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学经典更是其精魄所在。
一本本存世经典,收藏着许多富有哲理,惊艳世人的句子。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就像是“水滴石穿”,看似 “渺小”的力量,日后将会化成巨大的能量。“毅力”是人类最高的统治者,让世界万物得以生生不息,蓬勃繁衍,创造历史辉煌,只要有恒心,量变总能到达质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学习最高的境界。学习能增长见识,能快速进步,提升生命格局。学习能开阔眼界、积累学问、加强本领,等待时机报效祖国。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在有限的生命力展现自己无限的价值。
“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一种文明的生活习惯、是一种谦虚的处事态度,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历来都被世人倡导。《论语》有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生在世每个人获取的知识都是有限的,都会有知识盲区,当遇有困难时,向他人求教,学问就会逐渐博大精深。“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其实这都是虚荣心作祟。在学问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学生,这才是治学做事的正道。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反省,不仅是一种思考,更是一种修炼。人生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就如中国历史上被誉为“半个圣人”的晚清名臣曾国藩,时刻反省,严于律己,达到修行的最高境界,成就一番伟绩。
译:君子与人和谐而不盲从附和,小人盲从附和而不与人和谐。
为人处世中,讲究和为贵,和而不同正是君子的体现。在国家关系和人际关系中,以“和而不同”的心态与人合作,这是一种包容、尊重。
6.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译:想要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大事就不能成功。
俗话所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口吃不成个胖子。”譬如学习之道,须得脚踏实地,从解答一个个难题入手;又如辅导孩子,不要天天琢磨着让孩子的先天禀赋一下子都发挥出来,凡事须慢慢来。
译: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这个就是“道”的体现。
时常听说,“道”甚虚,其实不然,“道”就存在于我们身旁,关键时刻便会显现。多助”的人顺应了“道”,多指那些生活中积极向上,热心帮助的人;“寡助”的人便是违背了“道”,整日里颓丧郁闷,内心扭曲,充满着报复。
8.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译: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该反省自己.只要端正自身,天下的人才会归服。
“反求诸己”指的是凡事多问问自己,正如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从自己身上分析原因,寻找原因,不怨天尤人,看看自己的行为符不符合“道”的要求。多从自身找原因、找差距,成功自然就会降临。
9.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译:依法办事,国家就会强大,不依法办事,国家就会弱小。
此种“法”,就是“道”的现实体现。“奉法者强”,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法度关于人心向背,关系国运安危,是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良法善治,永远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目标,也是法治社会应有的准则。“一道”、“万物”、“法”,三者紧密联系,这句话从哲学高度阐明的法的功能与效应。
人间有道,天下为公。这也正是法治社会基本的价值观。如果法律成为某个阶层的专属品、或者剥削他人的挡箭牌,那这个“法”就是违背公道人心的。
12.天下万事,不可备能,责其备能于一人,则什么能力都具备,贤圣其犹病诸——《尹文子大道上》
译:天下万事万物,不可能要求一个人具备各种能力,就是圣贤也感到为难。
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些事情孤身奋战太难达成,因此才有了团队。团队中的任何一方都具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团队领导者理应重视每个人的优点,不求全责备,才能充分发挥团队的合力。
13.天下之事,非一人所能独知也;海水之广大,非独仰一川之流也——《鹖冠子道瑞》
译:天下的事情,不是一个人所能独自知道的,海水的广阔,不是独靠一条河流的。
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团队中,领导者的心胸非常重要,容得下别人,事业就会欣欣向荣;容不下,只会一步步走向失败。
1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
译: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收到伤害,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的安逸。
孙叔敖临死之前告诫儿子不要贪慕荣利,使其封地数代不失。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知足知止,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15.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
译:富贵但骄傲,是自寻咎害,功业建成后自己就隐退,这是上天的法则。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就是成功地不二法则。
16.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杂下》
译:圣明的人思考一千次,必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思考一千次,必定又一次是正确的。
所以不要迷信权威,不要忽视小人物,客观看待团队中每个人的智慧,说不定一个偶然的小想法能成就你的大事业。
17.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七十八章》
译:水看似天下最柔弱的事物,却蕴含了攻破一切的力量,其他东西无法比拟。
坚硬、有棱角的石头,在水流的冲刷下,也会变成光滑的鹅卵石。道好比水,看似纤弱无所依,却能普世万物,只不过水滴石穿,道贯人心。
18.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为诬,外部自以为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慢,是雅儒者也。——《荀子儒效》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多么简单的道理。有时我们是不是做了太多自欺欺人的事,自以为了不起,其实什么也不是,外累于物,内累于心,怠慢了美好的生命。
19.凡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荀子议兵》
敬畏天地,才能慎终追远;敬畏道法,内心才不至于狂妄自大,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0.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大略》
译:天气不寒冷,无法了解松柏,事情不艰难,无法认识君子。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认识一个人,一件事物,就应该从实践中考察,这样一个人的本心便能自然流露出来,发现真正的朋友和君子。
2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译:高山看似雄伟,登顶后才知道天的高度;深溪看似不见底,到了才知地的广厚。
比大地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宽广的天空,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体会天地的无穷。不过比大地、海洋、天空宽广的还有人的胸怀。
无论何时,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用超乎常人的恒心和毅力,去采摘成功的果实,也唯有如此,才能品尝胜利的甘甜。
23.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译: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简约去。
深入浅出,这是诸多学者的治学感受。看了很多书,写了很多论文,用万余字去解释一两句话,这就是博学,但博学详说不是为了炫耀渊博,而是为了返约归真,达到大道至简境界。
2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译:在富贵时能够节制而不挥霍;贫贱时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威武时不做理亏的事,这样才是大丈夫。这是历代仁人志士所遵循的信条,当代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面临的事情多,诱惑也多,如何能处顺境不骄,处逆境不怨,首先要问问自己心中的“道义之锚”在哪里,孟子这句话可谓是金声玉振。
2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
译:世间最大的善,应该如同水的品性,福泽万物而不争名利。
水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极高的境界。最好的德行像水一样,做人也应该像水一样,刚柔相济,具备包容万物的胸襟和气度。
译:作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读书人应该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们肩上的担子重、责任重,所要付出的努力很多,为此要奋斗很长时间,甚至是一生。历代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在弘毅的道路上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27.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
译:高明的工匠教导徒弟,一定遵循规矩,学习的人也一定依照规矩。规矩意识是底线思维,是敬畏之心。规矩是行业的准则,是吏治的核心,只有心中牢记规矩,手中守住规矩,才不至于乱了规矩,败坏了世道。
写文章,讲究言之有物,这句话说明了文风的重要性。谁都不喜欢假大空的官话、套话。北宋欧阳修纠正辞藻华丽、官腔盛行的“骈文”,为北宋挑选出苏轼等有才之士,让宋词在中华历史上耀耀生辉。“改文风”不仅是改文字,更是从冗长空洞、言之无物、刻板生硬的风格中走出来,学会使用大家喜欢的清新朴实、生动鲜活、具有生活气息的语言。
29.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也。——《墨子·修身》
译:君子处事的原则,贫穷时表现廉洁,富贵时表现出仁义,生前受到爱戴,死后受到哀悼。这四个方面,不是凭空得到的,要反过来付诸行动才能实现。功业是实干出来的,正如那句广告界盛行了百年的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3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译:君子的本性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善于利用物类而已。
善于利用已有的条件,是君子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内部条件没有成熟时,善于借助对实现目标有利的形势和机会,尽量规避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外力的作用有时是不可想象的。
31.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子·心术下》
人在微笑的时候大脑会释放一种叫做“B-内啡肽”的物质,它是一种没有副作用的止痛剂,能够缓解人体的疼痛,它是大脑中专门负责传递产生快感和止痛信息的激素,给人带来快乐。所以再忙,也别忘记微笑,这就是管仲说的“善气迎人”,迎人更迎己。我们有时会因为小脾气、烦恼心对别人态度不好,会让他人感受到你的不友好,这种伤害不必身体伤害小。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秉承一颗公心,便具备了成就利民之功的基本条件。能否利民也是评价官员作为的基本标准。
33.贵为天子,其利人不厚于匹夫。——《墨子·大取》
墨子主张平等思想。匹夫虽是普通人,但平民之间互相帮助,这颗利人的心,在精神境界上与天子是一样的,不会因地位尊卑而有所差别。墨子总在告诫世人,切勿心比天高,市井藏高人,一山更比一山高。
34.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善治内者,物未必乱,而性交逸。——《列子。杨朱》
译:善于治理外物的,外物未必能治理好,而自己的身心却与之一道受苦;善于治理内心的,外物未必乱,而自己的性情却与之一道安逸。
什么好,都不如心态好,良好的心态能让人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生活最好的避风港。现代人往往追求外物的满足,造成思想迷茫,身心俱疲。不妨静下心来,审视一下内心,给心灵放个假。
35.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译:流动的水不会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
运动的事物是最有生命力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儒朱熹也从池水的运动中看到了做学问的道理:要不断吐故纳新,否则就是一潭死水。
36.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译:事物自身都有其长处和短处,人也是这样,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借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能做到这点的都是聪明人,类似于“拿来主义”,也好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批判性的继承和发扬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3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译:广博地学习而坚守自己志向,恳切地发问而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有道是:“爱学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越勤奋,越幸运,也越能发现所谓的“仁道”就在其中,存在于我们正确的学习过程中。
译: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么眼前就一定有所忧虑的方面。
从辩证法角度看,长远的计划和近期的打算是相辅相成的。“不谋万世,不足以谋一时。”稳定中,我们要看到可能发生的变化,未雨绸缪,给自己设计一份长远的规划,这样生活、事业发展也会有方向感、成就感。
39.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增广贤文》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最近网络上很流行这么一句话:“善于结善缘”。人们往往会忽略微言的力量,有时候不经意的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一把利剑,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此话告诫人们切不可恶语伤人。
40.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春秋》
译:带着私心去看问题,就会什么也看不见;带着私心去听问题,就会变成聋子;带着私心去思考问题,就会使心狂没有准则。
私心重的人往往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看重个人得失。他们总想把所有的东西都真实的抓在自己的手里,生怕被人抢去,如此一来,他们就常常感到心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