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建新 通讯员 胡耀华
刘累,尧之裔孙,擅长养龙、御龙,乃史学界认同的刘姓历史上首位名人,华夏刘姓始祖。
纵观刘姓发展史,名人层出不穷,仅皇帝就有60多位,宰相更是有170多人。如今,刘姓人口已超过7000万。为纪念始祖刘累,数年前,在平顶山市鲁山县政府支持下,刘氏后人在其墓地昭平湖畔修建祠堂,并建立世界刘氏纪念馆,每年前来参观祭祀的人络绎不绝。
御龙有功遂得封
刘累豢龙图
翻阅史料,从《竹书纪年》《左传》到《新唐书》《鲁山县志》,“龙”始终是刘累的重要标签,因历史久远,其留在民间和史册里的故事始终与神话并行。
据相关资料记载,刘累出生时手纹呈现“刘累”形状,其父母以为吉祥,便以刘累为其命名。
公元前1879年,夏孔甲帝得到一雌一雄两条龙。因刘累早年曾向豢龙氏董父学过豢龙,孔甲便命刘累为其饲养双龙。后因刘累养龙御龙有功,孔甲封其为“御龙氏”。然而在饲养过程中,一条龙死亡,刘累便将龙肉煲汤献于孔甲。孔甲享用后觉得汤鲜味美,再次向刘累求食。刘累害怕龙死之事暴露,担心孔甲追究降罪,于公元前1873年携家眷逃至今鲁山县昭平湖附近安家,直至去世。
刘累到达鲁山后,隐匿原名,更名为“丘”,他的隐居之地被人们称为“邱公城”。后来,刘累葬于今昭平湖内,其子孙为纪念他,便以刘累的“刘”为姓氏,至此天下始有刘姓。
众所周知,龙乃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实际上并不存在。那么史料中刘累所养的龙究竟为何物种呢?
史学界总体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参照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的蚌壳龙虎图以及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陶龙盘、鼍鼓等器物上所绘的龙形图案,因其尾巴粗大、四肢有鹰形爪、头部双吻狭长,跟鳄鱼很是相像,所以认为刘累当年所养的龙可能只是鳄鱼。另一种声音则依据《周礼》“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以及《山海经》“马实龙精”等说法,认为刘累所养的龙实际上是个头儿较为高大的野马,御龙氏实际上就是帮助王族捕捉和驯服野马的人。
刘姓后裔遍天下
始祖殿
“历史久远,关于累公的很多典故考究难度大,但是可以确定,刘累确实在这里生活过。”鲁山一高原校长、90岁高龄的刘福朝说,他多年前专门进行过研究,昭平湖有个地方确实叫邱公城,而且1958年修建昭平湖水库时,听说还挖出过多块写有“刘累之墓”字样的墓碑。
“邱公城也叫邱公城岛,海拔167米,面积0.3平方公里,是两汉时期鲁阳城故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昭平湖风景区工作人员郭海燕、杨川告诉记者,据史料记载,两汉以前,鲁山县城就在这里,汉朝前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鲁阳城迁到现在县城位置,如今上面叠压有龙山、仰韶文化遗存,文化层厚3米至4.5米。1958年考古发掘以来,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铲、陶片、兽牙、骨器等。
事实上,刘累不仅是刘姓始祖,更是唐、杜、范、士、豕韦、司空、龙等姓氏的共同祖先。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封刘姓至各地任诸侯王,刘姓得以迅速繁衍。
“五胡乱华、安史之乱等时期,不少人从洛阳等地避祸迁徙至今天福建、江西、广东一带,形成了最早的客家人。明末清初,潮汕、梅州等地居民下南洋,前往东南亚一带,因此刘姓起源于鲁山,却遍布大江南北乃至世界。”刘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松林介绍说。
祭奠先祖而立祠
中华刘姓始祖苑牌坊
6000亩昭平湖鱼肥水美,其中在邱公城岛对面的一座山坡上,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的中华刘姓始祖苑显得格外气派。
中华刘姓始祖苑由牌坊、功德殿、先贤殿和东西两侧长廊等组成,主要用来展示刘氏文化和纪念刘氏先贤。院内皆仿古建筑,后枕山、前瞻湖,殿堂楼阁,丹楹刻桷,庄严肃穆。
“我们从1996年就开始筹备建造刘累陵园,至2006年总体落成,总投资2000余万元。”10月6日,刘松林说,自2004年起,每年公历4月19日,世界各地刘氏代表汇聚于此,祭拜始祖累公。
走进先贤殿,可见殿内刘氏主要帝王像及刘氏分支祖先13尊,其中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雕像最为高大瞩目,其左右两侧分别为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以及汉昭烈帝刘备。东西两侧分别是刘氏分支祖先像,雕像神态迥异,端庄肃穆。
沿着庄严肃穆的甬道向前走,抬头看到的是气势恢宏的始祖殿。始祖殿高16.1米、宽23米、深16米,为重檐歇山仿古建筑,风格质朴、大方,殿内供奉着刘姓始祖刘累。
刘累墓
刘累墓在刘氏与龙文化碑林后面,墓上长满了迎春花,郁郁葱葱。刘累墓直径18.73米,墓周长66米,寓意刘累于公元1873年迁徙鲁山、历史上刘姓出现过66名皇帝。
“这座墓系后来迁徙至此,20世纪50年代修筑昭平湖水库,原墓址被水淹没了。”刘松林说。
据了解,2012年9月,刘累墓被授予平顶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刘累陵园还设置了世界刘氏纪念馆、刘氏与龙文化长廊、刘氏与龙文化碑林等,主要用来展示刘氏起源、播迁演变以及为宗亲联谊提供场所。
“趁着国庆假期,我们游玩昭平湖的同时,参观祭拜始祖刘累,带孩子感受下刘氏家族的辉煌历史。”来自鲁山县城的刘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