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日中午,2022年诺贝尔奖的最后一个奖项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经济学家本·伯南克(Ben Bernanke)、芝加哥大学教授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Diamond)、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菲利普·迪布维格(Philip Dybvig)。三位获奖者将平分10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约合人民币630余万元)。与往年一样,诸多预测中,最终的人选还是出人意料。这三位诺奖新得主是谁?来自哪里?在经济领域做了哪些贡献?舆论如何看待他们获奖?
重要发现:为什么避免银行倒闭至关重要
综合《新京报》、香港中通社报道,三人均来自美国,年龄相差不大,两位69岁,一位67岁,戴蒙德和迪布维格为耶鲁大学校友。本·伯南克1953年出生,1979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道格拉斯·戴蒙德同为1953年出生,1980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芝加哥大学教授。菲利普·迪布维格1955年出生,与戴蒙德同为耶鲁大学博士,现为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
评审在新闻稿中介绍,此奖项表彰3人对银行与金融危机的研究,在近年经济问题发生之前,就已先观察到银行业相关危机。评审特别指出,他们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为什么避免银行倒闭至关重要。现代银行研究阐明了我们为什么要有银行,如何使银行在危机中不那么脆弱,以及银行倒闭如何加剧金融危机。这项研究的基础是由伯南克、·戴蒙德和迪布维格在上世纪80年代初奠定的。他们的分析对规范金融市场和应对金融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人中,伯南克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一位。2006年,伯南克接任格林斯潘出任美联储主席,连任两届,执掌美联储八年,至2014年卸任。期间,伯南克最大的成就在于领导美联储应对了2008年金融危机。
学术研究上,伯南克最大的贡献有两个,一是对1929年大萧条的经济史研究,二是对“金融加速器”的理论探讨。伯南克认为大萧条的发生确实是源于流动性紧缩,但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却是当时存在的金本位制度。
道格拉斯·戴蒙德和菲利普·迪布维格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金融中介领域。二人共同构建了著名的戴蒙德-迪布维格银行挤兑模型(简称DD模型),以博弈论为基础,分析银行挤提行为。该模型现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五大标准分析工具之一,广泛运用于对金融中介机构职能、银行挤兑、存款保险及金融监管等问题的研究中。此外,戴蒙德还建立了著名的受托监督模型,考察了在间接融资过程中银行与借款人、存款人之间的双重委托代理问题。两大模型成为金融中介理论的经典,极大地推动了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
“获奖者的见解提高了我们避免严重危机和昂贵救助的能力。”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主席托雷·埃林森说。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时谈到了获奖者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启发。“近期国内由于房地产所引发的整个金融机构的资产状况和经济运行速度下滑,可能会从戴蒙德和迪布维格的研究中获得一些借鉴。”
巨大争议:诺贝尔经济学奖对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执念
尽管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已尘埃落定,但凤凰网直言,伯克南获奖引起不少争议。海外社交媒体上也有不少人质疑伯克南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的做法是否妥当,还有不少网友吐槽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被美国的前官员们“承包”了。
的确,在美联储连续加息的今年,伯南克获诺奖挑动了很多人的神经。有分析指出,在加息最疯狂的2006年,他就是当时的美联储主席。虽然他带领美国躲过了2008年经济危机引发的大萧条,但手段至今被很多人诟病。当时,为了救市,他把救助资金用在了几家主要机构上,但这几家机构恰是金融危机下普通人失业的始作俑者。同时,为了经济复苏,他开始大放水,并促使了美国史上最严厉的金融监管法案落地。最终,美联储创造的廉价资金大量流向海外市场,为其他经济体带去了很大麻烦。而伯南克的回应则是:只有美国好,世界才好。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周文11日在《环球时报》发表题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仍与现实脱节》的评论指出,诺贝尔经济学奖过去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偏好理论,而对眼前的重大经济事件回应不够。今年该奖项表现出了些许不同,显示出对金融问题的关注。但从获奖者看,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是颁给了主要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者。一度风靡世界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已在实践中遭遇重挫,日益沦为“黑板经济学”,但诺贝尔经济学奖仍未放下对它的“情结”。
对于诺贝尔经济学奖面临的争议,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实践教授胡捷对凤凰网表示:“任何学科都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颠覆性思想,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大部分也都说不上是有里程碑式贡献的人,但一定是该领域非常优秀的人。”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王学博则告诉澎湃新闻,从性质上看,诺贝尔经济学奖更像是终身成就奖,主要考量积累的历史贡献,从来不会追时下的热门热点,新领域、新成果是不太可能获奖的。
出现变化:日趋“年轻化”,评奖考量偏向于实证领域研究
在诺贝尔系列奖项中,经济学奖是唯一一个并非根据已故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遗嘱设立的奖项。但自设立以来,一直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按照1901年以来的诺贝尔奖相同准则颁发。
1969年首次颁奖至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已颁发54次,共有92人获奖,其中2位女性获奖。截至2021年,获奖者中超过70%为美国籍经济学家,获奖者平均年龄为67岁。
据王学博观察,近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奖考量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似乎更偏向于实证领域研究,这个趋势变化使得政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成为评选考量条件,而此前更注重考量理论贡献价值和学术含金量。
谈到变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长聘副教授包特认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以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大多要七八十岁,而近年来则出现了很多年龄在五六十岁上下“当打之年”的学者。特别是2019年的得主埃斯特·迪弗洛年仅46岁,是第一位不满50岁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完)
综合新京报、香港中通社、凤凰网、贝壳财经、环球时报、澎湃新闻
举报/反馈

华舆

181万获赞 17.6万粉丝
海外中国,华文舆情。
中国新闻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