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资源、幸福的体验、幸福的观念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融合浑然一体的,构成了幸福的整体。三者不是简单、单向的刺激反应,而是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由幸福的资源产生幸福的体验,上升为对幸福的认知观念,幸福观念又会影响个体对幸福资源的选取和对幸福的体验,如此循环往复构成幸福的整体和过程。
幸福心理结构的成长性
幸福心理结构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个体成长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动态变化主要表现在幸福的时间属性和幸福心理内容的阶段性。个体在评价自己的幸福程度或谈到对幸福的理解时常常是跨越时空提及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时间的穿越中感受幸福。
同时,幸福心理结构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对幸福的体验和认识随着年龄而有规律的发生变化,幸福心理结构随着个体的成长而构建。
幸福的持续性
幸福感是后天获得的,幸福在时间的穿越中延伸。从人类社会角度看幸福同其他思想观念一样,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文化的传承,是先辈历史的沉积,是现在人类的开拓,并将影响着未来的子孙后代。从群体角度看是人类文明观念等的传承性。从个体成长角度看幸福贯穿人的生命历程,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时间的穿越中重温与延伸。
现有西方的主观幸福感研究侧重于现在的幸福感知研究,过去、未来对个体幸福感建构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结合访谈案例以时间为轴从个人成长的纵向视角探讨幸福的时间属性。
(1)过去——幸福的追溯
人类是有记忆的,记忆让我们知道我们是谁,记忆让我们带着过去生活。在访谈中笔者采用生命历程回顾的方式让被访谈者回忆从出生到现在的幸福或不幸福的经历。
首先回忆记忆中最早的幸福的经历时,所有的被访谈者记忆中都有清晰的画面、过程和情境,虽然他们能记起的年龄不同,但都对发生过的经历记忆深刻。童年经历的幸福的体验和不幸福的体验会影响个体幸福观的建立,美好幸福的童年奠定幸福的基础,不幸创伤的童年影响成年之后的幸福感。
幸福心理是外显的也可能是内隐的。幸福心理处于意识层面,也可能具有前意识或潜意识层面。正如内隐记忆一样,有些记忆我们可能在意识层面上回忆不起来,但可能在特殊的情景激发触动后才会想起,例如小时候熟悉的味道,当再次出现时我们还记得。
依据精神分析的潜意识理论,经历过的事件会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的影响着我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和体验,而且影响深远。个体的幸福心理也可能是潜意识的,在多数时候不被个体觉知,但在某些情况下会进入个体的意识。
个体从出生开始就在建构着幸福的蓝图。幸福心理的前意识和潜意识层面,应得到进一步探索。在访谈过程中发现,通常我们所说的幸福感是幸福的体验层面,是能被我们意识到的,但对于整个幸福心理来说只是冰山一角。
因为幸福的观念、幸福的资源和幸福的体验还有被个体意识不到的部分,却影响着个体如何感受、理解幸福。本研究把这一现象称为幸福心理结构的冰山现象。
从超越个体经验的角度来说,也许在追溯幸福的过去时,从出生开始已经太迟。因为每个个体出生之后与其原生家庭、主要的抚养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家庭氛围,抚养者对待生活的态度,行为方式等等深刻的影响着婴幼儿的安全感,对生活的体验和对幸福的体验。抚养者将其从父辈、祖辈继承的文化传递给新生儿,这就是家庭文化的影响,类似幸福的基因密码。所以有人说幸福感可能会遗传。
(2)此时此刻——幸福的把握
过去对幸福影响深远,但无论好坏都木已成舟无法改变。我们追溯过去是要澄清幸福的源头和不幸福的原因,而不是要沉浸在记忆里无法自拔。人类能掌控和把握的只有现在,此时此刻。通过对幸福认知、体验、观念的的改变是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感的。也就是说幸福感是可以训练和提升的。
所以,幸福感是可以提升的。活在当下,对过去的创伤要无条件的原谅与宽恕,只有放下过去的包袱才能轻松地投入到现在的生活之中;对现在无条件的接受和爱,首先要学会自我接受,悦纳自己,接受自身的处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适应环境,改变自己,不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热爱生活,对生活投入热情,通过锻炼、娱乐、助人等方式让点滴的感动点燃幸福之火。
(3)未来——幸福的期望
目标、希望是构成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幸福的人在原谅过去,接受现在的同时还要对未来充满期望和希望。人类行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有规划和目标。对未来生活的美好规划和憧憬像大海中的灯塔引领、激励着我们。
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和期望是幸福的星星之火。有一种说法是个体在人世间的幸福与不幸福只有在其离开时才有定论,即盖棺定论。生活的魅力之处也许在于其中的变化莫测。中国人的幸福心理具有未来的指向性,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祈福”的习俗,过春节时粘贴对联,例如“五福临门”、“吉祥如意”“平安顺意”等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
在宗教中都会建构一个幸福美好的彼岸世界给人们追求幸福的希望。无论基督教中的天堂还是佛教中的极乐世界都是给人以希望,安放在现实世界无法满足的灵魂。
幸福的阶段性
幸福可以跨越时间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盘旋,但对于不同年龄成长阶段的个体来说幸福的内容和体验不同,本文将此称为幸福的阶段性。在深度访谈中发现个体的每一年龄阶段对幸福的看法和理解与需要和身心发展有关,而且呈现出类似的规律性。
西方幸福感研究对幸福成长阶段性的研究很少,而且对不同年龄的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幸福程度的测量缺少相关幸福心理内容的研究。其实,幸福观念的建构是伴随人的成熟和成长逐渐形成的,是一个连续的又存在阶段性的过程。
体验幸福所需要的内在品质如信任、意志、希望、爱、自信、智慧等也是个体在成长中逐渐形成的。从个体成长历程角度幸福感起源于婴儿期,到成年期才能成熟稳定。
(1)幼儿时期——积累幸福的体验
幸福对于幼儿阶段主要是情绪情感体验。儿时的快乐体验会伴随人的一生,成为幸福的资源,让人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儿时的感觉会存在记忆里,甚至留在潜意识里,虽然不会时时记起但却影响深远。幼儿阶段主要的成长任务是在自由中感受快乐、在尽情玩耍中感受幸福,积累幸福的资源。
(2)青少年时期——在体验中不断建构幸福的认知观念
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对身边的事物体验的同时也在认知,认知幸福成为主要任务,为形成稳定的幸福观念奠定基础。这一阶段的儿童就已经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对幸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3)成年期——形成稳定的幸福观念
进入成年阶段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基本稳定,对幸福的理解和认知更加清晰和辩证,形成了稳定的幸福观。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成长内容和主要任务,会影响到下一个阶段。人对幸福的体验和认知也是伴随着成长逐渐形成的。虽然有主要的任务但对幸福的体验和认知是在每一个阶段是共存的,因为幸福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例如青少年时期主要任务是建构认知但也同时体验着幸福的感受。
伴随着个体的心理成长,个体的幸福观念逐渐形成稳定,但在每一个阶段也是可以借助外因改变和提升的,只不过个体的年龄越大,观念越稳固,所需的外力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