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

这段文字来自《史记》。公元前704年,楚武王第二次出兵伐随。按现在的话说就是:

随国不服气:“我又没得罪你,干嘛打我?”

楚王说:“我没文化,想打就打。”

这应该是霸权主义的最早期的版本。春秋初期,诸侯林立,强国崛起。小国只能在强国间摇摆不定,通过依附强国保存自身,这种夹缝中求生存险之又险,一不留神会遭灭国之灾。

随国是诸多小国中的一个,也是挡在楚国进军中原的第一个绊脚石。

随国,又称曾国,著名的曾侯乙大墓出土于此。它地处今湖北随州,姬姓,出身高贵。作为“汉阳诸姬”之首,随国不仅控制着铜储量最大的铜绿山,还负责替周天子监视南方诸国。

汉阳诸姬

青铜是当时重要的战略物资,制造礼器和兵器都要用它,重要性不可言喻,各国垂涎。加上随国特殊身份,楚国怎能容忍总有一双眼睛盯着自己呢?

但春秋历史上,随国发生战争的次数不多,与最近的楚国只有三次战争:一次不战而退,后两次都是靠盟约结束战争。随国能在楚国之侧安稳度过了300余年,有一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 -- 季梁。

季梁,出身于贵族家庭,少年时代即受过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和思想精深。春秋初年,他辅佐随君治理国政。此时,正值楚武王统治时期。

楚武王熊通是个狠人,杀了亲侄子自封楚王,要和周天子平起平坐。奉行铁腕政策,敢作敢为,征战无数,为楚国打下江汉平原。又建立县制,一改过去分封制度为国君委派县尹制,建立直属楚君的县行政机构。

武王三十五年,楚国军队在随国境内驻扎下来,准备攻随。他先是耍了个心眼,听从大臣斗伯比的计谋,让楚国军队看起来十分羸弱,迷惑前来谈判的随国少师。少师信以为真,兴冲冲地告诉随侯楚国很弱,这仗能打。

关键时刻,季梁站了出来,在和随侯一番精彩辩论后,随侯害怕,听取了季梁的意见,避免一场战争。

这段话被《左传》记录下来,《古文观止》选用,是本书的第七章。那么季梁说了什么,让随侯害怕,楚国退兵呢?

季梁的话分为三部分:

01.

民为神主,民本思想

中国的民本思想肇源于《尚书》,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标榜民“本”,季梁阐扬民“主” ,民“主”比民“本”进了一大步。季梁极力推崇“道”,正是他思想的精髓所在。”

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

翻译:什么是道呢?就是忠于人民,取信于鬼神。国君经常考虑如何利民,就是忠。祝官史官老老实实向神灵祭告,就是信。

随侯心里不服,辩解自己在祭祀方面很尽心的;对百姓之事绝口不提,可见心中有愧。

季梁不像石碏急赤白脸地指出随侯的问题,选择循循善诱的方法。他根据随侯的话,又做了解释: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

翻译:

人民才是鬼神的主人,请先安顿好百姓,再来祭祀鬼神。

在进献牺牲时就祷告说:‘请看献上的牲畜多么硕大肥壮啊!’意思就是说:我国人民普遍都有生产的能力,请看他们的牲畜肥大而蕃盛,没有生癣生病,备用的牲畜充分得很!

在奉上黍稷时就祷告说:‘请看献上的黍稷多么洁净而丰盛啊!’意思就是说:今年春夏秋三季都没有灾害,请看我国人民多么和睦、收成多么丰盛。

在进献美酒甜酒时又祷告说:‘请尝尝我们用好米酿成的美酒吧!’意思是说:请看在我全国上下都有美德,不干没天良的事!

老百姓的日子过好了,社会稳定,上苍才会赐福,祭祀才有意义。如果百姓的日子不安稳,忍饥挨饿,国君却拿着肥羊肥猪去给鬼神献礼,虚报功名,又有什么用?只是表面功夫而已,是自欺欺人的表现。

季梁的思想在当时非常先进,如同一股清流,激荡在春秋时期的“天命神授”的正统思想中。深刻启发了后世学派,为后世孔子提出民重君轻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02.

对内和睦,对外和平

修正而亲兄弟之国。

对内要把政务做好,对外要搞好邻邦关系,倡导和平的外交政策。

如何做好政务?让百姓做好三时的农作,讲习五教,亲和九族,社会和睦,鬼神也就赐福,才是有所成就。

对外,和周边国家搞好关系,尤其是和汉东诸姬修好。

《左传》等史籍很少记录随国与其他国家兵戎相见。相反,与随国相邻国家一些青铜器在随境内相继出土,当多为酬赠聘媵之品。这说明随国一直奉行着季梁的国策。

道德经说:“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像少师那样,好斗喜功,只会死得更快。

家和万事兴,国是千千万万家的合体。百姓忙着过自己的好日子,国家发展,和邻国维持好关系。这才是随国的正道。

03.

军事洞察,避实击虚

第一次伐随,楚国为了引诱随国开战,让士兵看起来十分羸弱,迷惑随国少师。少师中计,季梁提醒随侯战争发动者怎么可能羸弱,一定有诈。

第二次伐随,随侯听从少师,迎战楚国。季梁劝谏楚国崇尚左边,楚王一定在左边,精锐部队也会集中在左边。随军最好主攻右边,大大增加胜算。随侯没有听取他的意见,跟着少师直击楚国左路,兵败。战后楚终因随有季梁,遂与随订盟而还。

季梁观察仔细,处事不慌,总能发现破局的要害。这种避实击虚的战术,在后世《孙子兵法》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战车

写在最后:

季梁的思想和眼界早已跳出崇山峻岭,俯视神州,极具前瞻性。

在思想领域,季梁率先提出了民为神主;在治国领域,提出“对内和睦,对外和平”的方针;在军事上,打破传统的对阵方式,提出“避实击虚”的用兵谋略。

他的一系列政治策略,帮助随国逐渐强大,有了“汉东之国,随为大”的说法。

难怪一生桀骜的李太白视他为偶像,称赞他是“神农之后,随之大贤”。

举报/反馈

阅小芯

275获赞 6粉丝
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荒芜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