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很多人会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但只有很少的人可以在我们身边长久停留。
近日
网剧《三悦有了新工作》
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剧集从95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讲述了阴差阳错来到殡仪馆担任化妆师的赵三悦,从新入行时对这份职业怀抱着未知,到感悟生死用心学习遗体化妆的故事。同时,该剧以赵三悦为原点,通过赵三悦的成长视角,刻画了她所见证下往生者的生前身后,折射众生群像。以温暖、治愈的方式,带领观众了解遗体化妆师们那些点燃平凡瞬间的高光时刻,从无常的消逝之中,体悟日常生活的可贵,旨在以生死之事、见人间之情。
对殡仪馆从业人员的刻板印象
对死亡的避讳
面对死亡的态度
……
这一系列话题
剧中都有不同的演绎
图/三悦有了新工作官方微博
广州大学的生死学课堂上
任课老师还专门播放了剧中的一些片段
也再次把生命教育这一话题摆在了台面上
很多网友留言:
“知道死亡才能好好地活着”
“非常有意义的课”
秋风渐起叶渐落
生命的循环从未停止
今天
学姐想跟大家聊聊生命教育、
聊聊“死亡”这个很多人都避讳的话题
01
生命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很多人心目中,死亡仍是一个犯忌的话题。但是,生老病死是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自然规律,讳言死亡不仅无法逃避,缺乏相关教育甚至可能还会招致悲剧。
今年10月2日,四川高坪小龙派出所民警接到报警称辖区学生王某因情感问题欲轻生自杀。
接到报警后,小龙派出所立即组织民警进行搜寻。经过1个多小时的搜寻,民警在嘉陵江边找到王某。民警结合自己的情感经历和感悟,对王某进行不断劝解。经民警耐心开导,王某表示会珍惜生命,不会再做出极端行为。
王某是幸运的
在想要轻生自杀的时候被劝了回来
但还有些学生
再也没有看看这个世界的机会了
每每这样的事件见诸报端
都让人无限惋惜
倘若这些学生事先就接触过死亡教育
学会对自己和亲人负责
学会在生死、成败、得失之间取舍
悲剧或许能够避免
值得庆幸的是,“死亡”“生命教育”这些以往很多人避讳不及的话题正在慢慢“脱敏”,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也愿意为此进行探索。
据媒体报道
中国目前约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死亡教育相关课程
探索不同实践形式
引导学生正视死亡、敬畏生命
2000年,广州大学胡宜安教授开设了国内(大陆地区)第一门死亡教育课程《生死学》。除生与死的本质概念,器官移植、临终关怀、自杀等话题也纳入课堂。
2017年,北京大学开设《死亡的社会学思考》,课程会从社会学角度讲解死亡的不平等、人濒死时社会关系的变动等,也会为学生讲解从抑郁到自杀的过程以及如何调解等问题。主讲老师陆杰华教授介绍,因为要带学生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安宁病房等地参观,每学期上课人数尽量控制在70人左右。
2006年,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王云岭发现有的学生对遗体解剖感到恐惧、焦虑,有的学生忌讳谈论死亡,这些都源于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生死观。而后,山东大学每年秋季学期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了“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专业选修课,名为“谈死”,实为“论生”。
名为谈死,实为论生
死亡教育的目的不是美化死亡
不谈死亡的生命教育也是不完整的
明白向死而生的道理
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
生命教育这堂课
不仅大学生需要
中小学生也需要
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副教授高钰琳领衔的课题组调查了960名广州市三至六年级小学生对生死概念的认知、对生死的态度,并评估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
· 对死亡:孩子们的认知度比较高,知道死亡的不可逆及普遍性,但不太清楚死后生理、心理机能均会停止,这可能会增加他们对死亡的恐惧。
· 对生死态度:小学生们在生活经验中对死亡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多数未能真正思考过死亡。生死态度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存在统计学意义相关。对死亡持有负面态度的孩子,会更内向,不会表达自己,与同学师长的关系也会受影响。
高钰琳认为,学校和家长应重视对青少年儿童的死亡教育,帮助树立正确死亡概念、端正死亡态度,促使他们珍视生命,获得积极正向的生命态度。
02
怎样跟孩子说“死亡”?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也各有侧重。
2021年10月
教育部印发的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明确提出:
良好的学校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健康观、安全观,养成健康文明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自觉采纳和保持健康行为,为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指南》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学生
身心发育特征和认知水平
对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系统设计
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有序铺开
总体呈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家长对生命教育、对死亡的认知也影响着孩子。生命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死亡教育。但对于父母而言,如何跟孩子说“死亡”是一件难事。
于是,当孩子问到死亡时,家长会善意地用各种理由搪塞:死就是去了天堂、以后你自己会懂得,或者直接拒绝解释。可家长对“死亡”越是回避,孩子就越是好奇。我们该如何向孩子说“死亡”?
事实上,跟孩子聊“死亡”、聊生命教育,第一原则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适应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孩子需要委婉些,有的孩子可以直截了当地说。在此基础之上,选择不同的方式跟孩子讲述“死亡”这件事。
家长对孩子的生死教育,最好要“未雨绸缪”,在平时就完成。但不要刻意去谈论,可以借助生活中经历的动植物的生老病死自然现象,作为教育契机,触发类似的话题。
让孩子们循序渐进地了解死亡,有心理缓冲,树立对死亡的正确态度。
——高钰琳
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做,或许可以借鉴这个幼儿园的做法:
江苏常州市一幼儿园的小朋友在林地课程中,对皮球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组织下,孩子们便开始和昆虫为伍,甚至还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抓皮球虫。但是在一堂美术课上,有小朋友突然发现自己的皮球虫死了。老师借此机会迅速把美术课变成了生命教育课。
如何处理死去的皮球虫→给皮球虫办一场葬礼→如何办理葬礼→怎样让“墓地”更好看→如何与皮球虫告别→回忆皮球虫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在老师一步步引导中,小朋友们也在认识死亡。
又或者,可以借助很多与生命有关的绘本:
比如《蜘蛛先生的葬礼》
(PS:这样的优秀绘本有很多,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图片来源于京东
夏季里美好的一天,多愁善感的蜘蛛先生做了一件荒唐的事。他给朋友们发去了一张黑色请柬,请柬的内容让人大吃一惊:“请准时参加我的葬礼!”大家呼天抢地地赶去参加蜘蛛的葬礼,却发生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情。原来.这是一场事先“设计”的假葬礼,朋友们配合他玩了一场特别的“葬礼游戏”……
比如《栗子树下的秘密》《爷爷变成了幽灵》《也许死亡就像变成一只蝴蝶》《汤姆的外公去世了》……等等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生命有开始
就会有告别
正是因为对死亡的认识
人们才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才能对他人给予临终关怀
才能在各种纪念逝者的仪式中获得教益
生死教育恰恰是
帮助人们去认识死亡、理解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
从这个角度上讲
不只是孩子
每个人都需要接受生命教育
— END —
素材 | 新京报、首都教育、广州日报等
编辑 | 菲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