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在常宁,常宁有大义。在蓬勃生机的常宁大地,在巍峨秀美的大义山东麓,流淌着一条古老神奇的河流,沿舜迹,乘秦风,踏汉尘;穿峡谷,过险滩,越平原,从远古而来,奔流不息。这里是美丽灵动的舂陵河。
据史载,光武帝刘秀曾率八千舂陵子弟起兵复汉,东汉王朝视舂陵为“龙兴之地”,舂陵流出的一条河流称作“舂陵河”。那么今天我就要带大家走进神奇的舂陵河,一起去感受孕育了湖湘文明的千年古河。
舂陵河又名舂陵水,亦称茭源河,全长302公里,流域面积6623平方公里,自蓝山县人形岭发源,在常宁境内流经白沙、荫田、烟洲,最后在水口山汇入滔滔湘江。追溯舂陵河历史之源,有文字可考证,据《道州志》记载,“因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后闻九嶷大阜之中有钟自舂,觅之,得韶乐遗器自舂击于陵,故名郡为舂陵。”似乎是九嶷群山之中,某座“大阜”曾觅得一只自鸣钟一般的乐器,能够自己发出舂米般的声音,故当地得名舂陵。
据《汉书》记载,汉景帝某天酒后性起,指定要妃子程姬侍寝,程姬恰逢例假,不得已让婢女唐儿顶替,后唐儿有了身孕,生下了刘发。因为是婢女所生,刘发被分封到南陲做长沙定王。刘发人如其名,生了一大堆儿子,其中一个叫刘买的儿子被分封到长沙南陲的舂陵做了舂陵侯。刘买吃苦耐劳,励精图治,教当地百姓蚕桑耕作,深得民心。
刘买第五代孙刘秀,在西汉王朝业已崩溃、王莽篡位后,纠集八千舂陵子弟,组建“舂陵军”,乘绿林、赤眉农民起义之际,夺回传国玉玺,恢复汉室江山,史称“光武中兴”,是为东汉。东汉王朝视舂陵为“龙兴之地”,从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春起,大修祠庙祭祀舂陵节侯,把从舂陵乡流出的河定为舂陵河。
舂陵河似玉带蜿蜒曲折,贯穿着常宁南北,而早在秦汉时期,舂陵河就已经被开发利用。据记载,汉代时期长沙流域的丝绸和土产品南输都是通过舂陵水船运的,在隋唐时期,舂陵水就已经成为了南方水陆重要的交通枢纽。历史把舂陵河畔变成肥沃富饶的鱼米之乡,而舂陵河也无疑给了两岸人们无限福祉。
秦时,始皇帝统一六国后,曾派五十万兵将驻守五岭,就是依赖舂陵水域的古老船筏转运士兵。东汉延熹年间,周憬任桂阳太守,为破解舂陵水道滩多险要,令官员百姓等开凿镌石,排颓盘石,铲高填低,凿截回曲,弼水之邪性,顺导其经脉,航道得以改善,据史载,舂陵下衡湘之十八滩,为当时开凿。舂陵水的开通,使沿河两岸慢慢形成了一个个船运码头,荒凉僻壤逐渐有了一处处小小的闹市,白沙、荫田、烟洲、水口山古码头商贾云集,为衡阳重要的水运码头,因此才有了今天的白沙镇、荫田镇、烟洲镇、水口山镇。
“白沙老街”位于舂陵河西岸,始建于明末清初,迄今600多年。因为舂陵河的水路运输业发达,衍生了一系列的产业以及河道码头文化,历经数百年风雨剥蚀,至今仍遗存了大批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建筑。
白沙老街修长而又深悠,走在这条令人陶醉的老街上,两旁仍然是铺面林立,洞开的天井,雕花的门窗,古老的青石板,仿佛都在诉说着逝去的百年光阴,每一样都在见证着这条老街的历史。
在白沙还传唱着一个民谣“白沙街道弯又长,白沙豆腐嫩又香,白沙烧饼两面黄”,来到这里,绝对少不了白沙烧饼。
而提起白沙烧饼,当地人就会饶有兴趣地聊起“龙兴舂陵”的故事来。原来,光武大帝刘秀年少时与白沙烧饼的一段懵懵懂懂的情爱传说,就发生在这里。
王莽在篡汉稳固政权后颁下诏书,将刘氏子孙一律贬为民,刘秀便返回家族发源地舂陵,开启了他的田园牧歌生活。一日,他在田间赶农活,突遇大雨,于是跑到不远处一间茅屋边避雨,茅草屋的主人乡乡见他狼狈的样子,从家中拿出热腾腾的烧饼给刘秀充饥,两人互生好感。后来刘秀上京求学,出发前,乡乡赶制出一包裹烧饼送给刘秀当干粮。烧饼以糖、芝麻、花生为馅,祈愿日子越过越甜;外形圆圆、两面鼓平,寓意平安团圆;色泽金黄,具有王者之气,寓意着必将成就帝业。
称帝后,刘秀也一直对乡乡念念不忘,多次派人寻觅,但都未寻到。原来,乡乡为了不让刘秀分心国事,躲到了毘帽峰顶的元帝庙盘发修道,以断刘秀念想。在每年闹饥荒时,乡乡都自制烧饼,下山奔于乡间,将烧饼赠与乡民。
日月流转,白沙烧饼愈发盛名,在舂陵河一带,男人出远门,必会带上妻子做好的烧饼当干粮,期许事业有成,平安归家。而今,大凡到常宁旅游、办事的外地人,或是到外地省亲访友的常宁人,都会随手拎上一些常宁特产白沙烧饼,以作礼品或纪念品。
舂陵河畔地质结构复杂,矿产丰富,水流落差大,历经千磨万击后,舂陵水中多奇石。宋代奇石专著《云林石谱》对舂陵石记载:“衡州耒阳县土中出石,磊块嵯岩,大小不等,质稍坚,一种色青黑,一种灰白,一种黄而斑,四面奇巧,扣之无声,可置几案间,小有可观。”
在舂陵河一带还有很多漂亮的石头,白沙镇还有不少人收藏石头,他们会把一些精美的舂陵石摆放在厅堂或店铺里,这些奇石也成为了当地一道奇特风景。
巡游舂陵河北上,一只只白鹭盘旋游人身边,好像清纯少男少女,时而立于沿河码头热情招手迎送,时而翱翔天空,时而潜入水中,一路嬉戏玩闹,把蓝天、白云、绿水串成一道逸意慧然、美丽盎然的风景。
过了白沙镇便是荫田镇,在古代,随着水路畅通,朝庭在舂陵水下游西岸都设立了码头和驿站,而荫田镇的码头当时被称为“央田码头”。相传央田码头的周边原是一片荒洲,唯有一棵古樟树下有口井泉,冬暖夏凉,四季长流,乡人以为神仙所送“阴水”,于是用此水开荒造田造林,田垄开阔,秧肥禾壮,遂呼地名央田(秧田),雅称“荫田”,誉为“福荫德田”。又地居水陆口岸,邻近耒、桂,商贾云集,后形成了央田墟场,繁华热闹,其仔猪、耕牛交易,名冠一方。
舂陵河两岸不但拥有许多停泊船只的码头,还催生了一些便于百姓交通的桥梁。荫田镇东侧大石桥,又名福荫桥,始建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由乡绅徐玉陔四处募资修建。次年,福荫桥遭洪水冲毁,徐玉陔再度募捐,力图重修,却不幸因劳累过度离世。此事感动了县衙,后知县亲督促贺姓、罗姓二位乡绅募资修复,最终在民国11年(公元1922年)修成。
据说当年日军迫于太平洋战争的压力,兵分几路向华南、西南方向挺进,福荫桥就是他们的必经之路。当地百姓为了阻止日寇长驱直入,帮助中央军挖战壕、筑堡垒,还这座桥上筑起了两道防线,曾在这里和日军激战了两天两夜。
从舂陵河顺流而下,一些历史遗存星罗棋布,如同一颗颗璀璨明珠,散布在舂陵河两岸。烟洲镇有个戏台,名为烟洲戏台,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相传戏台所在地为虎心,煞气太重,不利于一方平安,故修建一座戏台予以镇压。戏台为半砖半土木结构,台上绘有“八仙过海”等精美图案,寓意吉祥。戏台历经沧桑,抗战期间被炸毁,此后经过多番修复得复原加固,如今烟洲戏台已经成为常宁市的一个地标式的古老文化符号。
除了烟洲戏台外,位于水口山镇康家溪畔的金联村的康家戏台更是全国闻名,是目前我市保存最完整的古戏台,水口山工人俱乐部就是在这里成立,故而有了后来震惊全国的水口山工人运动。
康家戏台始建于清同治年间,是一座侵染了无数革命先烈的红色戏台,它与中国革命领袖毛主席有着深厚的渊源。1922年4月底,毛泽东在夏曦、彭平之陪同下由长沙到水口山考察工人现状,当时毛泽东一席人就住在戏台不远处的“康汉柳饭店”的二楼,还曾在饭店召开地下党组织秘密会议,至今饭店旧址里仍保留着当时领导人开会的房间,如今也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2年11月27日,3000余名工人在康家戏台成立了“湖南省水口山工人俱乐部”。同年12月5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水口山举行了震惊全国的工人大罢工,并取得伟大胜利,实现了工农联盟武装奔赴井冈山,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据《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井冈山斗争”中记载:“边界红军的来源,有湘南的农民和水口山的工人,水口山工人武装是红军的中坚力量。”
距离康家戏台几百米处的“水口山工人运动陈列馆”,是首家国家AA级红色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走进陈列馆,一幅《水口山工人大罢工》的图画映入眼帘,生动再现了当年水口山工人大罢工的胜利场景,在展馆里展陈的一百多件实物和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全方位地展示了水口山工人运动光辉历程,详细介绍了水口山工人大罢工历史事件,每年有不少游客来此感受那段壮阔的峥嵘岁月和辉煌的红色历史。
在距离茭河口不远的小洲村,2014年年底,一把考古探铲打破了这里的宁静,省考古研究所的副所长吴顺东就在这里发现了“江洲城址”历史遗迹。
这是座3000年前商周古城遗址,遗址中地下文化堆积丰富;遗存的古城墙、护城河等遗迹规模宏大,城内面积达18万平方米,可与中原地区古王城媲美。而遗存的商周窑址、冶炼遗址、铸造加工等遗迹,更是把水口山采矿和冶炼历史提早了2000余年,在这里出土的印文硬陶纹饰种类、数量众多,涵盖了我国迄今为止已知所有纹饰类型。这座遗址大发现,填补了常宁以及湖南历史的一段空白,改写了“南蛮”历史,将常宁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推向新的高潮。
奔腾不息的舂陵河,在一路浩歌中逶迤北上,流淌在美丽充满诗韵的常宁大地。第一季六期节目,从舂陵与湘江相交的江洲城址开始,又到这里结束,即将告一段落,在这2046平方公里土地上,三山四水演绎着浩瀚的山水大义,谱写出灿烂的人文大义,孕育着常宁儿女,既豪爽侠义,又美丽多情;既英勇尚武,又文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