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三国志》里形容袁绍的两句话:”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性迟而多疑“,就是对习惯猜疑,骨子里不自信人的真实写照。
选择相信,选择信任,和别人无关,关键是否相信自己,而自卑就是不相信自己,这源自生命初期,对父母或重要抚养他人的失望。
著名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这样一句话: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心理学作为一门年轻而又古老的科学,在没有自立门户之前,依然是哲学的范畴。
1879年,随着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科学实验室的建立,也就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了。
如墨菲所说,在此之前,心理学就像是一个流浪儿,至此以后,心理学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当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科学以后,各个流派也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冒芽,出现了华山论剑的景象,于是涌现出了心理学的三大流派。
心理学的第一是势力,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主张的观点是: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华生有句名言:给我一打婴儿,把他们带到独特的环境,按照自我意愿,可以随意地培养成任何想要成为的人物类型。如:医生、律师、商人、艺术家、乞丐或窃贼。
第二心理学势力,便是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为首的精神分析流派。
他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
心理学第三势力就是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主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以人为中心,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主要看资源。
三大心理学流派,无论哪个流派,都如同盲人摸象,只是从不同的视角去阐述自己的观点。
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信任,所有的信任都是模糊不清的,只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就是可以去选择相信的。
好比心理学,如同概率学,只要百分之80的现象符合这个心理,那么就是成立的,可信的。
如若你是那个总愿意猜疑,不愿意相信别人的人,不妨好好地觉察、探索下这个现象背后的心理。
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的“童年决定论”中说,生命早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成长环境和教养模式极其重要。
好奇、善意、信任和探索是婴儿天生自带的特质,只要能够提供人性的成长空间,孩子自然能够延续最初的生命美好。
为何随着不断的成长,会出现云泥之别的人格特质呢?
如:敌意、怀疑、自卑、低价值感等
01.没有被人性的对待
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发展理论中提到了口欲期、肛门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每个时期都有重要的发展任务,但前提条件是被人性的对待,比如婴儿的口欲期就极其重要。
这个时期的吃奶是生命核心,当饥饿来临时,合格的母亲或重要抚养者与婴儿之间就是真正的共生状态。
根据孩子的不同哭声,及时识别并合理满足需求。
婴儿虽然不能言语,但是心理活动却在进行,一旦被满足,就会感受到自己的美好、妈妈的美好和世界的善意。
随着美好频次的增加,内心就生发出,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任与爱,最初的美好就在这种人性化的环境里得到延续。
反之,就会生出自卑、怀疑和敌意。
02.频繁地被忽视
吃喝拉撒是婴儿生命初期的主要任务,这些点发展的好,正向的人格品质自然生发。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时代和原生家庭的根源,每个人都会带着不同的伤痕来到人间,所以没有生命可以例外。
当最初的需求一次次被忽视时,就是一个由爱到恨的过程,失望到绝望的过程,濒临死亡的恐惧,这是入骨的记忆,一生的伤痛。
对于不能不改变的事情,我们除了接纳觉察领悟,没有更好的途径。
为了内心的和谐,身体的健康,生命的美好,愿我们都能做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