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德波顿说,你注定和错的人结婚。
人们总会问,为什么自己总会遇到渣男/渣女?为什么自己总是受困于某种关系?受困于某种痛苦?
实际这样的剧情,早就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上演。
01.
26岁的娜娜,是个温婉优雅的女孩。
但性格温柔的她常常会在亲密关系中受挫,按她朋友的话来讲,娜娜是个吸渣男体质的人。
明明容貌秀丽、能力优异、性格也不错的娜娜,在她男朋友那里,总是成了一个不懂事、没能力,只能依靠男人弱女子。
“他们总是摆出一幅长者的姿态来对待我,跟他们在一起,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的坏小孩。”娜娜跟她的朋友说道。
娜娜也很无助,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总会陷入这样的有毒关系中去。
而明明在遭遇过受挫后,就已经提醒自己,不要再找类似的人。
但当温文尔雅的同事A先生与事业有成,当个小高管的相亲对象B先生同时向她表达倾慕时,娜娜还是不自觉地被B先生所吸引。
身边的朋友都不太赞同娜娜选择B先生,在他们看来,A先生虽然同娜娜薪酬一样,但A先生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处处体谅别人;
而B先生虽然薪资不错,但当惯了领导他总是会在私下的相处中也不自觉地端起领导做派,照娜娜的性格会很容易吃亏。
果不其然,在交往了半年后,娜娜又再次受挫。
尽管最初B先生向娜娜承诺自己会注意,改掉这样的习惯,但在两人关系越来越亲近的时候,娜娜又再次感觉自己在关系里处处被挑剔,处处都不对。
分手时,B先生在朋友圈大肆贬低、辱骂娜娜,说娜娜只会装出一幅善解人意的模样,接触得深了,就是一朵有毒的白莲花,后悔自己当初怎么会追求这样一个人。
娜娜痛苦难受,还去问了对方为什么会这样看待她,结果收获了一通辱骂。
身边的朋友纷纷为娜娜打抱不平,也宽慰娜娜,下次一定不会再遇到这样的人了。
娜娜心中也困惑不解,为何自己总会选择了这样的人呢?为何在刚开始好好的感情最终都会走向相同的结局呢?
显然,B先生在与娜娜交往前就已经是这样的一个人了,娜娜的朋友也提醒过了娜娜,而过去失败的恋爱经历也提醒娜娜不要再选择B先生这类人,但娜娜会是不知觉地被他们吸引,仿佛冥冥之中娜娜便会与这种类型的人纠缠。
而看似是命运的选择,其实是娜娜内在关系模式的重现。
02.
什么是内在关系模式?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一个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客体构建的关系会内化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简单来说,便是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关系。
内在关系模式形成于早期养育过程中,由于养育者的互动模式内化而来。
长大后,这个关系模式又外化到我们与别人的人际关系中,将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任何一段关系中,不断地构建起与重复相似的关系。
一位特爱批评人的领导,总说自己身边的人都是废物,总跟人事要求说下次不要再找那些应届毕业生的,但每次面试他都会让一些应届毕业生通过面试,最终留下来的也是这些人;
一位女士觉得妈妈总是管得太多,发誓长大后一定不要跟妈妈一样,但在与丈夫的关系中,虽然老公也有一起做家务,承担家庭的责任,但她自己在一方面放手,另一方面又高标准严要求,目光中的苛刻与妈妈一模一样。最后夫妻之间冲突不断。
觉得上一份工作熬人,决心要找一份舒心的工作,但接到的面试通知都是类似的岗位,最后找到的新工作也是一份类似的工作。
好像成为了一种宿命论,我们总会走上类似的路、遇到类似的人、发展出类似的关系。一生怎么过,仿佛已安排得明明白白。
外人会说,“唉。你就是命中注定要与这样的人/事纠缠”。
而心理学家荣格说:“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却称其为命运。如果一个人不了解潜意识,就只能被自己的潜意识牵着鼻子走。”
03.
我们以为的命运,不过是潜意识中拿着一份关系脚本,不断地寻找、选择那位能与我们一起重演这份脚本的人,而表面上我们总是“迫不得已”地反复选择痛苦。
娜娜的父母一直都是这样对她的:他们从来不夸她,而只是一味地挑剔她指责她。
从小到大,她听到最多的,是“你看看谁谁谁,再看看你自己,丢人!”
在这段亲子关系中,父母永远是高高在上的,挑剔批评着小孩,小孩在父母面前唯唯诺诺,什么都做不好。
当这一关系模式内化后,娜娜的内在关系模式就是“挑剔的内在父母”和“被挑剔永远不够好的内在小孩”。
由此搭建起来的关系脚本便是关系中一方去当被挑剔的小孩,而另一方来当挑剔的父母。
不同的内在关系模式构建出不同的关系脚本。
随着成长,我们会带着已构建好的关系模式和关系脚本进入新的关系,在相处过程中总试图将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这个新的关系中,让关系脚本再次上演,把关系变成符合自己的模式。
而关系中的其他人也在用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你身上,让你接受并认同。关系看似是两个人的事情,但其实是两个内在的关系模式的互动。
娜娜带着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也在亲密关系中不断地上演着“被挑剔”的关系脚本,潜意识中被能与她一起上演这样脚本的人吸引。
比起会关注别人感受的A先生,与父母气质更相近的B先生更能吸引到她。
与B先生的这段关系中,娜娜内心有了一个“被挑剔的内在小孩”,所以容易认同了B先生的投射。
同时,娜娜也将那个“挑剔的内在父母”投射给了B先生,B先生接受并认同了。
于是,两人的关系再次上演了彼此与父母构建的关系脚本,形成了类似的互动模式,再次体验到相同的痛苦。
你的内在关系模式,让你对关系的另一方、对这段关系有特定的期待,也会用特定的方式获取,让关系脚本再次上演。
爱批评人的领导,其实周围都是窝囊废是他特殊需要,他喜欢构建这样的外部人际关系模式:“我最行,你们都是垃圾”。
而这样的外部人际关系模式,很大可能是他有这样一个内心:“内在的父母行,内在的小孩不行”。
04.
人际关系的互动,不仅仅是我们与其他人在言语行为上的互动,还有来自潜意识的互动。
在我们形成与他人互动的模式的过程中,内在关系模式是基石。如娜娜在亲密关系中与他人的互动模式。
然而,这不意味着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会一直恒定不变,关系脚本无法修改。
相反,每一次的互动都会是促进我们发生改变的机会,在亲密关系中的痛苦反而会是我们抵达心灵的契机。
内在关系模式,并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我们遇到怎样的人、选择了怎样的人,ta会对这个模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所以,觉察自己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模式,在与人互动中学会多一双眼睛,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关系中的困惑,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也可以与爱人重新构建起一段滋养双方的关系,避免两人相互伤害。
而有的时候,当局者迷,困于关系困局中的人不一定能看到牢笼之外的事物。
这时候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去看清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重写关系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