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朝华:踏平坎坷成大道
7月25日,交通运输部新闻发布会透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路交通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21年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528万公里,路网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特别是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四通八达日益完善的公路交通网络,让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尽坦途。
廖朝华,就是一位功勋彪炳而又默默奉献的“筑路人”。廖朝华,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特聘专家,正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从事公路勘察设计及科研近40年,主持了数千公里高速公路勘察设计和十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大奖,个人先后获全国交通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公路运输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的最佳科技工作者,交通部科技英才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荣誉等身,却从容淡泊,依然长年奋斗在公路勘察设计和科学研究最前线。
推进完善山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体系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廖朝华大学毕业便加入了当时的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工作,这一干就是40载。他从专业组长、测设队长到二公院总工程师、中国交建副总工程师,一步一个脚印,勤勤恳恳。
1983年参加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的设计,接着又参加了我国第一条境外投资高速公路广深高速公路的勘察设计,他先后主持了京港澳高速公路粤境段、沪宁高速公路改扩建、沪蓉西湖北西段、港珠澳大桥工程珠海连接线等多条国家级大型高速公路项目的勘察设计,并主持了《复杂地行地质条件下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成套技术》等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多次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勘察设计奖。
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北段(京珠北高速公路)
我国山区高速公路第一路——京珠国道主干线粤境、湘境高速公路位于粤北山区,线位穿越崇山峻岭,路线平、纵布设困难,同时,其技术标准掌握,技术指标的灵活应用,路线方案的比选以及线型设计组合等都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世界银行的专家称之为“中国最具挑战性公路项目”。
作为项目总负责人的廖朝华深入现场,结合项目特点首次明确提出:地质地形选线;环境资源选线;基于运营安全设计等新的设计理念。并根据这些新的设计理念首次提出了山区高速公路“基于地质、地形和环境选线的最优路线方案控制与设计技术”,构建了基于多尺度遥感分析的地质、地形和环境要素对路线走廊、线形和重大桥隧方案的影响因子、归类方法及其相互作用的安全评价体系;建立了以工程安全和运营安全为核心的路线走廊及线形方案比选的分析方法,并提出了多种与地形地质和环境相适应的道路结构型式和大型构造物设置等量化设计原则和方法,大幅提高了山区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和运营安全水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保护环境的设计思想。项目的设计经验和经实践检验的设计理论为后续我国山区高速公路的大发展提供了样板和指导。
廖朝华(左二)在项目现场勘察
廖朝华认为,在高速公路设计实践中,必须重视一些关键技术的创新应用。他在进行京珠北高速公路设计时开始提出的“走廊资源”概念,如今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加以细化。“除了走廊资源,后来由于地质因素、地形因素的突出,国内工程设计行业又陆续提出了‘地质选线’‘地形选线’等指导思想”。
中国地域辽阔,复杂自然条件和环境约束对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与运营安全带来的挑战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廖朝华长期研究山区公路空间线形与运营安全相关性理论与设计技术,建立了与山区公路立体线形相关的安全评价理论、技术指标、设计方法。他提出了基于运行速度和行车安全控制的公路线形设计技术及技术指标,连续上、下坡线形评价指标和优化设计方法以及紧急撤离车道、临时停车区等物理措施设置原则;针对山区地形陡坡路段提出了整体路基上下行分线设计的设计方法;并对长下坡路段的安全问题提出了分车型控制速度、分车道行驶等管控方法等,形成了完整的山区高速公路线形设计体系,成果纳入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不断开创公路勘察设计新技术新方法
对交通繁忙的既有高速公路扩容改建是我国现阶段公路建设热点,特别是实施不中断交通的改扩建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与管理难度极高,廖朝华说“改扩建所面临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要比具体技术问题难得多、复杂得多。”
沪宁高速公路与互通(国内首条不中断交通的改扩建高速公路)
在他的设计生涯中,2003年5月启动的我国第一条不中断交通的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沪宁路改扩建工程最为印象深刻。全线按照高速公路、双向八车道扩建,沪宁高速作为国家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交通量非常巨大。如果封闭施工,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巨大的,而且项目的实施面临很多新的技术难题,如扩建方案与时机的选择、技术指标的运用、多车道交通组织与管理等。
廖朝华迎难而上,他带领团队,在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不完善、国内外无其它范例可借鉴的情况下,对现有高速公路的改扩建方式、改扩建规模的控制、多车道的交通运营管理等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在勘察设计中首次采用了全数字化勘察设计技术。
廖朝华在沪宁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部开展工作
正是这些创新,使得沪宁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成为国内首次在勘察、设计、施工中实现不中断交通的重大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最大限度利用了现有工程、减少了占用耕地、节约了投资。他结合项目特点,提出了“整体拼接为主,局部分离为辅”的建设方案;首次实现了不中断交通的道路基础数据数字化采集和三维建模技术;提出了约束条件下局部分离的分、合流段的线形设计、分车道设计等方法。
同时,他结合路网条件,完善“不中断交通的高速公路改扩建多车道交通组织与安全控制技术”理论与方法,制定多级分流的交通组织和施工组织方法等。该项目对国内后续高速公路改扩建建设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如河北京港澳高速公路涿州至石家庄段,广东广州至清远段高速公路等改扩建项目,其成果获两项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踏平坎坷成大道 斗罢艰险又出发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这是我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一次地震。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得知地震的消息,廖朝华忧心如焚,寝食难安。身为公路勘察设计的专家,他主动请缨,带领二公院的“突击队”多次深入地震灾区探查道路损毁情况。
在灾区勘察一处隧道内损毁情况时,廖朝华一行刚出隧道口就发了一次余震,山石滚落,封住了隧道。面对这样的险情,廖朝华没有退缩,他带领大家一起动手,清理障碍,组织力量对灾区的道路及时“抢通保通”,为汶川打通了一条生命线。随后,他又带领项目组对绵阳灾区的公路、桥梁、隧道等工程进行灾后检查、评估,协助灾区公路恢复重建。
西藏墨脱,被称为“隐藏在云雾、雪山、密林中的人间绝域”“地球上的最后秘境”,是全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城,地处世界第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深处。修建一条通往墨脱的公路,是几代公路勘察设计者心中的梦。
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结束墨脱作为我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历史)
因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资料极度匮乏,廖朝华在主持建设墨脱公路及嘎隆拉隧道工程时,面临众多世界级难题。他凭借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克服高原反应,先后多次带队徙步深入墨脱无人区考察,根据该地区极端地形、地质、地震烈度和自然灾害特点,提出“墨脱公路的建设本质上是人类和自然相和谐的活动”的观念和“尊重自然、科学决策、合理定位、指标适度”的设计原则,开展技术攻关,建立了利用多时相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资料和激光雷达数据构建雪崩、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加权评估模型,提出了现代冰川地区公路线形设计技术及指标、高寒隧道防冻技术、隧道抗震结构与材料等创新思路,为墨脱公路和嘎隆拉隧道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013年,通往墨脱的第一条公路——扎墨公路建成通车,公路一通天地宽。“交通改善了,墨脱同外边的世界联系更紧密、更通畅,墨脱各项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佛山援藏干部、墨脱县委常务副书记叶水剑说。
中国真正实现了县县通公路的目标。廖朝华带领团队用汗水与智慧突破了世界最难公路的勘设任务,填补了国内公路建设史上的一大空白,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廖朝华应邀做客南湖讲坛
2021年,廖朝华应邀到大学主讲《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历程及展望》,“工程不仅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要把工程的建设当成是一件艺术品的创作。”廖朝华说,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创新与规范要两手抓,创新是硬道理,规范是硬要求。站在国家硬实力层面上,我国还要提高现有高速公路网的交通空间,增加高速公路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对国家标准化的贡献度。他勉励青年学子,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建设中国的高速公路任重而道远。
由中交二公院承担设计的沪蓉西高速公路位于湖北西部,勘察设计技术含量高,业内称之为“我国目前最具挑战性的山区高速公路项目之一”
多年来,廖朝华没有停止过为建设中国的高速公路贡献力量,他主编、主审了《公路桥涵设计手册》《墩台与基础》《公路隧道设计手册》《道路规划与勘测设计》《分岔式公路隧道》等专著;主编或参编行业标准,主持修订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高速公路改扩建技术政策》《公路水下隧道设计规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等,并在《公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为公路勘察设计留下了诸多宝贵财富。
2022年,廖朝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高速公路勘察设计任务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只有通过不断克服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才能增强自己的实力,最终才能实现交通强国的梦想。
来源:设计之都 武汉
举报/反馈

武汉广电掌上武汉

133万获赞 39.9万粉丝
第一时间报道武汉 第一视角呈现武汉
武汉广播电视台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