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胡泳的一对龙凤胎儿女出生的时候,人到中年的他觉得自己仿佛迎来了第二次出生,小小的婴儿“唤起了内心那些隐藏的、储备了几代的父母情怀”。在社会层面上,胡泳是北大教授、知名学者;但在孩子面前,胡泳与爱人只是一对普通的父母,面临让他们同样感到手足无措的育儿难题。在陪伴一对儿女成长的12年里,胡泳作为父亲,为孩子写下了24封信。从亲情、友谊到慈悲,从小汽车、书籍、数字游戏、家务劳动,到“你我他”、万物生灵、星空宇宙……如今汇集成这本《像树一样自由:给孩子们的信》。
近日,胡泳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的专访,谈及自己作为父亲的感悟与心得。以下自述内容整理自本次采访及胡泳新书《像树一样自由:给孩子们的信》。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图据受访者
孩子不如自己?
出这本书,我并不想强调我是“北大教授”,因为我恰好就是做了这么一份工作而已,社会上360行,行行不同,但在养育问题上,父母遇到的困惑其实都一样。所以我的小孩也不见得必须多成功,他们现在也还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长大后也完全可能没有出息。
说句实话,如何教育孩子,很多事情我也感到无能为力。因此这本书不是养育指南,而只是一份苦乐兼备、五味杂陈的心得手记。
我跟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也希望他们能够自觉学习,成绩好,上好的大学,最后能找到好的工作和好的配偶。在这一点上,天下父母皆同心。
但是,他们能不能走到预期的那一步?老实讲,即使我是一位高校老师,我也没有任何把握。孩子有自己的发展,我不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帮助”一定是有成效的,反而有时,我觉得是帮倒忙
图书封面/图据出版社
“如果孩子长大后不如自己,怎么办?”我在北大、清华等学校的教师朋友们也总面临这个问题。在这个人群中,有的子女会特别争气,我们就会开玩笑地讲,“这是别人家的孩子吧”;也有不争气的,那么父母的焦虑,一点也不比其他群体少。
对我而言,只能说,如果他们将来不成才,我也能够接受他们不成才。不是说我在这方面拿得起放得下,而是我清楚,有些事情即使再焦虑,也没办法。
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做“孩子不如自己”——这不是一个个体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从社会层面上来说,“害怕自己的孩子不如自己”,是因为许多父母焦虑他们的子女未来的社会身份低于自己,他们非常想把眼下的社会地位“传递”给自己的后代,或者尽全力让后代能够在已有的阶梯上向上攀升。这会造成一种相互竞争的狂热,导致大家的压力都被慢慢提高,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内卷”。
很多人希望改变自己命运,全力维持一种体面的生活,但他们会发现,自己被困在一个充满压力、同时也毫无成就感的工作当中,疲于奔命。内卷其实是一种没有目的地的加速,人变得像机器一样,没有更高的目的。
赢在起跑线上?
有一句话叫“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从几十年前就在说了,至今还被人常常提起。它发生影响的时间这么长,倒是有点出乎意料。
这个口号其实与独生子女一代有关系,从那时起,人们对如何养育子女的看法就产生了改变。当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她或他就会被高度重视,成为家庭的中心。中国的父母通常愿意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并尽其所能帮助这个孩子成长和成功。另一方面,现实是,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尤其是考虑到中国的庞大人口。最集中的体现就是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家意识到,如果孩子这一次考得不好,她或他的未来将与那些考得好的学生完全不同。
但如今,我们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还提这句话,就是个非常“昨天”的说法了。在剧烈的百米冲刺开始之前,父母应该停下来问问自己,这真的有必要吗?与百米冲刺相比,人生更像一场马拉松:即使你提前开始,也不意味着你会提前到达终点。
书籍内页/图据出版社
有没有想过,二十年后,当现在的幼儿成为成年人时,鉴于快速的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转型,什么技能、知识和才能才会是最受欢迎的?不确定性似乎是我们眼下唯一的确定性;哪怕你非要孩子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学会一些东西,那么这些技能在二十年以后还是不是像预期那样有用,这是难以预测的。同时,我们也不确定,起跑线上的赢家是否能在长期内坚持到底。
所以,父母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真正的“起跑线”?也许“起跑线”并非具体的学习内容,而是孩子们对学习本身的热情,以及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好奇心,还有坚定的心态和开放的思维模式。为了使我们的孩子成为终身的、自主的学习者,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并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和激情。
与其如此努力地帮助我们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如教他们追求全人的发展。品格建设比考试分数更重要。同理心、同情心和开放的心态等积极的特质将有助于他们的发展,并使他们有能力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为了帮助他们在变革的浪潮中航行,我们需要确保他们不陷入自卑和自满的陷阱。创造性、适应性和不怕失败的精神都很重要。
别像鸟一样自由
说到起跑线,马上就可以认识一点,起跑线上存在社会不平等。出生在不同家庭的孩子在不同的条件下成长;他们甚至在一开始就不平等。此外,教育竞争对每个孩子来说也是不一样的。城市里的孩子比起乡村里的孩子,获得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甚至城市与城市之间也并不平等。
我在这本书里提到孩子的“自由生长”,我认为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自由”。比如说我们常常听到“财务自由”这个词。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财务自由的标准可能是不同的,有些人想成为巨富,但有些人的财务自由可能不过就是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或者购买一套属于自己的公寓,并由此获得机会,找到同样优秀的配偶。但在追逐“财务自由”的过程中,有没有想到,它恰好是一个丧失自由的过程?与初衷正好相反的是,对金钱的执着追求迫使我们放弃了许多自由。
图书封面与胡泳的孩子未未画的《自画像》/图据出版社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工作都没有什么意义,但还是不得不拼命工作。很少会思考:作为一个人,我到底要什么?我的尊严在哪里?如果你一直不思考这样的问题,不为自己的尊严提出要求,那就只剩下“我要怎么获得财务自由?”“我如何能在竞争中胜出?”如此,“内卷”的出现,即使有一定的社会因素,但自己也要负相当大的责任。因为你不清楚自己的目的地,你只知道从起跑线出发,但从没想过:你的终点在哪里?你到底为了什么在迈步向前?这些问题很重要。
真正的自由,是生长。所以我叫做“像树一样自由”,而不是“像风一样自由”,或者“像鸟一样自由”,因为只有有根,才能生长。
屏幕会扭曲孩子
这一代孩子的生活环境脱离不了电子设备。我的两个孩子从能够和大人交流时起,就意识到了电脑和手机的存在,一岁多一点的时候,只要我们一打开电脑,他们就会双双凑上来看,动动鼠标、敲敲键盘,一旦把他们从电脑前抱开,就会大喊大叫。两岁的时候,他们会用妈妈的iPod Touch听音乐、听故事,经常问“妈妈的Touch呢?”或者说某一样东西“Touch上有”。我去美国访问时,只能通过视频与他们交流,孩子还会说“和爸爸Facetime一下”……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格外关注这一代孩子如何在数字时代里成长。
我们家对孩子的电子产品使用也做出了一些限制,比如说,规定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或者规定“卧室里和餐桌上不可以出现电子产品”……但是他们会和大人“打游击”,他们甚至想办法破译电脑、手机密码。
我知道不可能做到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电子设备绝缘,但我的确担心,过度盯着屏幕可能会对大脑产生影响。一旦习惯于屏幕上那种刺激,假若现实世界中的事物不那么令人着迷,我们就很难集中注意力。注意力持续缩短,记忆广度也就会随之出现问题,孩子就会时常出现走神、分心等情况。
此外,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家长是数字化移民,所以能对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做出人为区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两者之间可能是无缝的。日常使用的社交媒体的一大问题是,人们在上边不断雕刻和制作一个经过修饰的、更“讨人喜欢”的自我形象:每个人都在试图让自己看起来完美——但其实只是看起来而已。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好日子和坏日子,但社交媒体扭曲了这种平衡,炮制了一种空洞的美好。
如果过度沉溺于这种电子屏幕营造的虚假的美好之中,我们就丧失了此时此地体验生活的能力,而“此时此地”才是真正的自我存在的地方
胡泳的孩子未未画的《一家人》/图据出版社
我很担心我的孩子,在还没有形成鲜明的个性和个人兴趣时,就被社交媒体里趋同的“酷孩子”形象淹没,导致他们可能做出的选择变得乏味和值得怀疑。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更多地与家人在一起,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对话和相伴,不必为虚拟的虚荣而费心记录自己的每一刻,也不会因沉浸屏幕而错过日落。
电子设备带来的屏幕时间,当然并非天然就会伤害孩子,只是说孩子需要以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式成长。他们需要与父母和关爱者进行高质量的互动,需要体育锻炼和玩耍。所以我认为父母不仅要自己具备良好的媒体使用习惯,还要帮助孩子管理媒体,扮演孩子的“媒体导师”,致力于最小化的技术使用,而不是让孩子肆意浸泡在媒体中。
我觉得,当我们处于电子时代时,所有的觉悟,常常在不看手机时产生。我希望我的孩子们,看到屏幕之外更为辽阔的世界,走进那世界里去。
以下为《像树一样自由:给孩子们的信》部分内容摘录
图书封面/图据出版社
爸爸妈妈是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之前的时代长大的,我们的青春期和你们的迥然不同。区别不仅在于对世界的看法,而且在于如何度过自己的时间。你们这一代青少年,在社交媒体这类新空间中花费大量时间,而这会使你们更快乐吗?作为数字化移民,爸爸妈妈在网上和网下、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做了一个人为的区分,但对你们来说,两者之间可能是无缝的。不过,爸爸依然认为,在这个阶段,你们在虚拟空间里需要我们,而我们作为父母,也需要在这个空间里养育你们。所以让爸爸来明确一下大人的想法:第一,正如有不同类型的食物,也有不同类型的屏幕时间。阅读电子书的感觉可能与刷社交媒体不同;在流媒体平台上看电影,可能与在电脑上看动漫不同。有些时间比其他时间更有“营养”,对你们的情绪和心理健康更具积极影响,“营养”的高低,取决于内容、上下文和剂量。屏幕的使用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是要分门别类地考虑你们的屏幕时间,而不是笼而统之,这样就可以确定什么是合适的混合比例。由此也可以推导出,哪些屏幕的使用是必要的,以及使用的限度又是什么。第二,任何屏幕的使用时间都必须是有限制的。至于所选择的平台和时间段,我们可以共同商量。在给定的时间里,你们拥有使用的自由,爸爸妈妈并不会监控你们的在线互动。如果遇到困扰,我们愿意随时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在受到网络欺凌的情况下,爸爸妈妈将尽全力保护你们。在专注于家庭作业或其他需要集中脑力的活动时,不可以接触屏幕。有一条不可逾越的规矩:晚上不允许把手机、平板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拿到自己的卧室里,卫生间也不行。在睡前至少一个小时内,不得使用这些设备,以免影响睡眠。它们也不得出现在餐桌上,我们召开家庭会议的地方,以及家庭旅行之中。在这些时候,家庭成员需要把注意力完全转向对方。第三,在高中以前,爸爸妈妈选择不给你们配备手机,也不允许你们注册社交媒体账号。如果你们的同学或朋友有智能手机,或者活跃在社交媒体上,当你们受到邀请的时候,可以直言不讳地告诉他们:父母还没有同意我们拥有这些,我们可以选其他方法交流。总之,爸爸妈妈希望你们:保持足够的睡眠;不要与朋友失去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坚持体育和艺术活动,这对心理健康和幸福非常重要。如果你们能在这些方面照看好自己,爸爸妈妈将不再担心手机和社交媒体的不良影响。
红星新闻记者 曾琦 实习记者 毛渝川 实习编辑 毛渝川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举报/反馈

红星新闻

3449万获赞 398.3万粉丝
西部影响力最大主流媒体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