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让我们来看有关社会心理服务的定位:首先,社会心理服务重点关注的是“社会心理”而非“个人心理”。与心理健康服务不同,虽然改善公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属于社会心理服务的内容,但社会心理服务着重要解决的是社会宏观层面的具有普遍性、群体性、阶段性、突发性的社会心理问题,例如:香港暴徒青年的激进社会行为,如何干预和疏导社会不良情绪,如何促进群体与群体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如何培育人们积极向上的、乐观的社会心态、及时消除突发的不良社会影响等等。
心理健康服务强调的是预防和治疗个体的心理问题,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尽管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对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有一定的作用,但心理健康服务始终是“医疗取向”,或者说“医学取向”。有专家已经提出社会心理服务不等同于“治病救人”就是对两者最形象的区分了。其次,社会心理服务强调社会治理的功能定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近几年频频出现于国家政策文件中,得到了国家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是国家近些年来国家治理体系走向现代化的创新手段之一,促进实现社会治理从“硬治理”转向“软善治理”。
在过去,社会治理对社会心理的关注不多,心理学科的理论通常集中在个体心理问题方面的实践和运用,重点在“医治”。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要保持身体健康首先要心理健康,曾有院士也曾提到身体健康的一半是来自心理健康,健康观念的转变增强了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也促使过去的“心理卫生”转向当前“心理健康维护”。如今,在国家建设“和谐中国”、“幸福中国”,实现百年中国梦的实践道路上,综合运用心理学的科学知识,是增强个人幸福感、提升社会治理的水平、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因为社会问题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是源自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依赖研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得以有效解决。最后,有学者提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应纳入公共心理服务体系的范畴,“在今后的宣传和论述中,宜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System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s)更名为公共心理服务体系(system of public psychological services),并将公共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取得如同公共卫生服务一般的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积极谋求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部门内容纳入政府所应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的范畴。”这将有利地促进社会心理服务在全民范围内的实践,是一个为人民谋幸福,为社会谋和谐发展的重大服务项目。
社会心理服务的目标:对国家而言,社会心理服务的目标是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国民健康心态,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社会而言,社会心理服务的目标是要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培育健康的社会态度和社会情绪,建立正确的社会认知和积极的社会影响,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从而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根本目的是要创新社会治理的技术和手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个体而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就是为提升人民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和心理氛围和谐,培养具备正确认知的、稳定情绪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格健全的、有社会责任感等的公民,最终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
社会心理服务的内容:社会心理服务的内容也将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首先,从个体层面看,不同于个体心理服务,社会心理服务强调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关注,即每个个体都应是服务的对象。为此,社会心理服务的内容不仅可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成长,而且能够增强个体的社会认同感、社会归属感、社会幸福感。其次,从群体层面看,社会心理服务应在宏观的层面上为群体生活创建更加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环境,及时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定期针对群体中的重点关注人群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干净又舒适”的社会心理大环境。
从人际关系层面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大大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净化群体的社会心理环境,从而遏制不良的社会影响的生根和发芽。为此,社会心理服务应帮助个体学会如何理解他人、思考他人,促进个体形成正确的人际观,帮助其很好的适应群体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人际交往为情绪的感染提供了便利,严重时会导致个体的“去个性化”,为避免个体在群体生活中随波逐流、迷失自我,社会心理服务应引导个体和群体的社会言论朝向积极正向发展,引导社会风气朝向弊绝风清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服务的内容设计不仅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心理服务,还应设法为其构建公平公正、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以有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社会心理服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正确的社会态度服务、健康的社会情绪服务、客观的社会认知服务、健全的社会影响服务、积极的社会行为服务、公平的社会公共服务。”
社会心理服务的意义:社会心理服务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对国家、社会、人民而言,都是一项重要和有利的举措。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能够为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在理论和现实两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理论上看,当下我国正处于建立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初始阶段,社会心理服务的理论指导仍有不足,持续和深入开展对我国社会心理服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显得既紧迫也十分地必要。
发展我国的社会心理服务,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心理服务理论系统的建立、更新和完善,借助科学的理论用以指导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进一步提升服务技术和水平,从而推动我国社会心理服务实践走向科学化、高质量的发展道路。现实上看,社会心态随着时代而发生变化,社会中的问题和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不尽相同,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需要不断地适应这些变化。
过去简单粗暴的硬方法无法满足国家提倡的要实现治理手段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需要。因此,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不仅是满足当代人们逐渐增强的心理需求,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和国家稳定、实现社会治理手段的“软化”的现代化手段之一,对化解社会矛盾、培育社会心态、提升社会治理实力和构建“幸福中国”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一方面,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地方和条件不仅发生了改变,人们也改变着“秉性”,由于不平静的努力奋斗,他们的“秉性”变得仓促匆忙和变化莫测,人们常常处于“亚健康状态”。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health)定义为人的外在身体、内在精神和人际社会生活中的完美状态。健康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也不只是生物学上的问题,健康和疾病的范式根植于社会组织之中。
当前,由于社会生活压力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和精神障碍的数量逐年增多,由于严重心理问题所引发的恶性事件依然存在,群体滋事、社会暴力及伤人等危险公共事件时有发生,人们的个体心理问题和社会心理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引起社会恶性事件发生的根源之一就是个人的心理问题,因原生家庭、社会环境、人际关系而引发的内生性问题。要预防类似的社会事件发生,除了要做好对社会重点人群的心理问题排查工作,及时遏制个人心理问题向社会矛盾的转化,还要深入社区、学校、事业单位等群体中做好积极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教育工作,这些都依赖于积极有效地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