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义务是去除因误解而生的幻想。——伊曼努尔·康德

全名伊曼努尔·康德,于1724年4月24日,出生在德国东普鲁士的科尼斯堡的一个手工业家庭。父亲是个皮匠,母亲颇有学识,她的教诲使康德终身受益。

少年时代的康德在腓特烈公学读书,他天资聪颖,成绩优异。1740年,康德进入科尼斯堡大学,在沃尔夫学派哲学家马丁·克努真的精心培养和引导下,较早接触到了牛顿的学说,为他后来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毕业后,由于父母去世,衣食无托,于是做了近10年的家庭教师。

康德一生未离开家乡,并以教师为终身职业,这是康德这位哲学家与众不同的特点。1755年,他在科尼斯堡大学获编外讲师一职,1770年升任主讲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教授。在这期间,他先后讲授过逻辑学、形而上学、数学、自然地理学、伦理学、理论物理学、人类学等课程,有时每周授课达20多个小时。他讲课生动,见解深刻,并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他曾告诫学生:“学哲学的目的不是向别人卖弄,而是练习思维。”他要求学生:“自己思维,自己探索,用你自己的脚站着。”繁忙的教学之余,康德又坚持不懈地从事哲学研究和著述。

在1746年—1749年,康德主要从事自然科学研究,这一时期被称为康德思想发展的前批判时期。他在动力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均有论著。其中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假说,即地球自转因潮汐摩擦而延缓的假说和天体形成的星云假说。后一假说推翻了牛顿的第一推动力,进而动摇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对近代哲学恢复辨证法这一最高思维形式起来了重大的作用。

康德的思想转折出现在1769年,由于受到英国著名哲学家休谟怀疑论哲学的启发,他开始走上先验哲学的道路。此后12年间,康德着重思索几何学和力学的客观性、自由的可能性、空间和时间的性质等问题,反复酝酿着他的批判哲学体系,很少发表论著。

1780年,康德开始撰写作为其批判哲学体系基础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次年公开发表。他推翻了莱布尼茨、沃尔夫形而上学在德国的影响,开创了理性批判的时代。18世纪的80—90年代,被称为康德思想发展的批判时期,其哲学理论日臻成熟,《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主要著作相继问世,最终完成了以三大批判为中心的先验唯心主义体系。康德在哲学史上首次提出和论述了主体性原则,指出哲学不仅要为自然立法,也要为自由立法。以人本主义取代了自然主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康德深居简出,终身未婚,一辈子未踏出过出生地。他体弱多病,身体畸形,一个肩膀比另一个肩膀高。为了保持健康,他给自己定制了生活计划,每天准时看书、准时写作、准时出门散步、准时睡觉。科尼斯堡的人们,每天都会看到一位手拿藤杖的人沿着同一路线散步,有人甚至以他的出现校正自己的怀表。

1797年,康德停止了他长达42年的教学工作,但仍然在写作。1804年2月12日,这位80岁的老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科尼斯堡全城的居民都赶来为这位足不出户,却能洞悉宇宙和人生的智者送葬。

举报/反馈

托恩多

1.1万获赞 1134粉丝
读书为求正道,立志造福苍生。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