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心理的基本特征:自古以来,诸多先哲学者对道德与心理两者关系颇有研究,都认为道德与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是社会道德实现的重要前提,而社会道德关系又是大学生心理的重要根源。大学生道德心理特征有许多:
首先,具有规范责任的道德意识心理特征。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认为,遵守道德规则本质上是受外界支配的,具有客观性的他律,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道德还具有与自身对道德认知的主观自律。大学生道德规范意识是指大学生对一定道德知识的掌握。
道德责任意识是通过权衡关系,从而确定自己行为当与否的自我意识。在大学生的规范意识的掌握与责任意识的确立以后,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会有一个皮亚杰研究的心理发展的规律:从道德的客观他律和大学生自己掌握价值标准的主观性自律相结合的一种由外向内转化的发展过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承认与肯定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引导大学生用正确、合适的标准来将客观的他律与主观的自律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其次,大学生具有超生物能量的道德心理特征。从道德心理学视角看,大学生道德意志主要是指大学生个体在履行道德责任,即个体承担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各项义务的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自觉压抑个体内在的各种非道德的冲动和欲望,以及克服所有外在的障碍与困难,使个体的目的意识(道德意识)转化为目的行为(道德行为)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超生物能量。
它以人的物质躯体为载体,并通过感性的行为得以表现。借此,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可以压抑大学生个体心理中的种种非理性冲动,使大学生个体的行为具有道德意义,从正反两面对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起监督与维护的作用。
三、大学生道德具有道德情感心理特征。情绪和情感在大学生的心理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大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总是带有某种特殊色彩的体验,喜怒哀乐的不同体验使每个大学生都具有某种独特色彩的体验。个体差异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大学生会对有关道德情感产生分歧。
而大学生已经具备的道德意识则会让他们遵循权衡原则,运用人的知识、思维去分析、选择何为道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认识并运用道德情感心理,能以一种直接的心理力量来引导大学生的正面情感,引导大学生向善的情感,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在实际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右脑在品德教育中的效用,增强教育的形象性。心理学研究认为,大脑是人的心理器官,它调节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其中包括品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功能具有不对称性。
在品德教育中解决人们立场、观点、思想方法等的观点、思想、理论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概括性、原则性与方向性,它是通过左脑来实现的。而右脑具有形象识别和情绪控制等方面的功能。
在品德教育中充分利用右脑的这一功能,可以将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具体事件、榜样形象、典型案例等道德事实,克服品德教育因空乏、枯燥、单调而效果不佳的问题。所以充分利用右脑让品德教育实现以实为主,虚实结合,学生在事实中接受观点,从而实现品德教育的目的。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心理咨询都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要充分把握与应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与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的心理背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首先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成功地与他人交往,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运用职业发展心理理论,积极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减少心理压力。职业是一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一般具有几个方面的涵义:谋生需要、承担社会义务、寻求个性发展(自觉寻找适合自己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工作岗位,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职业指导就是使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与职业所需的素质相匹配。金斯伯格与修普尔的职业发展理论认为:人们在童年时期就孕育了一些有关职业态度和需求方面的心理萌芽。也就是人的成长经历会影响个人的职业倾向。
职业指导就是要研究职业心理发展阶段,根据人的职业成熟程度在日常生活和教育工作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合适的社会工作,而不是好高务远,不切实际。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认为将职业的选择看成人格特征的表现,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人格类型以及与之相应的职业环境。
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坦然承受毕业的心理压力。所谓“自主”就是要自己有意识地去寻找工作。当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是大学生就业与择业的基本途径。
自主择业在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择业是自主的,同时是双向的,择业的自主正表现选择与被选择过程中:毕业只是人生中择业的一次选择与尝试,未来还可能面临更多次地选择。
有些学生在被多家用人单位拒绝以后会丧失信心,会对自己的认知与判断产生怀疑。这时候学生工作者一定要研究学生的就业心理,引导学生无论面对多少次地被单位拒绝,要充满信心地继续寻找,投出去的简历可能有几十、几百份,但真正你需要的工作只有一份,一定要充满信心地去与用人单位接触与洽谈,这样才可能找到你想要的和适合你要做的工作。
在择业过程中要不断地重新认识自我并适时调整自我,就业时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是用人单位的薪水、工作的挑战性、工作的发展前途、工作符合自己的兴趣、还是工作的舒适等对你最重要,在面对择业时能果断、坚决与明了。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的价值判断与追求,调整择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面前会不知所然,他们不明白自己所要的到底是什么?一方面看重成就、生活方式、独立性等职业价值,另一方面又好像主要为经济利益所驱使,实际上还是自己缺少远见的表现。
这时候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他自身的性格特征、目前的长处与优势做一些职业兴趣与职业性向方面的测验与指导,并结合自己的就业价值取向做判断与选择。
比如说性格内向一些的学生就比较适合从事研究型的工作,具有强烈的公德心与爱心的学生可以从事于社会型的工作,家庭条件差、且急需钱来还贷款与替补家用的学生可以现实一些选择经济收入较为丰厚的工作,性格外向且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则可以选择销售、公共管理一类的工作等等。
总之,使自己能够做到职业适应使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兴趣、能力、需求、愿望等条件相符,自愿配合职业上的限制或要求、肯主动学习从而加强能力,培养兴趣,克服困难,并最终在职业活动中获得满足。
举报/反馈

第一心理

527万获赞 104.4万粉丝
每天耕耘最实用、最有趣的心理学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