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竞争”的含义是什么?税收竞争理论体系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对于税收竞争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我国对此研究相对滞后。许多学者对税收竞争的理论、税收竞争的存在性和税收竞争对经济增长的效用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逐渐丰富了税收竞争理论体系。
税收竞争的思想最早出现在亚当斯密的赋税理论中,他认为对于纳税人来说,如果承受的税收负担过重,便可以自由选择将其财产迁出,选择税负较低的地区,体现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将会对税负的产生影响。而对政府来说,不仅要注重自身地区的制度、环境等因素的优越性,还要考虑其他地区的实际税负情况和税收政策,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优质生产要素的聚集必然会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税收竞争行为最早产出现于西方国家,并且最早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政府税收竞争理论。所以,相对于西方国家相对完整的税收竞争理论体系,我国的研究就相对滞后,我国税收竞争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发展,并逐渐丰富。
税收竞争的内涵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广义上可以理解为政府是具有较独立的利益需求端,只要采取不合作的税收政策,就属于税收竞争。从中义的角度来看,就是独立政府可以根据设立的税收政策,获得相应的税收并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再加以限定,即任何一个政府都会有一定的自主权,只要政府的政策行为会作用于区
域的生产要素,或是对区域的资源配置产生影响,都是属于狭义的税收竞争。税收竞争就是通过税收优惠等税收政策对生产要素的抢夺或是对资本、资源的追逐。对税收竞争的类型进行划分,可分为横向税收竞争和纵向税收竞争、制度内税收竞争和制度外的税收竞争。
有人认为,税收竞争就是通过税负输出的方式,将税负进行转移,以此达到吸引资本的目的。有人对税收竞争这一概念理解是地方政府一方面以税式支出的方式,吸引外部区域的资源,扩大税收收入的规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税负转嫁的方式,将税负进行输出,在保证自身税负不变的前提下,获取税收收入。
结合区域经济的相关理论知识,有人提出要充分把握区域的社会特性,选取适合自身区域发展的税收竞争手段,并认为税收竞争一种策略行为。国外学者对税收竞争进行模型的构建,构建了税收竞争的标准模型。
在Z-M模型基础上考虑了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会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并认为在资本税率较高,福利水平较低的社区,均衡时社区居民对公共产品是具有较高要求的。随着理论的逐步发展,部分学者对理论进行了扩充,联系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丰富研究成果。
在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上,对税收竞争进行相关分析,有人认为税收竞争可以提高财政效率完善公共公共服务,为居民谋求福利水平的最大化。税收竞争的研究也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在产业集聚的视角下,高税率不会导致资本外流,税收竞争会给本地区的企业带来额外收益。
我国学者针对理论模型的研究起步较晚,分析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以政治晋升锦标赛理论对中国官员晋升情况进行相关阐述,为中国地区间的税收竞争行为提供理论基础。在运用共同代理方法,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性和参与人战略选择的问题,使对税收竞争的研究更加贴合客观实际。
通过税收竞争相关文献的梳理和阅读,大多数国外学者都是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税收竞争进行研究,但得出的结果不尽相同。利用计量模型对加拿大省级公司的所得税负进行分析,发现省级公司与联邦公司之间所得税率有反向关系的税收竞争。以部分OECD国家为研究对象,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税收的所得税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存在税收竞争反向关系。
分别以汽油的消费税和香烟消费税的数据为例,探讨联邦税率与州税率之间的关系,根据实证结果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税收竞争。另外还有学者从横向税收竞争角度进行研究,利用空间滞后模型,得出波士顿城市之间存在财产税率的竞争。通过面板数据对部分欧洲国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政府的税收竞争性存在正的策略性。
国内学者最初的研究一般都是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地方政府间的税收行为存在性进行阐述和分析,有学者认为,由于我国现行的的财政制度和市场体制,地方政府若想达到足够多的财政收入,利用税收竞争进行经济资源的争夺是必然的选择。亦有人认为,应该进一步细化税收征管法,对地方政府在税收征管方面的自由裁量权进行
限制,以税收优惠政策和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的方式进行税收竞争行为。在实证研究方面,我国的研究成果也逐渐丰富起来,对税收存在性的研究和其经济效用方面的研究是学者们所热衷的话题。
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税收竞争存在性进行了分析,从总税负和不同税种的税负两个层面发现我国确实存在税收竞争。在研究我国省际间税收竞争时,为了规避传统计量模型的局限性,以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税收竞争在我国省际政府间是一种过度的恶性竞争。
以分税制改革前的1992年和改革后的2006年为例,对税收竞争反应函数进行截面估计,发现税收竞争始终存在且改革后的竞争程度更加激烈。运用双向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对全国范围内的省级政府进行税收存在性检验,发现不同省份之间存在税收竞争并且还会相互影响。利用非对称反应模型通过对不同税种的测算,发现我国省级政府间存在税收竞争行为。
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是税收竞争的主要动机。然而,地方政府税收竞争是否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学者们尚未得出达成一致结论。用地区间税基的流动性来表示税收竞争行为,通过对经济模型的分析发现,地区间税基流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具有不确定性的。税收竞争对经济増长会出现两种情况,生产力随机冲击性会出现截然相反得结果。
不存在对生产力的随机冲击的情况下,税收竞争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会抑制经济增长。税收竞争会抑制政府的寻租行为,从成本的角度分析,税收竞争会减低寻租所带来的成本,让政府有充足的资本去竞争优势资源的加入,进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早期国内学者偏向理论研究,通过理论分析研究税收竞争的作用机理进而来推断与经济增长者的关系。
利用对比分析法,全面分析西方税收竞争理论,得出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税收竞争理论。采用了此种方法对作用机理进行分析与阐述,认为降低税率是吸引外资的有效手段,以此促进就业、扩大经济开放程度,进而作用于地区经济发展。
在分析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有研究人员发现,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税收竞争对经济增长的效果也呈现差异化特征。从理论层面对税收竞争与区间生产资源的配置情况进行分析,税收竞争能够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地区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最终间接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利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对二者关系进行探究,产出了许多研究成果,但结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我国的横向税收竞争是战略互补行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效应,即有正效应、负效应同时存在。
通过不同阶段的分析税收竞争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从初期为刺激经济增长的阶段,而到中后期则转为模糊和抑制。并且从东、中、西三个区域对我国税收竞争进行相应分析,认为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没有受到显著的影响,但在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分地区对我国的税收竞争与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在我国东部地区,较低程度的政府间税收竞争会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在中部地区,税收竞争则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来说,减弱税收竞争可以对其起拉动作用。
构建税收分权指标与规范性指标,通过对模型变量的偏系数分析可知,我国政府间纵向税收竞争与税收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后发现,我国地方政府未出现“逐底竞争”的情况,地方税收竞争反而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增长。
基于八大城市群145个城市8年的数据,构建结构式联立方程,发现税收竞争的增长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运用门槛模型对税收竞争与经济增长进行分析,是近些年来运用较多的一种分析方法。运用此种模型,研究我国税收竞争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作用。利用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选取产业结构作为门槛变量,发现税收竞争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增长。运用门槛模型对四川省各市州进行分析,发现税收竞争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对于税收竞争含义的界定,国内和国外的学者们没有得出一个准确统一的观点。而且学者们对税收竞争的研究最早是偏向理论研究,随着税收竞争理论的发展,学者们逐渐开始采用不同的实证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国内大部分学者在对税收竞争存在性检验时,主要是通过实证的方法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