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对于抑郁症的理解分三个阶段,最早当然是把抑郁当做一种心理状态,抑郁=不开心。

既然不开心,那么只要乐观一点,安慰一下,过去就过去了,当时并没有把它当回事。

第二个阶段是有一段时间看了一本关于抑郁症的科普书,里面讲了抑郁症患者的大脑里发生的故事,里面有一个比喻特别触动人。

每个人都有极度绝望和悲伤的时刻,那一刻的感受经历过的都懂,真的是分分钟想要自我了结。

而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出现了病变,让他不得不时不时的,重复的,被动的经历那种绝望时刻,这换谁受得了?

自此,对于抑郁症有了深刻的理解,也对那些拿抑郁症开玩笑的人多了一丝警醒,遇到一次科普一次。

第三个阶段来自于社会层面,主要是了解了全世界各个国家抑郁症的比例,诊断的标准,还有百忧解在日本的上市过程,从而有了一个更新的理解。

那就是真正的抑郁症是可怕的,但是大部分国家诊断抑郁的标准其实很模糊,而大部分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

很多时候,抑郁症是一种“文化制约综合征”,什么是文化制约综合征,它指的是一系列和文化背景相关的症状,只有特定民族或地区的人才会出现。

比如马来西亚的缩阳症,韩国的火病,北极歇斯底里症等等,它并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其他问题在文化影响下表现出来的特殊症状。

百忧解进入日本的过程就很能体现这种情况,当时日本抑郁症确诊人数不多,但是辉瑞为了推广这种药物,直接在日本大肆播放广告,把一切情绪状态不佳的症状都定义成了抑郁症,这也直接导致了日本抑郁的高发。

所以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里,抑郁症的定义其实不一样,我们去讨论它的时候应该确定其文化背景,还有确诊的情况。

当然有别于个人对抑郁症的理解,这个世界对于抑郁症也有很多种理解,并且在不断的更新中。

从最早的心理到现在的生理层面,我们对抑郁症的理解也分了三个阶段。

通常来说一种疾病想要获得承认,需要非常客观的症状,诊断和治疗信息标准化,但是抑郁症受文化影响太大了,这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抑郁症理解会非常不同。

比如西方文化下抑郁高发,但是在东亚文化里,这个词就不太存在,我们是最近十几年才逐渐接受抑郁症的存在。

同样的在新几内亚群岛的很多部落里,压根就没有抑郁症的存在,甚至都没有类似的病症存在,这很大程度源自抑郁症的不同理解。

比如一个人在一生中多多少少会遇到生活和工作挫折的情况,也会遇到人生低谷期,而在这个时期情绪也好,身体也好自然也会处于低落期。

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情况,而且会随着生活近况的改善而取得改善。

但是在西方,不管你是因为什么来到了低谷期,一旦进去就是抑郁症。

既然和文化相关,那么就无法在本质上去达成共识,于是就有了三种学说,背后分别是三个阶段。

第一种当然是心理说,也是知名度最高的一种学说,它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和认知心理学派,之前说过弗洛伊德和荣格他们的心理学虽然在科学上已经被边缘化,但是他们的精神分析学派在应用中依然非常的流行。

不科学不代表没用,荣格的人格理论,阿德勒的自卑和超越,可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心理咨询师用它帮助到别人,也有人通过他们的理论得到了自我和解,走出了心理阴霾。

这种学说支撑了抑郁症的一大疗法——认知疗法,就是通过谈话疗法,让医生深度挖掘病人的潜意识,引导他意识到自己愤怒和丧失感的真正来源,从而缓解病情。

对于那些普遍意义上的抑郁症患者,都是可以通过认知和行为疗法,来让自己得到缓解的。

第二种则是“社会说”,这个学说否定了抑郁症的存在,因为抑郁和痛苦本身就是社会现实的一部分,就像社会阶层的存在,就像贫困的存在一样。

贫困是一种病么?当然是,穷病最难医。它的本质就是总有一部分人会面临失败,面临淘汰,面临没钱没工作没恋爱的近况。

还有就是童年遭受了痛苦和虐待,大部分地区的弱势群体比如女性和孩子遭受的压迫等等,只要存在就可能进入抑郁状态,那是社会的病,不是个人的病。

它们认为,只有那些缺乏合理现实原因的悲伤,才算抑郁症,也就是说那种明明生活很幸福,却依然抑郁的人,才算是“病了”,需要治疗。

第三种则是“化学说”,也是我之前看的那本书的理论,不管本质上是心理的原因,还是社会的原因,只要你不开心了,就让我劈开大脑观察观察,发生了什么?

缺少血清素?缺少多巴胺?大脑快乐区域不活跃了?

那就去生产药物,去补充,去刺激它,直接去化学分子层面缺什么补什么,哪里出了问题解决哪里。

于是类似于百忧解的药物出现了,同时也意味着抑郁症变成了感冒一样的症状病,一旦确诊,配药治疗,分分钟进入医疗系统的程序。

而且既然有药治疗,医生就不需要费尽心思去考虑它形成的心理原因,还有社会原因,进行冗长的心理治疗,从确诊到配药,五分钟解决。

我们现在的时代,就是化学说时代,也是百忧解时代。

各个科普文章里,也都在着重强调抑郁症背后的化学分子逻辑,在强调抑郁症患者大脑里的“不得已”,那种绝望轮回的痛苦。

这让他们吃药买药变得合理了起来,也让我们在百忧解时代吃药吃的心安理得了起来。

但是,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在脑科学尚未有苗头的时代,我们是否太过绝对?

在各个国家,各个文化里对于抑郁症还处于不同理解的时代,贸然走入药物时代会不会太仓促?

有些症状,没准就是普普通通生活挫折带来的临时状态呢?

举报/反馈

蛋壳花生

6708获赞 2034粉丝
一个计划日更10年的运营。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