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最爱是中国
——记一位特殊的共产党员伊莎白柯鲁克
张鉴
亚里斯多德说:时间碾碎万物,一切都因时间的力量而衰老。
一百多年前,她是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玲珑可爱的“洋娃娃”;一百多年之后,她是一位怀有中国心的百岁老人。
时间改变一个人的容颜,也改变整个世界。然而不曾改变的却是她作为一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一位特殊的共产党员,一生爱中国的赤胆忠心。
她从来毫不讳言:“我是加拿大人,但我对中国的热爱丝毫不逊于自己的祖国。我是英国共产党,但我对中国共产党同样充满深切的热爱。”
她叫伊莎白柯鲁克,1915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传教士家庭,一生绝大多数时间在中国度过,见证过旧中国的兵荒马乱和民不聊生,也经历过新中国的拼搏崛起与飞速发展。
对这位百岁奶奶,我是从满怀好奇与崇敬开始,一点点走进她的生命的。
2020年秋天,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我见到了这位跨越东西方的世纪老人。
她坐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园的长椅上,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风景。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漏下点点碎金,在她眼里跳动。风轻轻吹动她齐肩的白发,她脸上浓缩了百年时光的皱纹纵横起伏,浮雕般呈现于眼前。
我惊叹跌宕起伏的时光投影在她身上呈现出的海洋般的宁静与宽阔;惊叹岁月反复洗涤后她的眼眸依旧如少女般清澈明亮;更惊叹无数琐细与平凡铸就的生命,如同高山般巍峨与峻峭。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将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中国“十大功勋外教”“环球英才功勋人物”等称号联系起来。
老人住在北外西院南楼,这是一栋建成于1955年的老旧教工家属楼,有着深深的岁月痕迹。她和丈夫住进来后,再未搬离。虽然有资格多次选择新房,但夫妻俩总是把机会留给其他教师。
老人资助了很多贫苦学生,对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捐钱修路挖井,但自己的生活极为简朴,家中陈设破旧简单到你无法想象,甚至可以用寒伧来形容。
从对联残存,锈迹斑斑的大门进去,扑入眼帘的是陈旧破损的家具,伴随而来的却是浓郁的书香气。除卧室外,几乎所有房间都成了书房,连客厅也不例外。用一般人眼光来看,房间里最值钱的莫过于一台液晶电视。事实上,电视是一年多前换的,因为太老,坏掉无法维修。房间最引人瞩目的是伟人画像和对联。餐桌后墙上是1949年伊莎白入北平时买的毛泽东的黑白画,一挂就是七十多年!对联是毛泽东的诗句“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沙发后墙上是周恩来的黑白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家中所有陈设都在宣示着这套房子的历史,诠释着房子主人的崇高信仰和精神追求。
老人安静地坐在树下,风吹过岁月,带走了青春与激情,留下了苍老与沉静。
想起她曾经走过的峥嵘岁月,心中充满无限敬意和感慨。
1938年,大学毕业的伊沙白回到乱世中国,喜欢人类学的她,从成都出发,翻越泥巴山,来到四川汉源赵侯庙,走近“害羞的民族”——彝族,开启了人类学调查的序曲。后来又爬山涉水去了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甘堡乡八什闹。近一年时间,她卷起裤腿,挽起衣袖,深入到理县的多个地方,走田垄,进村寨,在泥泞与炮火之中穿行,用荆棘与汗水为青春加冕,调查,采访,拍摄,跟着向导在一山又一山的村落里跋涉,有时太远不能回来,晚上就睡在当地人家栓牲口的屋子旁边,又脏又臭,蚊虫飞舞,但她毫不在乎,坚持努力写下大量的社会人类学日记,为理县留下了许多风土人情的珍贵资料。
1940年10月,迎着秋风和炮火,伊沙白一路辗转来到璧山兴隆场。和三位中国女孩一起,参加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的乡村建设实验项目。伊沙白和合作伙伴俞锡玑一道踏遍了兴隆场的每一寸土地,调查了全乡1500户居民的经济生活状况,并在这里引进西医、开办妇女识字班、创建食盐合作社,努力改变着兴隆场“愚、贫、弱、私”的现状。十四个月,她与兴隆场人一起接受战火的洗礼,体验生活的艰辛,感受时代大潮的激荡,退休后六返兴隆场,完成了两本人类学的扛鼎之作《兴隆场》。
实验项目失败后,她离开中国,和丈夫大卫柯鲁克一起参加反法西斯战争。1947年,夫妻俩带着满腔激情,重回中国,奔赴河北省十里店村进行土地改革调查,向全世界报道即将诞生的新中国。
原本十八个月的调查,因临辞之际,中共领导人的坦诚相邀——希望夫妻俩能留下来创办外事学校,从事外语教学——于是,伊沙白和丈夫永远留在了中国。选择留下来的理由很简单,“到了中国,一切听从中国共产党的调遣。”这是来中国前一位英国负责人给他们的临别赠言。再说十里店的这段经历让柯鲁克夫妇亲眼看到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英明政策的施行,也让他们看到新中国的希望。从此,柯鲁克夫妇的身份从国际观察员变成了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者。
三十多年的英语教学,夫妇俩尽心竭力,勤勤恳恳。没有教材,熬夜自编;没有录音机,一遍遍亲自演示;没有英语学习氛围,组织学生观看译制电影,举行英语晚会等课外活动;害怕学生不敢开口,让学生参加游园交流,请学生来家做客……筚路蓝缕,寒来暑往。三十多年,柯鲁克夫妇孜孜不倦,守护在外交官的摇篮边,培养出30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外交干部和外语人才。
时光如此漫长,回头望去,回忆是一条看不见尽头的甬道。时光又如此短暂,匆匆百年,弹指一挥间,留下来的只是一些浮动的光斑。伊沙白的百年人生,有穿越炮火硝烟的艰辛,有激情燃烧的奋斗,有百折不挠的尝试,有全心全意的奉献,有初心不改的坚守,有气吞山河的行进。在时空交绘的坐标上,竖立了一面国际主义的旗帜。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她的生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如何奋发图强,走向繁荣复兴的历程。
站在她面前,我的脑子突然蹦出一句智利诗人聂鲁达的诗:“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走进她的生命,阅读她的百年人生,我被这位出生在中国,生长在中国,奉献在中国的国际共产党员身上那种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深深感动。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一切,皆缘于她内心崇高的信仰。信仰是不灭的星辰,是生命的太阳,照亮自己,亦照亮别人。老人脸上的每一条皱纹、头上的每一根白发都在诠释着信仰的虔诚和追求的执著。
为写作伊沙白的纪实文学,我采访了很多人。他们对我说:“我们都知道白求恩,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奉献与牺牲,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当代,还有一位加拿大人,和白求恩一样,也是一位非常纯粹的共产主义战士。她为我们国家的外语事业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她是第二个白求恩!”毛泽东曾这样评价白求恩:“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借用此话评价伊莎白,亦再恰如不过。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伊莎白的百年人生,无论是生命的长度,还是生命的高度,犹如一部传奇,皆足以令人高山仰止。
现在107岁高龄的她静坐于时光深处,像一片海,深邃浩瀚;像一束光,明亮温暖;又像一枚时光打磨的钻石,无论哪个切面,都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伊莎白柯鲁克(Isabel Brown Crook)简介:
伊莎白柯鲁克,1915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加拿大人,著名国际友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英国共产党员,教育家,人类学家,新中国英语教学园地的拓荒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办人之一, 2018年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称号, 2019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和“环球英才功勋人物”等荣誉称号。
1938年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学习期间辅修人类学。四次深入中国农村进行人类学调查。新中国成立后,夫妻俩留校任教,在英语教学、教育改革等方面革故鼎新,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为中国教育事业和对外友好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柯鲁克夫妇合著有《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阳邑公社的头几年》等人类学著作。伊沙白与俞锡玑、柯临清合作出版了《兴隆场:抗战时期四川农民生活调查(1940--1942)》研究调查报告和《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拒——兴隆场(1940--1941)》两本人类学著作。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
举报/反馈

上游新闻

4604万获赞 313.9万粉丝
重庆新闻门户客户端,专注国内热点原创资讯
上游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