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独立营自创的“方言”
卧坡凡夫
拉康,在中国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地方,但是,在我的人生旅途中确是魂牵梦绕的地方。在藏语中,拉是佛的意思,康是房子的意思,所以拉康就是佛住的房子的意思。佛在藏族人的心中具有很神圣的地位。拉康是个很神圣而又神秘的地方。
拉康。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穿上军装,来到这个地方。山上是原始森林,层层升高,遮天蔽日。山下是桃花盛开看到村庄,漫山遍野都是桃树,青稞地洒落在桃树林间。我们的军营就建在半山腰的坡地上。要按照现在的说法,那是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啊。我在这里生活了八年(步兵连三年,营部五年),有说不完的酸甜苦辣,有说不完的喜怒哀乐。今天在本文中想给大家分享一下那里的闲话轶事。
“熊班长”
我们步兵连68年入伍的眉山人熊国元,文盲,连钱都不认识。不知道那时候征兵有没有文化程度要求,他能够穿上军装,一路顺风地来到了边防连队,可能就没有文化要求吧。他个子不高,也就一米五左右吧,身材还结实,黑黑的面孔,形象也不敢恭维。就这么个人,却带给了战友们很多的记忆与欢乐。
他到连部上士(给养员)陶龙生那里去买东西,因为不认识钱,就拿一张问一次“够不够”,开始上士不知道他不认识钱,就老实地给他说“够了”“多了,我补你”,后来上士知道他不认识钱后,有时候就故意逗他,不停地说“不够”,惹得他跑回宿舍把他所有的钱都拿出来问“够不够”,逗得在场的战友们哄堂大笑。战友毕竟是战友,上士会实事求是地把多余的钱退给他的。
他还不认识钟,也让有的战士整他的冤枉。那时候的战士没有哪个有手表的,有的干部也没有(我71年休假时还没有手表,归队时还是爱人把她的上海牌手表给了我),连里有一个小闹钟,作为站岗换岗看时间用。由于熊国元不认识钟,他的老乡战友熊中元和他开玩笑(后来听说还是堂兄弟关系)。熊国元该12点下岗,而该接岗的人熊中元就给他说,你看倒这根短针指到这里(2),我就来换你哈(实际上就等于让他多站了两个小时,这样接岗的人就少站两个小时)。当然这个事情被查岗的排长发现了,狠狠地批评了那个搞小动作战士熊中元。
熊国元就是因为没有文化,与文化有关的事情就会闹笑话。但是他身体好,力气大,在需要出力的地方,他就是一把好手,并且他是有求必应。那时候我们连队的用水都要到离驻地300多米的山坡下的一个泉水氹去拉。所以专门固定了一辆架架车,上面放个装过汽油的铁桶,油桶清洗干净后,在上面开了个30公分左右的口子,便于往里面倒水和取水,装满一桶应该有二三百斤呢。要把这么一桶水沿着30度左右的上坡路拉到驻地,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连队近百好人一天要用多少水,可想而知。所以拉水的任务都是每个班轮流转,奇怪的是,不管该哪个班的人拉水,都会听到“熊班长,拉水了”的呼叫声。只要熊国元在,都会立即响应,而且他总是拉中杠。原来就是从他所在的班拉水开始,大家发现他一是有力气,不偷懒,二是他对架架车掌控得好,三是只要大家鼓励他,他就会更加卖力。由此,有个战士顺便说了一句,干脆选熊国元当班长,其他战士也就附和,熊国元也不反对,就这样“熊班长”的名字流传开来,很快在连里人人皆知了。后来经打听才知道,熊国元当兵前就在帮别人拉架架车,原来如此,真的是人尽其才了。后来,大家就把那种智商不高,踏实苦干的战士叫着“熊班长”。
“吃洋芋”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什么都是凭户口本,凭各种票证,凭分配指标才能买到各种生活必须物资的年代,由于大家都穷,大家都缺吃少穿,都没有多余的票证和指标,所以就觉得大家都显得吝啬和小气。
“吃洋芋”的由来是这样的。有一天,几个战友在一起聊天,时间长了,有一个战友的烟瘾来登了,实在忍不住,就掏出只剩下一只烟的烟盒,取出那只烟来,碍于面子,又不好自己直接抽,便走过场似的把烟举起来,问“谁抽烟?”那个晓得这几个战友都是会抽烟的。说时迟那时快,听到问话后,大家都伸出手准备接烟。然而拿着烟的那个战友压根儿就不准备发出去的,所以他的手飞快地在空中绕了一圈,就直接放进了自己的嘴里。
这几个伸出的手就被定格在了空中,不好给自己下台。急中生智,一点不假。第一个战友将伸出了两个指头的手摇了摇,说“今天是11号吧”,便收回来了。第二个战友也顺着杆杆爬,说“今天是2号吧”,边说边收手。第三个战友有点文化,把他的两个准备夹烟的指头向上一扬,变成一个“V”字形,我看报纸上说,我们中国的男子乒乓球队,胜利了,夺得了世界冠军。说完,手已经放进了裤包了。最后一位战友是陕西人,他把举着的手,五指伸开,带着浓重的陕北口音对大家说“我们家乡的洋芋这么大,你一顿饭吃不了两个”,说完,挥手而去。到此,几个没有接着烟的战友圆满体面收场。但是,从此给拉康独立营留下了“吃洋芋”的口头禅,比喻被别人哄骗了或者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就简称“吃洋芋”。
至今,我们老战友聚会时,时不时地都会冒出“吃洋芋”、“熊班长”等等我们才能懂得起的拉康独立营的“方言”来。
(注
:文中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卧坡凡夫:本名邓泽斌,四川眉山人,1968年入伍,1969年入党,1983年转业,先后在西藏军区拉康独立营步兵连、营部和山南军分区政治部干部科服役。业余时间喜欢读书、写字、种地、养花、偶尔动笔,拙作散见于《半月谈》《健康报》《工人日报》《秘书》《厂长与秘书》《军工报》《晚霞报》《青萃》《眉山日报》《在场》《今日头条》《行云流水》《雪域老兵吧》等,多次获得征文奖。
作者:卧坡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