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迈克尔·I·乔丹出生于1956年,美国计算机科学与统计学家,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统计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生物系统与计算生物学、控制、智能系统和机器人、信号处理、机器学习等。
获奖理由
对机器学习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作出了根本性贡献。
真正的大神级人物是怎样的?可能就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他的贡献无处不在,却又难以具象言说。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计算机科学与统计学家迈克尔·I·乔丹就是这样一位“大神”。今天,他因“对机器学习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作出了根本性贡献”,获得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
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迈克尔·I·乔丹是人工智能领域唯一一位集三院院士于一身的科学家,他的突出贡献在于成功连接了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吴飞教授说,正是这位乔丹用统计学方法,为机器学习打通了理论与方法上的“任督二脉”,让大数据驱动的第三代人工智能得以广泛应用。
摆脱“从理论到理论”,将统计模型引入人工智能
“迈克尔·乔丹教授是机器学习领域的先驱,为机器学习、概率学、统计学以及图形建模四者间建立了联系,这些领域的相互联系不仅促进了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还提升了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数量。”顶科协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遴选委员主席、2017图灵奖得主约翰·轩尼诗这样评价乔丹的贡献。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基石,乔丹在这一领域工作了近30年,他让人工智能从理论和方法学上得到了根本性提升。
吴飞举了个例子,一项统计显示,大医院的病患死亡率比小医院高。由此我们就能得出“大医院医疗水平不如小医院”的结论吗?显然这不科学。大医院因为医疗水平高,接收危重症病人也更多,死亡风险本就高出小医院很多。处于“蛮荒时代”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往往会给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统计结果。
要发展一种理论和方法,来确保数据在处理中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就需要建立可以不断改进的统计模型。“过去,许多统计模型的设计、参数优化,都醉心于‘从理论到理论’。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又迫切需要理论模型来提升自我。”吴飞说,乔丹就以其横跨计算机与统计的学科交叉优势,为机器学习打通了理论与方法学之间的“任督二脉”,使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成为可能,同时也更高效、更可靠。
如果说,数据是血肉,那么统计模型就是筋骨,得到全方位提升的机器学习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人工智能开始进入数据驱动时代。过去十年间,机器学习在诸多领域的应用呈现爆炸式发展,自动驾驶汽车、X光片分析、蛋白质折叠预测等都离不开基于乔丹研究所塑造的理论框架。同时,他本人也是文本分析、图像分析等领域的开创者之一。
AI领域“乔帮主”,提倡“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乔丹对计算机科学的贡献也体现在教育方面,他指导了80多名博士生和60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这一群体目前活跃在世界领先的学术机构,带领行业向前发展。
2018年图灵奖得主、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约书亚·本吉奥,贝叶斯学习领域权威、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祖斌·加拉马尼,线性判别降维算法领域权威、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大卫·布莱等,都是业界富有盛名的“乔门弟子”。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张志华教授是乔丹的博士后,他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迈克尔的人格魅力令他深深折服。他对学生能 “因材施教”,曾被戏称为“会看相”。他的不少学生觉得,有这样一位既会周到考虑学生职业发展,又不会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负担的导师,实在是人生幸事。
事实上,乔丹也喜欢与世界各地的学者以及学生广泛交流,他多次到访中国,并长期担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名誉教授。
在这位人工智能的教父级人物看来,真正的AI革命尚未到来。他认为,现在的人工智能还仅仅处于机器学习阶段,还无法在涉及推理、运用现实世界知识和社交互动等许多任务中替代人类。
2018年,乔丹在《哈佛数据科学评论》上发表了《人工智能——革命尚未发生》指出,如何将计算机和人类结合起来,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他认为,人类的幸福不应该是科技发展之后才考虑的事情。因此,发展人工智能,不能只是技术上的对话,而是需要听到来自更广范围的声音,尤其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视角。他说:“我们有个真正的机会来构想一个全新的东西: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工程学科。”
作者:许琦敏
图片:顶科协提供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