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惠彬
明清时期,德州运河边的佛教活动比较活跃,有关史籍记载的佛教寺院约有十几处。其中运河岸边唐时建的“慈氏寺”、“永庆寺”这两个寺院,建寺是较较早、规模较大,故它们可称为德州运河边的名刹。
一、横遭劫难的慈氏寺
据民国《德县志》记载:慈氏寺本在运河西岸,建于唐贞元元年(785)。因该寺主殿房顶用瓦出自制陶大家,瓦色光白,俗称银瓦寺。元代时遭兵燹,明永乐十年(1412)获重建。清雍正十二年(1734),运河取直西徙,该寺开始在河西,运河改道后落到了河东。固有修在河西、落到河东之说。
乾隆四十四年(1779),山东巡抚国泰拆撤其材,于城西八里屯建了布拉达庙。四十八年(1783),刘罗锅(刘墉)奉旨将其拆毁,原在慈氏寺里供奉的楠檀佛像等贵重文物及物资,被移入永庆寺内供奉。
据田雯《长河志稽考》的记载,慈氏寺不仅建筑宏伟,香客众多,而且是德州的重要旅游胜地。该寺“复殿重房,交疏对溜,香烟似雾,旛幢若林,名僧德众,负锡为群。信徒法侣,持花成薮。伽蓝之盛,最得称首。佛阁去地百仞,面临长河。帆樯舳舻,经过其下”。距寺庙北面不远就是通向景州和北京的官道,水旱两路的畅通使达官贵人、文人骚客以及平民百姓,不时涌入寺内烧香拜佛和旅游观光。
明代号称诗坛盟主的诗人王世贞,在与奸相严嵩的斗争中落难,曾投宿于慈氏寺,并作诗两首。其一:“日落山门闭未曾,芘刍前揖大中丞。驺鸣欲尽篝灯语,元是人间行脚僧”。其二:“入门金像欣然笑,笑我津梁老此生。兜率天中观自在,不知贤劫也求名”。反映了诗人落魄的心理,不得不与佛祖对语,以宣泄心中的郁闷。
有德州先生的州城名士田雯先生,少年时代曾游过“慈氏寺”,康熙三十一年(1692)他故地重游激情而留诗一首:“名蓝精舍野烟中,半塔依然立晚风。门外长河流水去,钟声渔唱夕阳红”。
时间到了清乾隆四十四年,德州“慈氏寺”突遭劫难,整个建筑被拆,辉煌多时的慈氏寺就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要弄清这段历史,还得从乾隆皇帝和大贪官国泰说起。
清代,清皇室所信奉的是“密宗”佛教,乾隆皇帝不仅信奉“密宗”佛教,还曾想出家为僧,但他又不愿舍弃皇帝的位子,就找了一个和尚来当他的替身,这个替身僧就是觉能法师。觉能法师不仅是皇帝的替僧,还是当时山东巡抚国泰的表弟。因他看中了德州这块南北通达、经济文化繁荣的风水宝地,便想在此地建庙安身。
可他要修庙的材料从哪里来呢?在国泰的授意下,觉能和尚便勾结德州州官强行将“慈氏寺”扒掉了,他们用该寺的建筑材料,在运河西的八里屯建起信封密宗的布拉达庙,俗称喇嘛庙。
觉能法师自恃有皇室和巡抚做后台,在德州一带为非作歹。他勾结土匪,带领庙中披着和尚外衣的歹徒打家劫舍,拦路抢劫,甚至抢掠良家妇女,在喇嘛庙里挖建地下室,用来贮藏赃物和奸淫妇女,搞得德州城内外民不聊生。
国泰是奸臣和珅的好友,故他仗势在山东德州一带横征暴敛,大肆贪污挥霍。那知国泰和觉能法师的恶行引起朝廷御史钱沣的注意,他搜集到国泰和觉能法师的罪证后,并及时参奏朝廷。当时的内阁大臣刘墉,正与奸臣和珅在朝堂上明争暗斗。刘墉早就知道国泰是和珅的亲信之一,刘墉也早就听说了国泰的一些贪污丑行。当看到钱沣奏本后,认为正是铲除和珅党羽的好机会,于是便在乾隆面前尽言国泰及觉能系罪大恶极,应为民除害。
后经查证属实,朝廷降旨将国泰撤职查办,把以觉能法师为首的德州“布拉达庙”的凶僧全部处死。刘墉考虑慈氏寺离通京大道很近,为保证国道的安全,在征得乾隆皇帝同意后,下令彻底拆除寺庙,捣毁其地下室。为了保存好无辜的佛像和供“密宗”佛教信徒们朝拜,于是在德州永庆寺大殿的西南方建了一座佛殿,把楠檀佛及侍立佛像移至殿内。这个佛殿遗址就在德州一中院内 “逸夫”教学楼处。
二、获得新生的永庆寺
德州永庆寺,也叫“大寺”,是德州城著名的佛教寺院。因德州僧正司曾设在该寺院,所以它还曾承担着对德州城周围所有和尚的培训和晋级职能。
永庆寺不仅在德州城佛教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也为德州城留下了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比如:十九罗汉的传说、大铁钟的传说、老鼠精的传说以及近代拆大雄宝殿的传说等等。它们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永庆寺的盛况和悠久的历史。
唐朝时代佛教盛行,修建寺院、尊佛、诵经等佛教活动曾一度风行。到唐贞元年间,由于朝廷腐败无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原因,唐朝的国力已出现严重下滑,百姓生活贫困。但由于佛教已在民间扎下了根基,虽然灾荒不断、民不聊生,可在民间还是有人愿意捐款捐物修建庙宇。
唐贞元元年(785年),高僧卧云禅师经多方筹款,在德州城运河西创建了永庆寺。此时唐朝政权走向衰落,灾荒连年,农民起义不断,前来进香拜佛的香客或许不会太多。此后德州又经历了五代、宋、金等相对动荡的历史时期,地处运河西岸的永庆寺在“元季遭兵燹”后,就更加萧条了。
明朝夺取天下后,国民经济还没完全趋于正常,就又开始了“靖难之役”,德州成了重要战场,落得“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境地。这座走过了六百多年历史的永庆寺周围几乎没有了人烟。至明永乐年初,老永庆寺的主要建筑已被焚毁,寺里僧人有的外出云游,有的投奔了其他寺院,至此寺院里就剩下古峰长老和他徒弟两人了。
据《德县志》记载,该寺建于唐贞元元年(785),由唐代高僧卧云禅师创建,元代遭兵燹。明永乐十年(1412),僧人古峰移建于德卫城内。景泰年间,邑人张惠重修,并作记略。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5年),僧人妙熙募化再修。
民国十八年(1929),寺内部分建筑改为山东省立第十二中学。上世纪60年代后,该寺建筑开始遭到拆毁,到80年代,原寺内建筑已荡然无存。2007年以后,永庆寺被移建于经济开发区晶华大道南端、大申庄新村路西处。现今的新永庆寺仍香火旺盛。故它可称为:德州三易其址的古寺院。
明清时期的永庆寺,座落在德州城内喧哗角的东北角处,在德州旧州署(知州衙门)的后面,即现在德州第一中学的北段。该寺原占地约200余亩(含大寺广场、放生池等),寺院内古树参天,风景秀丽。主要建筑物都在中轴线上,主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间阁(俗称千佛阁)、钟鼓楼、东西配殿、净业堂等古建筑,在寺中东南面,有御碑亭一座,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皇帝南巡时在德州御书4种文字的(汉、满、蒙、藏)御碑,以宣扬他个人的文治武功。碑为汉白玉石的正方形四面碑,汉、满、蒙、藏文字各占一面。天王殿的东南面有大铁钟一口,高2米多,底径1米多,满身铸有出资铸钟的善男信女名字,属元代遗物。
永庆寺到民国初该寺一直保存得较为完好。民国十七年(1928年),时任德县县长的崔馨山,将永庆寺的大部分神像拆掉迁移,将僧众赶往南城门的小关帝庙里,改永庆寺为“中山公园”。在此期间,寺院的文物流失非常严重,如明朝扩建永庆寺时的镇寺之宝水晶观音被盗,一直下落不明。1958年,元代的大铁钟被大炼钢铁的热浪熔成了铁水。1971年,大雄宝殿也被拆除。永庆寺在德州消失。
近年来,市宗教局积极落实宗教政策,于2003年批准成立了德州市佛教协会。2004年元月山东省宗教局同意异地修复永庆寺。 2007年8月,在江苏无锡灵山祥符禅寺的常妙法师带领下,正式开展全面修建工作。现大雄宝殿、念佛堂、僚房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等均主要建筑已相继建成,并投入了使用。获得新生的永庆寺为“德州古运河文化”、“佛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观光胜地。
马惠彬,男,1944年生于德州市德城区桥口街,大学文化,企业退休员工。由于我生在运河边,长在德州城,对运河、对德州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后,便介入了对德州地域历史及德州运河文化的研究,先后写出了有关德州历史和运河文化的文章350余篇200万余字。先后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上发表了260余篇。写出了各种类型的诗词歌赋等近300余首,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里发表了百余首。已出版《德州史话》 一、二集,《北厂志》《桥口街志》《水兽旱船》等书籍。
壹点号玉河微澜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举报/反馈

齐鲁壹点

4155万获赞 227.2万粉丝
初心不忘,一纸风行齐鲁;智趋未来,用心连接用户
齐鲁晚报旗下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