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竺佳 共享联盟宁波财经学院工作站 王轶群
1931年的今天,“九一八”事变爆发,抗日战争拉开序幕。14年抗战期间,3500多万同胞伤亡、930余座城市被侵占……无数中华儿女为保卫河山浴血奋战。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浙江日报宁波分社联合宁波财经学院“甬城文保”实践团队联合发起“我为烈士修遗物”公益活动。
如果您有需要修复的红色文书,欢迎来到浙江新闻客户端留言互动,也可以直接与宁波财经学院“甬城文保”社会实践团联系,他们将提供无偿的修复服务。联系方式邮箱:344053723@qq.com。
修复前后对比
赓续红色精神,是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写照。
从2021年开始,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的这批“00后”大学生们通过组建“甬城文保”社会实践团,利用学科优势,借助多年从事专业修复的经验,为烈士无偿修复红色文书。
给学生们印象最深的是烈士陈忠根的女儿陈荷珍老人送来的文书,老人的父亲1951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当时她还不满一岁,甚至不知道父亲长什么样,烈士证和信件成了她和父亲唯一的联系,为了保存它们,她用胶带纸细细粘了一层,但随着岁月流逝,这些证件还是破损了。
陈荷珍说:“字迹有些变淡,我就用水笔描上去;出现了破损,我就用胶水粘。后来我发现胶水效果并不好,我又用透明胶反反复复粘了好几道,生怕一不小心再损坏。”
但这些透明胶也为修复带来了不少难度。团队成员需要确保文书上的字体在不被损坏的情况下,小心翼翼的一点一点去除透明胶。
一件文书的完整修复过程少则半个月,多则几个月。
比如修复一件烈士证需要历经冲制浆糊、清洁修复用纸等十几道工序,在修复过程中,除了掌握基本的修复技巧之外,耐心、细致,以及对原文书背景的充分理解也是修复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
例如,在修复其中一张烈士证时,需充分了解到它的背景,明确当时采用的纸张是统一机械制作,与修复常用的古法手工制纸不同,于是在选择修复纸张时需注意用类似纹理的纸张才能够更为贴合。而展开烈士证上的破裂处的褶皱和小折角是最需要耐心、细心的步骤,因为通常很细微,所以需要掌握好力度和方向。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文书修复,都需要静心完成,而给烈士们修复遗物也让这些00后大学生们感受颇多。
据了解,目前“甬城文保”实践团队已先后接收了121件待修复烈士遗物,助烈士家属的思念跨越时空,得以长久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