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律?顾名思义——遵循法纪,自我约束。即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及言行举止。
“自律”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如果没有“自律”,不能自我约束的话,一切纪律都将会是形同虚设。
真正的自律,是一种信仰、一种自省、自警;一种自爱、自悟;
是一种素质、素养,一种与生俱来的、刻进骨子里的善良,融入血脉中的仁慈。
时时以他人利益、以大局为重,处处为对方着想,先人后己,做任何事情,既注重过程,又看好结果。
一个自律的人,是一个重思考、重感情、会探索,不断尝试、反思、总结、逐步完善、提升,既修身又修心的人。
一个自律的人,时间观念强,能从容淡定、谨慎安静处事,不会被身边的嘈杂环境干扰,内心是强大的,永远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
时间观念强的人,做任何事都有计划,且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计划,有一定的执行力和行动力。
倘若只有一次没准时起床,你不会看到他有第二次。这也是他的最后一次。所以,他是自律的人。
成功的方式千篇一律,偷懒的功夫却各有不同。
例如:有一位妈妈,在非常时期,幼儿园不能正常开课的情况下,开始给自己4岁的宝宝制订活动的时间和规矩。
每天安排有听妈妈讲故事的时间,有学前的《唐诗背诵》、《学前识字》(汉字描红、笔顺描红)、《学前数学》(包括3一4岁阶梯数学、数字描红)、幼小衔接、玩转智力游戏、《大宇宙》、画画、听音乐等。
看似这一切安排得满满当当,其实都是妈妈带着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在玩耍中执行度过的。
晚上睡前讲故事,早起背诵古诗,午饭后陪玩10分钟再上床午休、午休后起床——渐渐地,孩子已经习惯在规定的时间内这么做了。
有一天晚饭后,爸爸妈妈带着宝宝散步回到家,邻居阿姨来串门了。
按常理来说,宝宝是最喜欢人多热闹的。
可是,习惯了在这个时间点“画画”的宝宝,只向阿姨问了一声好,便去自己的书房,安静地画画。
“婵儿,你咋不出来玩呀?”邻居阿姨问,“阿姨给你带来了好吃的。”
“谢谢阿姨,我要画画。”婵儿回答,“待会儿再吃。”
邻居阿姨坐了片刻,就要起身回家。婵儿听见了,来到书房门口,把门打开一条缝,探出个小脑袋:“阿姨再见。”
宝宝小婵儿懂得,家里来客人该“问好”,客人回家时要“道别”,向客人打一声招呼,是基本的礼貌。
然后,自己该干啥去干啥。客人同爸爸妈妈的聊天与小孩子没关系。这一点,小婵儿是非常明白的。
宝宝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即自律的执行力和行动力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
尤其是“待客之礼”,如果没有日常父母的“说教”,任由孩子参与大人的正事交流中来,往往会影响其办事效率和办正事儿的理想效果。再说,这么小的孩子,哪懂得大人聊天的话题呢。
从一件小事儿,可见4岁的孩子,能够管制、约束自己,真不简单。
非常时期,日日大规模核酸筛查,人人自觉排队,井然有序;排队坐地铁、上公交车,遵守交规、维护公共秩序等,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自觉用法纪、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
琦琦童话心语:
做一个自律的人,使我们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变被动为主动的自觉行为。假如,每个人都能自觉维护环境卫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那么,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一定更优美。这就是一个自律的人的完美体现。
欢迎点评+留言。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小猪琦琦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