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济南日报
平阴县纪委监委“廉润初心、洁己奉公”廉政教育展厅
县纪委监委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廉润初心、洁己奉公”廉政教育展
中共平阴县委旧址纪念馆
秦培伦烈士故居
黄河平阴段晚霞美景
千里波涛,曲折萦绕,生灵繁衍,文明灿烂,浩荡黄河流过泰山西翼,滋养了黄河东岸的千年古县平阴。自古而今,黄河赋予了平阴丰富的自然馈赠、深厚的文化底蕴、踏实的人文性格。现如今,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之下,平阴继承和发展黄河文化,立足本地历史资源,结合红色文化优势,谱写了新时代平阴的崭新诗篇。
黄河水养岸上人
平阴是黄河入济第一站。黄河从东阿镇姜沟村流入平阴,向东北而行,流经县域40公里。黄河源源不断的滋养,孕育了平阴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有遗存,春秋战国时期,平阴县便已得名。2021年10月,平阴入选《济南市第一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拥有加鼓通、斗王皮、渔鼓等民俗文化,留下了柳下惠、于慎行等众多历史名人的故事……黄河水滋养的平阴大地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财富,在灿烂的黄河文化中熠熠生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儒家文明的母亲河。黄河水养育的平阴人,身上就带着正直、重义的地域性格。作为平阴县的南大门,因“恪守孝道、忠厚信直”得名的孝直镇,素有“翔鸾之乡”“和圣故里”的美誉。诗句有云:“柳风百世芳,柳下惠风和”,孔夫子赞誉的柳下惠故乡,在新时代下更需焕发出新的光彩。平阴依托孝直镇本地历史沉淀,联合高校建设孝直乡村儒学讲堂及和圣文化研究院,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科研平台,探索文化活态传承新模式。
廉洁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黄河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文化要传承,重在传播。近年来,平阴通过开展中国古代清官廉政家风家训展,“翰墨玫城·廉洁平阴”廉政文化书画展,“廉润初心、洁己奉公”廉政教育展,以及创作排演快板《八项规定倡新风》、新编渔鼓书《洗洗澡来治治病》、豫剧《权力关进笼子里》、歌曲《共产党员是模范》《颂廉政》等节目,为干部群众奉上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古名士出此多
回乡之后,看着自家门前悠悠流过的狼溪河水,于阁老不禁乐而忘忧,即兴挥毫五言一首:“向来多远梦,从此闭重关。不似终南路,依栖慕世间。”沉醉在东阿山水的于慎行,诗文一流,被列为“山左三士”,正是平阴名士的典型代表。
于慎行,平阴县东阿镇生人,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官至东阁大学士,故得名“于阁老”。于慎行生于黄河畔,学于平阴城,自幼天资极高,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神童。考取进士后,于慎行的政治生涯也值得称道。任礼部尚书时,正值明代著名的“争国本”发生。明代朝廷上下正为太子册立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明神宗被郑妃蛊惑,企图立二皇子为太子。于慎行一向正直,仗义执言,连上数谏劝阻神宗礼数为重,三思而行,一时被朝中大臣推为正义之首,广受敬重。于慎行被神宗怒而贬谪至故乡东阿。随后十余年间,朝野上下不断荐举于慎行出山,神宗皆不允。万历三十五年,朝中廷推大臣,于慎行更是位于廷推七大臣之首,其名望之高可见一斑。黄河稳重大气的品性,在于慎行身上演化成正义坦荡、言出必行的标签,声震一时,名耀东阿。
同样被平阴人津津乐道的历史人物,还有一位王去非先生。王去非,字广道,平阴县玫瑰镇人。其为人有二品性尤为被后人称道。一是济世治学,二是清高不流污,被称为“天生大儒”。王去非先生生于金人统治时期,在那个科举不兴、朝纲不振的年代,读书人多是些附庸风雅之辈。治学之风难以为继,社会中尽是一派趋之若鹜的浮躁之气,而王去非先生却大不相同,时人李之绍评价他:“天生大儒为振兴开觉之,醇德先生其人也。”意思是说,在那个浮躁的时代,王去非先生正是那个开启了治学济世之风的大儒者,扭转了时代之气。能受住这般赞誉,广道先生之为人自然无可挑剔。王去非先生的清高不流污更值得一说。作为“天生大儒”,王先生才学绝伦、学识渊博。年少时,他束发夜读,自幼习得古人潇洒倜傥、仗义执行的作风。成年至官府求职,王去非发现朝中之人,除去飞扬跋扈的金人,便是丑态尽显卑躬屈膝的汉官奴才。扭曲的官场让他发自内心地厌恶,于是罢考回家,专心钻研治学,最终成就一代大教育家。纵观其一生,其为人不可谓不高尚、学问不可谓不深厚,平阴名士当之无愧。
黄河水畔平阴城,自古名士才子多。平阴依黄河而生,临黄河而兴,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百姓,自然承载了黄河稳重大气、踏实坚毅的品格。平阴多名士,亦是黄河水滋养下开出的灿烂之花。以名士为代表的一代代平阴人,接续助力平阴愈来愈繁盛,在传承中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红色精神代代传
历史上多次改道的黄河水,暴烈又难以驯服。在这片土地上,一代代经受黄河水考验的人们逐渐养成了如黄河般刚强的性格。80多年前,经历了民族生死存亡时刻的平阴大地上,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为了祖国的解放、民族的崛起,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战火中出生入死,刑场上大义凛然。他们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爱国乐章,用向死而生诠释着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忠诚坚守,为我们筑起了永垂不朽的历史丰碑。
秦培伦烈士(1932年-1947年),乳名秦三,平阴洪范丁泉村人。少年时帮父亲(村公所炊事员,实为中共地下交通员)给共产党的地下组织送信。1944年正式成为平阴县一区(平阿山区)抗日政府地下情报员,为革命传递了许多重要信件和情报,多次圆满完成任务。1947年8月被国民党还乡团逮捕,倍受酷刑,宁死不屈,最后被割掉耳鼻后又剖腹挖心,英勇就义,年仅15岁。
吴鸿渐烈士纪念碑位于平阴县东阿镇少岱山顶。1989年,在吴鸿渐烈士牺牲50周年纪念日时,中共平阴县委、县政府在吴鸿渐遇难地——东阿镇(原东阿县城)少岱山上,树立了吴鸿渐烈士纪念碑。吴鸿渐,1915年出生,江苏吴县人。他曾就读于天津南开大学,“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2月初,参加天津学生南下请愿示威。1936年2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3月率抗日工作团到平阿山区,兼任中共平阴县委副书记。6月8日,县委在王楼村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六中全会精神,不慎被特务发现,次日凌晨,遭日伪军包围,为了党的事业和县委其他同志的安全,本能安全转移的他,主动向敌人展开射击,将敌人引向自己,并带领几名同志向村外突围,因子弹卡壳,寡不敌众被俘。敌人将他押往东阿县城(今东阿镇),施以种种酷刑,企图使其屈服投降、供出组织,但他始终严守机密、坚贞不屈,在刑场上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慷慨激昂,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4岁。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平阴土地上深厚的红色精神正是奋发向上的宝贵精神财富。回首风雨路,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代代相传的红色文化,必将成为平阴人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以廉促行开新局
黄河水激荡千年风云。借助国家战略与政策红利的东风,平阴正迎来跨黄河流域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只有把握好时代机遇、弘扬好黄河文化,才能谋得新局、促得发展。守望黄河就是守望幸福,发展黄河就是发展平阴。今年以来,围绕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在平阴落地落实,全县纪检监察机关主动对标对表,紧紧围绕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主动作为、精准监督,立足当地文化,融汇名士文化、家风文化、红色文化,以黄河文化为基创新融合,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取得初步成效。
为保障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高质量开展,平阴成立黄河国家战略专项监督办公室,负责与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沟通联系,综合协调组织开展专项监督工作,通过周汇报、月交流、季调度等多种形式,推动监督具体化、常态化。把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专项监督工作纳入日常监督重点,综合运用参加或列席会议、查阅相关资料、现场调查、驻点监督、廉政谈话、述责述廉等日常监督方式,督促各级各部门扛稳政治责任。以高质量专项监督,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在平阴县落实落细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有效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的同时,围绕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平阴县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创新表现形式,将廉洁文化的深刻内涵以脍炙人口、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给群众,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拓展廉洁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利用中共平阴县委旧址、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注重实物传承,让党员干部通过现场感受,置身历史场景、感受廉政实物,在润物无声中感受廉政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廉洁意识。组织开展“清廉平阴”微视频征集、“平阴清风、翰墨廉韵”主题书法展等活动,强化艺术创作,鼓励党员干部将优秀传统廉政题材融入书法、歌曲、文学作品等进行创作,在满足文化需求中逐渐养成廉洁的生活方式,实现了廉洁文化的时代创新。
近年来,平阴县坚持把廉洁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等作为廉洁文化建设的主要抓手,进一步压实了街镇、部门等各方面责任。各街镇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辖区的活动场地、楼院墙面、办公大厅、宣传栏等设施,开辟了廉洁文化宣传专栏,重点宣传违纪违法反面典型、党纪法规等内容;县直有关部门单位根据机构职能编印“廉政文化手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本单位廉洁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路径,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宗旨意识、强化纪律观念;榆山街道翟庄村等村级党组织则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精心打造初心教育基地,将廉洁文化与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民风民俗和家训家风等有机结合,营造了浓厚氛围;把“廉洁校园”建设融入“廉育副校长”工作试点,通过强化党建统领、落实主体责任、规范权力运行,积极倡导廉洁治校、廉洁从教,推动廉洁文化融入师生心田。
黄河奔腾,时代汹涌。黄河赋予了这片土地无限的资源禀赋,在今天更是带给平阴崭新的发展机遇。走好发展路,要靠黄河,更要发展黄河。平阴,正以黄河为底色,将廉洁入笔,守正创新、踔厉奋发,以奔腾黄河之势谱写新时代平阴强篇。(沙文婧 房亮 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