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重庆市发现了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而对比新冠病毒,猴痘病毒的潜伏期相对较长。当前,面对外部输入风险加大背景下,如何防止猴痘与新冠叠加流行?
在近日举行的2022年猴痘病毒研究与应对学术研讨会上,重庆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所副所长漆莉回顾了重庆这起猴痘病例的发现以及处置过程。她表示,9月14日12点30分,重庆市疾控中心接到重庆南岸区疾控中心报告,在9月14日西班牙航班入境人员中发现1名出疹者,怀疑可能是猴痘感染者,重庆市疾控中心立即进行电话调查,在获取初步流行病学信息后,派出了3名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置,并同步报告国家疾控中心。确诊程序相对复杂,直到9月16日,才诊断为确诊病例。
这次病例涉及到的是一名中国籍男子,他9月1日从中国乘坐国际航班,于9月2日下午抵达德国,在德期间,9月3日凌晨与1名男子发生高危性行为。9月9日,该病例出现轻微喉咙干痒;9月10日,喉咙干痒加重,且自觉发热;9月11日,右踝关节出现皮疹;9月12日,面部出现皮疹,并逐渐蔓延至躯干;9月13日,皮疹面积加大并数量增多;9月14日返回重庆后,经过入院治疗,直到9月24日,咽干症状才消失,皮疹全部脱落。“该病例出现的皮疹分布广泛,呈现离心性分布。重庆入院期间,身体多处采到的标本核酸检测呈现阳性,且阳性持续的时间比较长,环境采样也出现多个标本阳性情况。”漆莉说。
从上述男子的流行病学史以及发病情况看,假设是在9月3日感染的话,到9月9日发病时,这期间历经6天的潜伏期。
今年7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的印发《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显示,猴痘病毒的潜伏期是5到21天,多为6到13天。
当前,在新冠流行背景下,基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平均潜伏期进一步缩短(多为2到4天)等考虑,我国已将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时间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对比看,猴痘病毒的潜伏期相对新冠病毒较长,在这种局面之下,如何加强入境监测工作?在2022年猴痘病毒研究与应对学术研讨会上,该问题引发关注。
漆莉表示,全球猴痘疫情仍在持续,是否存在动物传染源尚不明确,加上入境航班增多,人群普遍易感,我国面临的输入风险越来越大。目前入境“7+3”隔离管控时间才仅仅到达猴痘病毒潜伏期下限,如果单靠入境关口去发现的话,很容易漏掉病例,因此公众进行主动报备很重要。而今后的应对工作,一要建立健全猴痘监测体系,对入境人员、医疗机构、MSM(男男同性者)人群开展猴痘症状监测;二要做好疫情应对物资和技术的储备,包括猴痘病毒检测试剂、疫苗的储备,同时也要加强海关、隔离点、医疗机构人员技术培训;三要加强猴痘疾病自然史研究;四要开展猴痘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五要开展猴痘密接人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干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病毒病应急技术中心主任谭文杰表示,所有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应对原则都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而单靠隔离去发现猴痘的话是很困难的,目前仍需要重视猴痘的宣传教育工作、流行病学史调查工作等。猴痘在我国是一种没有自然宿主分布的传染病,目前重点是外防输入,对猴痘的预防应当以对入境和进口动物的检疫为主。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表示,目前首先需要做好口岸的检测工作,需要开发出新的检测方法,尤其是快检试剂的开发。基于我国新冠防控背景下,猴痘发生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非常小,虽然公众没有必要大规模去接种猴痘疫苗,但开发相应的疫苗仍很重要。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助理研究员冯兆民表示,猴痘疫情在海外暴发的可能原因有,一是停止天花疫苗接种后,人群对猴痘病毒的免疫力下降,二是猴痘病毒新的传播模式可能促进了猴痘疫情的扩散;三是猴痘病毒出现新的突变点增强了其人际传播能力。当前需要加强对猴痘的监测和基础研究,包括加强对全球流行病学和监测工作,建立和加强猴痘病毒监测系统;加强对入境人员猴痘病毒的排查,特别是发现发热伴出疹病人时,应注意询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开展病原学检测。我国对包括猴痘病毒在内的正痘病毒相关研究基础较弱,及时推动相关研究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