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家看来,税收竞争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是什么?今天咱们就来探讨下这个问题。
1.税收竞争
税收竞争的定义在学术界始终没有统一的意见。随着时代发展,其定义也在不断地变化与更新。实际上,税收竞争就是不同主体间的一种博弈行为,通过一些手段对生产要素进行争夺,实现自身区域的经济发展。主体可以是不同的国家,也可以是同一国家的各级政府。
由于我国不同于西方国家,具有特殊的实际国情,我国地方政府虽然税收自主权小,税率不具有代表性,但由于我国的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程度的税收执法权,致使地方政府间依旧存在税收竞争行为。因此,基于我国的实际国情,结合国内外学者对税收竞争的相关界定,本文所论述的税收竞争是指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通过放松税收征管力度、利用税收优惠等形式来变相降低实际税率,进而参与地区间税收资源争夺的活动。
2.区域经济增长
经济学中学者们对于区域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通常,区域就是指的行政区。刘强(2009)认为地区也就是地方政府的行政区域,由于研究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所以又将地区作为经济区域来考察和研究。在经济学领域,通常用GDP去衡量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其定义是指特定时期内一个地区的GDP、人均GDP的增长率或是增长量。经济增长主要是在“量”的层面,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而经济发展更多地体现在“质”的层面,它除包含有经济增长的意义外,还包含资本的产出、经济结构、社会环境质量等内容。虽然二者在某种情况下可以相互代替,但是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在进行经济学研究时,通常用经济增长衡量经济的发展情况。
1.财政分权理论
财政分权就是中央下放部分税收自主权利和支出责任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就可以在权限之内,根据自己辖区内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政策制度,最终实现由地方政府提供优质服务这一根本目的。因此,权利的分配能够减轻中央对地方经济和约束,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蒂博特提出了“用脚投票”理论,理论的前提是居民在地区之间可以自由流动,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满意的公共品,地方政府要想留住居民和资源,吸引更多的外部居民和资源,就要不断提供公共服务质量。否则,居民就会用脚迁移出区域,选择自己满意的区域。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税收竞争形成的原因。奥茨的分权理论认为,不同区域的不同居民的需求具有差异性,对公共品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如果由中央政府统一提供公共品组合,容易出现供给不合理的情况,导致公共资源供给效率低、配置效率低的情况,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而由地方政府对自身区域内部的居民比较了解,进行财政分权能够实现公共效率的最大化,实现帕累托最优。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相对独立,必然会因为资源的抢夺,进行税收竞争活动。
有学者在奥茨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税收竞争模型。这一模型对税收竞争有更深入的理解,资本税率在既定条件下,公共品才能够实现有效供给,如果税率较高就会引起资本外流。为避免资本外流现象的发生,各地区会相继降低税率,最终导致因资本税率太低公共品无法有效供给,产生“竞次”效应,不利于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财政分权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由于自身有一定的自主权限,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会在区域间利用各种竞争手段,开展不同程度的税收竞争。
2.公共选择理论
传统的政治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不同。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是自利的集团,地方政府官员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不是追求区域居民利益的最大化。而地方居民也会考虑自身的利益,想要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水平,税收就成了两者的连接点。
首先,各地政府为了获取居民的选票,会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提供居民满意的“税收—公共品”,居民为了获取公共品也要支付税款,双方进行不断博弈后,形成最优的“税收—公共品”组合。其次,居民会将区域的公共品与相邻区域进行比较,要求本区域的公共品的提供要优于相邻的区域,如果无法满足要求,居民便会迁移到“税收—公共品”较好的区域。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官员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政治决策行为可能会损害其他地区经济利益,地理位置邻近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区域会相互比较和模仿,这都是税收竞争的成因。因此,缓解政府与居民的利益矛盾,需要约束政府决策行为,在不侵害各方利益的前提下,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3.新古典增长理论
罗伯特索洛是新古典学派代表人物,他主张劳动投入的增加会导致资本投入随之增加,技术进步引起的生产率提高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源。索洛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通过修正推导出新的增长模型。
这个模型假定:第一,资本与产出的比率是可变的,并且二者可以互相替代;第二,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市场,能够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第三,技术变化不影响资本与产出的比率。该模型可以表示为:Q=a△K/K+(1-a)△L/L,K代表资本要素,L代表劳动要素,依据这一模型可知经济增长率Q由资本和劳动增长率及其边际生产力决定,即理想经济的增长通过调整资本和劳动的配合比例来实现。
后来,索洛和米德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技术进步和时间因素,得出一个新的模型——索洛-米德模型。研究认为,技术进步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由此得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本积累、劳动力以及技术进步这一结论。这两个模型体现了新古典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所阐述的增长理论被称为新古典增长理论。
4.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又被称为现代新经济增长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认为经济的增长在于内生因素,可以不依赖外力推动来实现。新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知识以及技术进步内生化到增长模型中,解释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与源泉。
像比较著名的模型有罗默模型、卢卡斯模型和格鲁斯曼-赫普曼模型,之后又出现了很多侧重点不同的模型,比如金和罗伯森(KingandRobson)的知识传播内生增长模型、阿格赫恩和豪威特(AghionandHowitt)的模仿与创造性消化内生增长模型还有杨(Young)的国际贸易内生增长模型。
但这些模型所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只有一个:经济增长离不开知识积累、人力资本和技术变化。因此,对内生增长理论所表达的经济增长的原因作出如下陈述:第一,获取新“革新、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等内生因素;第二,刺激新内生要素运用于生产(市场条件、产权、政治稳定以及宏观经济稳定);第三,提供运用新内生要素的资源,如人力、资本、进口品等。
内生增长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克服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部分缺陷,对技术进步进行了内生化处理,为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而且该理论认为,内生变量会作用于经济增长,决定经济增长的发展走向,而且这些内生变量容易受政策的影响,尤其是财税政策的影响。因此,财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成为焦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