤也会影响集体记忆的加工过程。

社会性共同提取诱发遗忘范式现有的通信技术虽然创造了更有效的存储信息方式和信息传播的方式,但是却无法保证信息在人们所处的社会中具有持久性。社会中的记忆信息有其自身运转的某种法则,因为人们既是记忆的生产者,又是记忆的消费者,记忆活动虽被认为是众多心理活动之一,却又无疑嵌入在整个社会语境当中。社会记忆研究者阿莱达·阿斯曼认为,存在两种用于存储回忆的记忆存储器:身体和语言。前者是由冲动力、痛苦压力、震惊强度塑造的,被牢固的滞留在记忆中,而后者因社会沟通形成记忆框架。

人在记忆的实践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受到更广泛的互动背景影响,而不仅仅是个人特征。记忆的对话行为促进了记忆收敛。人们不仅用语言向别人传递信息,还会经常互相谈论过去发生的事。对话参与者带着不同回忆内容进行对话,但经过对话行为后对话者的记忆概括性更高。当人们在谈话中选择性记忆时,不仅强化了已有的记忆,同时导致对其他相关记忆内容的抑制,使得相关记忆材料的回忆量降低,即提取诱发遗忘。研究发现,提取诱发遗忘现象在促进集体记忆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为了将社会维度纳入对记忆研究,在提取诱发遗忘实验范式的提取练习阶段将被试分为说话者和听众,可发现对话中的所有参与者(包括听众)都会发生类似的选择性遗忘现象,即社会共享的提取诱发遗忘。记忆信息在连续的社会互动中具有可传递性这一特征对集体记忆的形成有重要贡献。当说话者与听众属于相同的社会群体时,社会共享的提取诱发遗忘现象更显著。如让被试阅读一个海外学习计划并播放一段有选择地讲述原始阅读内容的播报。

研究者认为产生这一内群体偏好可能是出于听众想要与说话者建立或加强社会关系,因此自然的选择与说话者进行一致的记忆提取过程。社会网络中的群体成员,通过彼此的群体关系建立起集体记忆信息共享的结构与机制,并依此影响着群体成员自身的观念、信仰和行为。协作记忆和提取诱发遗忘范式阐明了一些允许信息在相互作用的个体之间传播的认知机制,但这些实验都集中在小规模的实验室模拟社会情境中。

结语

因此有研究调查了大规模的、现实的社交网络,也发现个体间相互作用增加了个体记忆的相似性。这说明集体记忆形成过程中,言语对话和对话者之间的结构性关系非常重要。在社会网络中,社会信息与集体记忆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社会信息传播的相关研究可以部分解释集体记忆的共享特征,另一方面,集体记忆自身特性也可以为信息传播研究提供社会心理机制的解释途径。

举报/反馈

心理学周报

1.8万获赞 2207粉丝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程度的自卑感。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