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有超过2.67亿老年人。其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占到半数以上,其中一部分人仍有工作的意愿和能力,“银发族”重返职场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有专家认为,老年人再就业是社会新命题,需建立一套基于“年龄平等”的全新劳动就业体系,也将带来一次深刻的观念变革。近日,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走近再就业的“银发族”,了解他们重返岗位的故事。
据了解,在南宁,这些重返职场的“银发族”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拥有一技之长,选择“退而不休”;二类是虽然步入老年,但缺少学历和技能,只做一些简单的零工补贴家用;三类是没有家庭生活负担,选择自主创业。
技能人才:越老越吃香
梁宁是南宁某建工集团退休返聘的工程师,除了退休工资外,还有着年轻人羡慕的45万元年薪。现在,他做着和退休前一样的活儿,每个月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工地。“我给公司带来的年利润不低于6000万,返聘工资肯定比退休之前还要高。”
“不能抖床单,不然会引发呼吸道过敏;必须按顺序从床头铺到床尾,不能折回,避免污染床单……”9月23日下午,在南宁市一家新落成的疗养院里,59岁的护士长孙娟正在教护工铺床单。一旁的院长连连赞叹:“专业!”
2018年11月,孙娟从南宁某三甲医院护士长的岗位退下,过起了期待已久的“吃喝玩乐看手机”的退休生活。半年之后,孙娟反复高烧十几天,她觉得病因就是“太闲”了,于是决定“重操旧业”,来到了这家疗养院,月工资4500元,是退休金的三分之二。她需要负责疗养院的整个医务室,但有不用上夜班、干累活的“特权”。
记者在广西人才网上搜索“退休”“返聘”等关键字,弹出的结果基本集中在医护、工程师、教师、会计、法律顾问岗位,月薪最高可达2万元,技能型人才越老越吃香。
简单零工:努力“开源”补贴家用
“早上好,慢走啊!”9月23日上午,在南宁市桂春路,62岁的卢英(化名)熟练地把一张张诊所广告传单递给路人。卢英是崇左人,随孩子来南宁生活。最初,她在旅馆做保洁员,随后来到一家诊所发传单,月薪2500元,包吃住,每天工作8个小时,全年无休,一干就是8年。
“发广告的时候不能坐着,有一点辛苦,好多人做一天两天就不做了。”卢英一边说着,一边不停地发着传单。有人觉得她是迫于生计才找这样一份工作,她却说:“我们一家人在南宁没买房,也不打算买房,因为在崇左的自建房出租了,经济上没压力。不过,我打算明年不做了,回家养老。”
▲62岁的卢英每天在街边站8个小时发传单。记者 巫碧燕 摄
“被人叫了大半辈子‘文盲’。没什么本事。”72岁的许杨军自嘲道,他现在在南宁郊区替人看管一处工地。许杨军退休前是一家事业单位在编的门卫,工作兢兢业业,多次被评为单位的先进个人。苦于没有职称,只分到单位一套5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他梦想着能换套大点儿的新房子。
许杨军的老伴儿是在同一单位的话务员岗位退下来的,两人提前办理了内退手续。退休后,开过饭堂、替人打理过杂货店,期间,退休金从一开始的1800元涨到现在的5000多元。近几年,许杨军在熟人的介绍下重回“老本行”,当起门卫,24小时值守,月工资2500元。2018年,他如愿以偿地搬进了125平方米的新房子。
广西人才服务中心特聘就业创业导师农宗灵说,不少“银发族”退休后会选择一些门槛低、来去自由的岗位,薪资也不高,是年轻人不愿意干的,老年人反而有优势。
创新创业:开辟事业第二春
9月27日下午,在南宁某科技园区一家在孵企业的总经理室里,记者见到了年过六旬的王成(化名)。2019年,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王成退休后来到广西,与另一位已退休的教授创建了科技公司,致力于解决困扰农民的农业难题。
和王成一样,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会长谢寿球也选择了退休后创业。76岁的谢老退休前是一家党报的副总编辑,对广西本土历史文化颇有研究,退休后,主编了数本书籍、成立了文化公司。
王成所在的科技园区有近两百家在孵企业。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整个园区大约有10%的企业、其核心团队含有退休人员,其中一家企业里,“银发骨干”主要利用原有的资源开拓市场,实现了约5000万元的年产值。“其实老年人有很多独特优势,除了经验和资源之外,执着钻研、本分踏实……这些对于企业也是难得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