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如今的离婚率居高不下,现在的年轻人中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别跟我提什么爱情,我现在只想好好搞钱。

事业固然重要,但美好的爱情、温暖的家庭也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看看张朝阳就知道了。张朝阳麻省理工博士学历、身价几十上百亿,妥妥的成功人士,但很长一段时间,他都给人一种忧郁、麻木的感觉,并不是很开心。

对于普通人,事业难以一帆风顺,而安稳的家庭能在事业受挫时提供心灵慰藉,两者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有句

时易世变,有的家庭,走着走着就散了;而有的家庭,却反而历久弥新,就像棵饱经岁月,却根系深扎、枝繁叶茂的老树一般。

只有家庭温馨、家人相亲相爱,才能谈得上人生幸福美满。人民日报也曾在微博中说:把家庭经营好,是我们一生最重要的事业。

一、发生矛盾时,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家庭有了矛盾,很多时候往往无关对错。每个人都有无懈可击的理由,互不相让,矛盾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失控,造成双方都不愿意见到的后果。

确实,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哪能没有摩擦。但是作为独立的个体,人和人的认知评判标准终归是有差距,对错之间的分界线也会变得模糊。

比如,很多老人每次看见家里有剩菜剩饭,都会留着很久不倒掉,觉得一粥一菜来之不易,必须吃完;而在年轻人的观念里,健康和舒适才最重要。如果饭菜变质吃坏了肚子,岂不是得不偿失?吃饭本是一件愉悦的事情,为什么要把自己撑得浑身难受?

一位朋友和母亲发生争吵,每次道歉、尝试修复关系的都是她,有一次忍无可忍后,对她母亲大声吼到:“凭什么,凭什么你永远都是对的,每次都是我认错、妥协?”

她母亲理直气壮地回复一句:“就凭我是你妈!

为人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如果觉得凡事自己都是对的,孩子都是错的,必然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

最先伤害的就是亲子感情,其次是容易养出有等级观念,害怕权威,习惯顺从权威的孩子,或者让孩子形成无法明辨是非,对人不对事的扭曲价值观。

《一次别离》中的伊朗夫妇,结婚多年,走到了十字路口:妻子希望移居海外,给女儿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而丈夫坚持留在祖国,因为要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

双方都觉得自己做出的决定才是正确的,加上后续种种小事堆积的不满和隐忍,爆发了争吵,最终两人来到法庭,选择了离婚。

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可跨越的沟壑,也没有背叛彼此,这样的家庭,离婚真的不可避免吗?

如果两人最初发生矛盾,也就是争执于移居还是留下的时候,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共情,一起协商解决方法,而不是坚持认为自己正确,径直打压对方愚蠢、自私,或许后面的别离就不会发生。

有些人在婚姻生活中,对于另一半的喜好习惯,但凡自己不认同,就要加以嘲笑、辱骂和破坏。这不是沟通技巧有问题,而是本性自私,期望对方顺从自己的一切。

比如鲁迅的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中,周兆兰喜欢种一些花花草草,他的太太却觉得在家里养花草根本不合适,会弄得到处尘土飞扬、杂乱无章,于是便把那些植物当成了支撑晾衣杆的架子。

花草枝条不堪重负被压断了,面对丈夫的指责,太太不但毫无愧疚之心,反而愤愤咒骂一句“死尸”。

婚姻是一种平等的合伙关系,夫妻任何一方都不高人一等,也不低人一截。

家庭中,并不需要有绝对正确的权威才能运行,一旦出现权威或压制,双方的关系产生不平等,情感也自然会出现问题。

二、发表看法时,采用委婉的语气

一对小夫妻驾车出门。

“哎哎,你这是往哪边儿拐呢?南门施工好几个星期了,出门不带脑子?”妻子的语气很嫌弃

“哦,我忘了。”丈夫应付着。

掉转方向盘往回走,一秒、两秒、三秒,脸色逐渐变得拧巴了起来

“你就不能好好说话?”丈夫憋了一肚子气,反问到。

妻子一听瞬间被点燃了:“什么叫好好说话?你自己这么笨怪谁?”一顿“家庭小吵”即将出炉。

妻子明明是好意,却嘴上得理不饶人,这就是典型的“暴力沟通”。

这个时代,大家背负的东西似乎都太多,愤懑郁结于胸,在使用“指责”“命令”“抱怨”这些暴力方式表达需求的时候,确实在短时间内得到了释放般的舒畅和享受,却也将这份负能量的传递棒传递给了家人,使家人的关系变得冷若冰霜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马歇尔的《非暴力沟通》中建议:如果用观察来代替评论,听者会更容易接受。

一个人如果没有感受到发言者的指责,大脑不用疲于应付情绪攻击,理所当然地就会思考对方说话的内涵。

可是,人们似乎天生就擅长指责与评论他人。

12岁的鲁婷从小就在父母的争吵中长大。

“天天就知道在外面鬼混,你干脆别回家了!家里老的,小的,都是我的!”

“你哪只眼看见我鬼混了?我不应酬你一个人的破工资能养家?问我要钱的时候那么来劲,怎么不想想钱都是哪儿来的?”

“我问你拿钱怎么了!谁家老婆上一天班还当免费保姆,捡你丢的满地的臭袜子,懒死你拉倒!”

不难看出,女主人作为家庭氛围的主导者,鲁婷的妈妈似乎习惯了“暴力沟通”来解决问题,结果局面往往越来越糟,难以收场。

上述的争吵中,当丈夫晚归时,鲁婷妈妈完全可以平静地对丈夫说出自己的观察:

“这一周有五天,你回家都超过了九点钟。”

“老公,最近该你负责的家务卫生有点糟糕哦。”

来代替指责色彩强烈的评论“天天就知道在外面鬼混”“懒死你拉倒”。

如果是这样的话题开端,那么两个人不难趁热打铁,心平气和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

——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也需要你陪伴,你好歹也要留出一点时间来陪陪家人。

——我在外工作也很辛苦,如果可以的话,希望你对我最近的疏忽包容一点。

——家务太重了,我一个人应付不来,需要你的帮忙。

如此,春风化雨,戾气平息。原本世间风刀霜剑就足够将人吞噬席卷,我们怎么忍心让它们落在自己温馨的港湾?

三、遇到不顺时,首先营造积极的氛围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自古有一盛就有一衰,有一成就有一败。国和家的命运,起伏无常,很少有家庭能够一生平安顺遂。

疾病,灾厄,死亡,无可避免。事过了然,但不幸降临所导致的争吵怀疑、人心惶惶,却像笼罩在家庭上空的巨大乌云,阴霾一片,经久不散。

而有智慧的家庭在应对变故和低谷时,很少渲染悲苦、宣泄无助,而是短时间内调动起强烈温暖的力量,齐心协力将乌云化解,将阴霾驱散,让生活的美好通过缝隙照耀进来。

在电影《美丽人生》中,父子二人因为犹太人身份被纳粹关押在集中营。在集中营的黑暗悲惨的日子里,为了让孩子能够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和健康快乐的成长,这位伟大的父亲开始了一系列善意的谎言。

他告诉孩子,躲藏、饥饿、迫害,所有的残酷只不过是一个游戏,只要遵守游戏规则,最后就会被奖励一辆崭新的坦克。

于是,他的儿子便燃起了小小男子汉的勇气,跟随父亲像闯关打怪一样应对着艰难的生活,熬过了那段最煎熬的岁月。

最终,在以父亲一命为代价的精心保护下,孩子的心性没有受战争的丝毫影响,不曾铭记残暴的杀戮。

他将在父亲殷切的夙愿中,带着生命的蓬勃活力,与母亲共同经营一个虽有缺失却充满爱的家庭,迎接他光辉灿烂的人生。

家人面对生活的态度,像种子一样根植在我们心中,随着我们一同成长。有些家庭里,家人种下的是爱、积极、坚韧,而有些家庭种下的却是恐惧、阴郁、负罪感。

生活的不如意让我们产生了悲观情绪,又将创造积极情绪的选择权交到我们手中。

是平和还是苦闷,是自信还是堕落,很大程度时,都是由自己掌控的,外界发生的事情再不好,也并不指向必然的结局。

当你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你。如果怀着愉快的心情谈起悲伤的事情,悲伤也会很快烟消云散。

举报/反馈

沐棋心理

62.8万获赞 63.7万粉丝
深度人性剖析,看透世间人情冷暖。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