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图片 图片来源:重庆十八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商圈,是重庆渝中上下半城的重要通廊,也是重庆主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与重庆齐名八百年。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半城高楼林立势头正旺,十八梯建筑老旧破损,户不避雨、棚户丛生,生活居住条件落后、环境恶劣。2009年重庆市渝中区政府宣布将对十八梯实施重建;2010年7月十八梯片区启动征收拆迁工作,2015年底完成征收拆迁;景区占地约88亩,总建筑面积约16.8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包括一个核心保护地块和两个协调控制地块。2016年底,杭州新天地集团取得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项目的开发权,2017年5月十八梯项目正式开工建设,2021年9月30日1期对外开街,依托重庆“母城”文化旅游资源,借助十八梯原有“七街六巷”城市肌理,集成发展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将其打造成特色文化旅游示范区、重庆面向国际的文化展示窗口,展现重庆八百年历史文化生活全景,真实打造强体验性的文旅商业示范基地。
案例图片 图片来源:重庆十八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空间格局的保护与传承——保护通山达水的山水格局,保护有特色的外部空间和地形。十八梯项目用地南北水平距离仅460米左右,但北部200米段落内垂直高差却达45米,地势险要曲折,十八梯古街以大梯步通廊贯穿上下,形成特有的山地“竖街”,是连接城市与滨水空间(码头)的重要通道。以街为轴线展开,北部高差巨大区域保留下完整的小巷道体系。十八梯现存的传统风貌街区作为城市遗产,其保护的关键是构建整体性保护体系,即从山水环境到街巷空间,从民居建筑到景观元素的全面的、系统性的保护,要求对三维性的空间形态进行控制,研究整体空间结构、功能结构,指导历史文化信息的传承。
街巷肌理的保护与传承——传承传统街巷格局和城市肌理。建筑与山城地形紧密结合而形成的聚落空间,表现为传统的“由下自上生长”形态,并在历史使用中改造地形,形成与地高差度重合的道路体系,在山地空间中收放自如地杂糅传统街巷,形成上坡下坎、七弯八拐极富想象力的空间尺度。
建筑体系的保护与传承——保护文物、历史建筑和现存特色风貌建筑,还原有特殊历史记忆的场所。十八梯项目主街梯道原样保留,崖壁题刻原址保护,“七街六巷”的传统街巷格局及山地肌理予以规划控制。此地现存1处国家级文物法国领事馆旧址,1处市级文物“六五”大轰炸惨案遗址,1处区级文物171号民居,以及7处优秀历史建筑,50余处传统风貌建筑将按原始测绘资料及规划标准予以复建。在文物保护修缮上,以“原位置、原型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为基础进行保护修缮。
历史环境的保护与传承——保护有价值的树木、植被及历史片段。传统风貌保护区绿化设计以原真性为原则,对现状的绿化、树木进行多种方式组合保护措施,城市绿化建设指标控制以现状为标准,以“不低于现状”为控制标准。规划区内现状绿化、植被以乔木为主,现状绿化率仅为1.4%,绿化率指标三地块综合平衡。规划区内调研统计,有价值的名木古树共计50棵,可结合历史元素进行设计保护。
案例图片 图片来源:重庆十八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的重塑,首先将十八梯身上存在了几十年“生活居住条件恶劣的城中村”标签摘除,充分挖掘出了这条联通上下半城的古老街道的丰富文化资源。此地现存1处国家级文物法国领事馆,1处市级文物大轰炸惨案遗址,1处区级文物171号民居,以及7处优秀历史建筑,50余处传统风貌建筑都将按原始测绘资料及规划标准进行复建。在文物保护修缮上,以“原位置、原型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为基础进行保护修缮。同时,结合各类文物建筑,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重点围绕“城市观光”“非遗传承”和“文化创意体验”,并结合“夜经济”等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定位,实现“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跨界”的全景体验发展,主要规划“传统文化体验(AB区)”“国潮文创体验(C区)”“国际交流中心(D区)”和“生活方式中心)(E区)”两体验两中心功能组团,全面打造文商旅三位一体,有机互动、协调发展,助力城市更新。
案例改造前后对比 图片来源:重庆十八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十八梯不仅是重庆首批28个传统风貌保护区之一,更是在2021年收录进重庆市第一批历史保护地名名录。自2017年5月动工开始就备受政府、媒体、各界人士关注。2021年9月30日,十八梯传统风貌区1期(ABC区)正式对外开放,十八梯创造性地融入流行文化、美食文化、休闲文化以及便利服务等商业配套,以哲学经验、美学潮流、味觉盛宴、时尚休闲的立体化服务,为世界还原一种重庆生活方式,吸引社会各界及市民游客的瞩目,整个开业期间,十八梯整体曝光量近3亿,开业首月客流近300万人次,单日最高超15万人次。
重庆十八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