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享

说来可笑,二三十年前的大学生,在网络上看不到这么多的励志鸡汤和深度好文,但好像也比现在许多年轻人,要积极开朗得多。

反倒是如今在网络流量下生存和成长的大学生,或许是在影视剧、短视频和学历教育中耗费了太多的时间精力,积聚了太多的精神内耗。

结果导致: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似乎都在苦恼和困惑于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

以至于,现在有很多年轻人直言自己是个“社恐”,在学习、生活和职场环境下,更愿意持续自己“深居简出”的作息状态。

不爱接听电话,就喜欢一个人呆着;

不愿与人沟通,就喜欢玩手机打游戏。

甚至不愿意追求异性,就想着等别人主动来找自己,你说这可能吗?

毫不客气地说,这样的“社恐”大学生,就算是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也有很大可能,会在职场竞争中处处碰壁。

因为大多数职业的工作核心,都是与老板和同事打交道,通过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来开拓市场、解决问题和创造利润。

作为一个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如果空有学历文凭和技能特长,却在实际工作中不敢说、不想说和不爱说,又如何能在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为所在企业或部门,创造更大的利益和价值呢?

所以说,当代大学生的“社恐”,最好是留给周末和节假日的自己。

但是在平时,年轻人理应具备充沛的活力和热情,和老板同事积极沟通交流,勇敢表现出自我的热情和能力。

方能不负众望,成就一番事业。

实际上,大多数年轻人的所谓“社恐”,基本都是轻度表现,还不至于到“不敢和人对视、不敢当众演讲、害怕与人交往”的严重程度。

但如果年轻人为了躲避眼前的就业形势,一味地逃避在考研和考公的备考氛围下,毫无节制地延长自己的在校学习时间,那么与此同时带来的,恐怕不只是“社恐”,还有抑郁与迷茫。

况且,其实绝大多数同学,哪怕是再开朗活泼的人,也会有偶尔沮丧和社恐的时刻。比如害怕在公众场合打电话,不习惯在很多人面前吃东西,讨厌在别人注视下工作,畏惧和陌生人见面;或是不好意思拒绝推销员的强制推销。

可以说所谓“社恐”,就像是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阴暗的角落”。

你可能平时对它毫不在意,甚至认为这样的担忧、害怕和恐惧,根本就不可能在自己的身上发生。

但是当你毕业了太久、失业了太久,或是孤独了太久,你会发现在某个时刻,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微妙心态,开始在心底里滋生和呈现。

这就是“社恐”,几乎每个年轻人,都会在孤独、失落和自闭的时刻,悄然浮现心头的感受。

显而易见,这样一种无限趋近于“自我封闭”的情绪状态,肯定不利于同学们在学业和事业上的高歌猛进。

在很多时候,“社恐”和“抑郁”,就像是一对如影随形的双胞胎,是当代年轻人心理健康的重大阻碍。

再者,“社恐”的成因,离不开父母性格和家庭教育。

第一,父母自己就性格内向,不爱与人打交道,孩子在生活中特别缺乏沟通交流的实践机会。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就很容易从不爱说话、不会说话,变成不想说话,然后到了大学中,即便是远离了父母和家庭的束缚,在宿舍和班级里,也往往是那个沉默寡言、不被重视的人。

第二,父母教育苛刻,自己要求严格。

一来二去,孩子的学业本事没见长,“完美主义”的毛病倒是落下不少。

诚然,完美主义在学习和工作中,也算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但是对于个人而言,却意味着苛责、偏激和狭隘。

也就是说,当你认为自己不管说什么、做什么,都必须做到完美无瑕和高人一等,这在无形之中,必然会不断地压迫和挤占自己内心原本属于放松、休息和娱乐的宽裕空间。

正因为你时时处处,都想表现得比别人优秀和自如,自身能力不足,心理压力又大,结果,反倒在现实生活中显得笨手笨脚、左支右绌,变成一个在社交场合里,荒唐而笨拙的人。

总之,大多数“社恐”大学生的情绪状态,都可以通过自主和积极的社交实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而更深层的解决方式在于,年轻人在学业和职场中,要敢于放下完美主义的执念,更加轻松、愉悦和享受地去参与社交、与人沟通。

只要你能够主动卸下心理包袱,不怀疑、不退缩、不畏惧,其实在别人面前做个更加优秀的自己,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难。

举报/反馈

教育思享

976万获赞 27.9万粉丝
想要站着生活,不想跪着赚钱。
乘风计划作者,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