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柴枫桔 刘彦君
自贡嘎山东侧始,汇入大渡河终,湾东河穿村缓缓流过,湾东村就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恣意生长。
9月5日,一阵突如其来的地动山摇打破了村庄的宁静,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位于该县得妥镇的湾东村右岸山体垮塌,阻断湾东河右主支沟形成堰塞湖。
河道阻断,新形成的堰塞湖如悬在头顶的利剑,威胁着下游100多名村民的生命安全。在异常危急的形势下,当日傍晚,沿湾东河受威胁的100余人被紧急转移到安全地带。
这场紧急转移成功的背后,离不开甘孜水文中心应急监测队的努力。他们多次挺进危险前沿,屡探关键水情,实测准确数据,为当地科学预警转移吹响“哨令”。
9月8日,四川省水利厅结合甘孜水文中心连续几日的测流数据,对比分析卫星遥感、航拍图片和常年水文资料,判断河道恢复过流,堰塞湖已经实现自然泄流,风险基本消除。
排查:凭一根光纤绳 攀上40多米高陡壁
9月5日中午,一阵地动山摇后,意识到发生地震的甘孜水文中心主任徐银昌立马跑回了办公室。
“快点儿看一下监控,河流现在形态怎么样了?”徐银昌通知水情预报室、水文监测室立即对辖区内63个视频监控断面展开排查,查勘河水有没有浑浊和断流的情况,判定是否有堰塞湖形成。
排查中,工作人员发现五个监控一直处于黑屏状态。“走!”徐银昌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人员组成三个突击工作组分别前往泸定、九龙,对小沟小溪展开排查。其中,徐银昌带队的工作组赶往震中磨西镇,强震之后的路上落满碎石,道路两侧还不时有小石子飞落,更糟糕的是,到海螺沟口时,车子被山体滑坡挡住去路。
甘孜水文中心副主任张定高操控着随身携带的无人机,飞往磨西水文站上方侦察情况。通过无人机传输回的画面,对比磨西水文站的正常流量情况,发现磨子沟水量减少,大家初步推测磨子沟很可能出现了堰塞体,必须要立刻赶赴现场。
9月5日甘孜水文中心应急监测队伍携带水文应急监测设备攀40多米高陡壁
前进的路遇阻,只能在陡壁峭岩上开辟新路,一条大约40多米长的光纤绳让大家看到“绝处逢生”的希望。望着从山顶上垂下来的光纤绳,年轻队员潘鹏程心里直发怵,这是他4年职业生涯里为数不多的一次攀岩,在将身上20多斤的仪器固定好后,潘鹏程紧紧抓住了这根“救命绳”。
应急监测队的每个人身上都背着20几斤的仪器,其中,最重的一个达40斤
“光纤线很细,又没有安全措施,年轻职工爬起来有点怕。”险情牵扯着所有人的心,大家加紧了速度。
20多分钟后,全部人攀爬上40米高的陡壁,望着背后的险境,大家直喘粗气。
“你们哪个部门,要到哪里去?”看到徐银昌一行,一位路过的村民上前询问。
“我们是水文部门,要到磨子沟看断流情况。”
“我开车带你们去,不要钱。”村民很热心。
由于山里堵车,开了接近3个小时,徐银昌一行才到达磨子沟。幸运的是,用望远镜查看发现,堰塞湖已经开始过流。
夜探:巧用无人机 落石声中打探水情
但水文勘测任务并未结束。就在应急监测队赶往磨西镇磨子沟排查堰塞湖险情的路上时,甘孜州水利局还接到了一村民的电话:“得妥镇湾东村山体垮塌了,大渡河支流湾东河断流。”
确认磨子沟风险解除后,徐银昌又带队赶往湾东河和水利局工作人员会合。从磨西镇到湾东河,一路上同样是震后留下的碎石,众人只能下车步行,原本十几分钟的路程,花了50来分钟。
夜色渐渐笼罩,越发难以查看堰塞体的位置。山里又不时传来碎石滚落的声音,也不敢再往深山前行。
“用无人机吧,有夜视功能。”张定高再次启用特别的“侦察兵”。无奈山里的信号干扰严重,无人机飞了两公里左右后,图传失去了画面。但在此之前,大家已可以清晰看出湾东河处于断流状态。
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徐银昌决定先向当地政府汇报情况,建议转移堰塞湖下游的受灾群众,第二天一早再继续勘测。
当第二天一大早,站在湾东河和大渡河汇流处,徐银昌眼前所见已非昔日景象。湾东河道内布满泥沙,四周山体还在不断垮塌,偶尔有落石滚落入河道。
“泄流了!”在湾东河内勘查的无人机又带来了好消息,堰塞体出现决口。“大概是以3立方米每秒的速度,流量还是比较小。”专家建议进入湾东河流域内确认,以此更快判断对下游尤其大渡河的影响。
水文应急监测队员对堰塞湖出库流量进行监测。
与此同时,救援仍在进行。浩荡的大渡河上,不断往返的冲锋艇和船,由救援队伍掌舵,誓将大渡河“孤岛”上的灾民转移到安全地带。
对堰塞体的准确勘探显得更加紧迫。无人机一次次地起飞,水利厅专家组不断地询问、讨论。“流量应该有6个了(6立方米每秒),又增加了!”上午11点,堰塞湖的决口在一点点增大,这是见好的兆头。
挺进:被激流冲倒几次 完成堰塞体沟渠勘测
随着救援接近尾声,可以匀出来的冲锋艇逐渐多了起来。
联系上一艘冲锋艇后,徐银昌一行4人到达堰塞湖下游河口。由于一周前,湾东河流域发生过一次泥石流。地震后,泥石流堆积体增大,并与新形成的堰塞体一起阻断了河道。
应急监测队员徒步翻越2公里乱石滩、密林等恶劣地段后抵达堰塞体下游水文监测断面。
4人小组越过山体,往被阻断的河道深处走去。前行路上依然有落石突然袭击。“大概一分钟就会落下一两个石头,当时真的害怕,这是我工作这4年以来最惊险的一次。”潘鹏程回忆起仍心有余悸。
应急监测队员在堰塞体下游安装应急水位监测设备。
到达此次地震泥石流堆积体的位置时,徐银昌发现,堰塞湖决口后流出的水流,在之前泥石流形成的堆积体上又冲出了一道沟渠,且便于测定流速。大家立刻调好设备仪器勘测流量,经过三份数据比对,最终确定实时流量为12.9立方米每秒。
图为徐银昌正在监测出库流量
徐银昌迅速将测流消息转回给专家研判分析,收到整个堰塞湖可控的回复后,众人彻底松了口气。
当天下午,四川省水利厅发布消息,通过现场巡查、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综合分析,确认湾东堰塞湖的位置距大渡河交汇处约4公里,经分析研判,湾东河汇入大渡河后直接进入大岗山电站库区(总库容7.77亿立方米),堰塞湖对大渡河干流及下游影响不大。沿湾东河受威胁的 100余人已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
9月7日,水文应急监测队正涉水渡河运送仪器设备前往监测点。
9月7日,徐银昌带队再次来到水流观测点继续监测后,发现有了新的变化。堆积体已被冲刷出了三条河沟,且水流湍急,有的河面较宽,测流任务加重。
水文应急监测队进入测流区域的路线
潘鹏程小心翼翼地踩进第一条河沟时,瞬间陷了下去。他迅速将手伸进泥浆里,努力将鞋子拔了出来,身边的队友踩下去后,夹杂着泥沙的河水漫到了小腿肚。
为了安全跨过河沟,他们两人成组,身上系好安全绳的一人负责淌水测量,另外一人则在岸边拽着绳子保证同伴安全。过程中,潘鹏程被冲倒了好几次,呛了几口水后又立马爬起来,顾不得已湿透且黏紧身体的衣服,抓紧测量。
为保障勘测的安全,用安全绳拉着在水里的水文职工
另一边,大渡河口岸,离众人300米左右位置,武警带着冲锋艇正在等待接应,以防测量队被水流冲下河。
“脚都泡白发皱了。”上岸后,大家脱了鞋袜,满身狼狈。好在数据显示流量稳定,没有大决口的风险,大家也将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9月8日,记者从四川省水利厅获悉,通过现场巡查、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专家会商等综合分析,按照国家规程初步评定,湾东河堰塞湖风险等级为Ⅳ级低危险。堰塞湖已经实现自然泄流,预计库容不会大幅增加,堰塞湖风险已经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