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社会环境因素的多重冲击: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形成发展受多重社会环境因素的冲击,这里社会环境因素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来分析。

第一,社会经济因素。社会心态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最终形成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条件还没有达到极大的丰富,人们还需要靠自己努力获得生存方式。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完善,社会基本矛盾也会不断的突出,人们追求精神层次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还具有一定的差距,这种社会主要矛盾造就了市场经济下人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大学生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盲目追求物质利益,价值观慢慢偏向功利性,把追求利益,对自己是否有利定为人生的最大追求。一些负面的市场经济利益机制的引导,容易诱使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形成利己主义倾向,并逐渐固定下来。市场经济本质上追求的金钱的价值,以及同学之间的贫富差距,促使大学生对金钱的渴望,诱发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同时金钱带来的利好容易让其陷入享乐主义。

目前,一些大学生在学习、择业等方面的行为表现都携带明显的世俗功利倾向。与此同时,大学生本身对社会认知较低,激烈的竞争压力又使得一些大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就业前景十分担忧,导致了浮躁、焦虑等一些负面情绪的产生。

第二,社会政治因素。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主要规范着人们的思想政治行为,民众政治状况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进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模式在不断摸索,政治制度在不断完善,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这些现状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作为政治教育对象占据的较多比例群体。同样的,社会政治因素对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新闻媒体揭露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选拔用人通过关系、暗箱操作等,这会导致大学生对政府的官员及倡导的政策产生厌恶排斥心理,增加逆反心理,促使大学生产生不良社会心态。

第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区别与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它以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作用与人的思想。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使得文化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对外文化交流增多,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当中。

大学生的价值观、伦理观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校园成为各种文化的汇集地,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中西方文化间的相互碰撞、相互激荡的文化氛围以及多元价值观念的流行,同时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对价值观的引导,致使大学生陷入个人与集体、现实与理想选择的迷茫状态,而一些意识比较薄弱、知识水平较低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腐朽文化的征服与同化,进而固步自封,不能主动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也就很难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

中国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价值利益中逐渐失去价值基础,部分大学生更注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不禁成为大学生普遍遵从的处世方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提升文化软实力,净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为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健康发展创造文化空间。是造成当代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校教育环境的引导乏力:马克思在谈及人的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就包括环境因素,他指出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是人的思想影响的来源。本文研究的校高校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主要是从校园的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来探究。

第一,物质环境。校园的物质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主要是向校园的建筑规划的合理性、设施安放的干净整洁度、绿化树木的美化程度等硬件指标。作为与校园文化环境相对的物质环境,承载着文化环境的表现形式。无时无刻不熏陶着生活在校园里的人群。

目前,随着教学改革,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但部分高校教学设施没有及时更新,还是老陈旧的状态,极大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给学生造成不满,心理不平衡以及难以适应环境的焦虑情绪。另外,有很多高校对校园物质环境没有系统的规划,经常性的在校园进行施工扩建,噪音污染和空气污染对校园里的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目前有媒体报道,部分高校片面追求招生数量,对校园规划不够,导致校园物质资源匮乏,学生无论在教室自习还是图书馆看书还是去机房上网都要通过抢、占、排队等不良方式,长此以往,对学生处事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心态都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第二,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主要集中体现在校风、学风以及教风上。校风是学校发展的文化氛围,学风是学生素养提高的精神养分,教风是教学质量的保证。高校的发展依赖于教师的支持,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共同作用,还需要良好社会心态的支撑。

而正确的目标、积极的态度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和提供最佳条件。部分高校没有有效建立优良的校风、勤奋的学风、严谨的教风、民主科学的管理作风,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学生之间难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学生缺乏安全感,归属感,自信心,易形成消极的心态。

许多高校在不断发展自身的过程当中,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对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视,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比较枯燥,而且大多数教师釆取的依然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如灌输法、说教法,从概念到概念、理论到理论,脱离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缺乏社会实践基础,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他们的理论根基薄弱,不利于大学生对社会和自身的正确认知以及思想观念和良好心态的形成。

本文专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产生作用的因素对大学生作了调查,有41.9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丰富,形式单调占主要因素,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流于形式,并没有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和运用正确理论对大学生的实践指导起作用。

家庭成员教育的重视不足: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家风、家庭人际关系以及家长的文化素养上,不同的家庭教育观对大学生产生不良社会心态形成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一,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尚,是家族代代相传的成员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等。良好的家风对于子女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随着时代发展,国家政策的变化,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使得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物质上过度的丰腴而缺乏有效的沟通。

家风在家庭教育中也越来越淡化,对其子女难以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导致现在很多独身子女不懂得尊重他人,不孝敬父母,为所欲为,自私自利,使其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产生不良影响。如社会流行词“妈宝”,形容的就是此类自我分化水平较低、自我独立意识不强,不良家风家教带来的结果。

第二,家庭人际关系观。家庭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子女与长辈之间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家庭人际关系如果不和谐,子女从小在父母不良关系中长大,如父母经常吵架或者相互敌视,对孩子自由限制的较多。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孩子更多的表现自私、偏激、很难沟通甚至烦躁的心态。这种心态普遍倾向于经济条件和家庭教育落后的大学生。

第三,家长的文化素养。许多大学生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赋予了较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进入好的大学,掌握知识与技能,以应对未来残酷的社会竞争,而忽略了对其心理的疏导,他们过早的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和心理负担,不可避免的导致了悲观抑郁心态的产生。同时缺乏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甚至有一些家长自身的综合素质不太高,本身就存在利己主义、为人处世圆滑等不良的价值观念或行为方式,这也使得大学生在受到家长的影响之下,容易产生功利化、冷漠化倾向。

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欠缺: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处在社会中的人,与其他人有着纷繁复杂的联系,当代大学生不管在专业知识学习还是人际交往方面,容易封闭自己,不愿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这些不好的心理倾向都不利于建立积极的社会心态。

第一,对学习重要性的认知不明确,倦怠现象较普遍。本次调查发现有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目标,就算制定学习目标也不能很好的实施。大学生普遍的倦怠心理不利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基本素质的培养,更不用说加强自主探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很多学生在上大学前,对大学生活和学习有着很好的规划和对未来的向往,入学后,受各种因素影响,理想与现实出现反差,产生厌学倾向。不但缺乏专业知识的积累,反而滋生各种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产生空虚寂寞的心理,形成不良的心态。

第二,经济认知非理性。更有少数大学生在经济无法满足时,会萌生违法犯罪的想法和行为,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第三,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认知低。大学生处在成长发展的关键期,对社会生活的向往和渴望诱使很多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社会事物,模仿社会行事风格和习惯。

由于大学生心态不够成熟,很难分辨事物的好坏,再加上其社会阅历浅,缺乏实践经验,理论修养也不够,认知结构和思维方法简单,缺乏全面、辩证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在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情绪表现不稳定,波动起伏大,极端倾向明显,常体验人生的种种苦恼,极易产生悲观抑郁心态。因此,大学生正经历着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又面临着学习、人际交往、恋爱、求职等重大的人生发展课题。

结语

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大学生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障碍,受到不正确的理论观念、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因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的功利化阻碍了大学生正常的信息沟通、健康价值观的熏陶。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完善的条件,也是维持大学生身心健康、心态和谐的重要保证。

举报/反馈

珠心社

4.4万获赞 5403粉丝
不管此刻多么黑暗,爱和希望总在前方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