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阑夕
并入字节跳动不到一年,PICO就做了一次彻底的品牌升级,除LOGO等视觉元素焕新外,也从VR硬件的开发商角色,扩大到了世界级XR平台的愿景。
XR(扩展现实)的名词创造,晚于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MR(混合现实)三大技术方向,它更像是一个打包版的母集,囊括了所有能够改变现实边界的应用场景。
概念重组的背景,在于还未兑现的产业想象力——我们听过太多次「VR元年」的豪迈宣言——无论是头戴式设备还是高科技眼镜,都尚未能够复制智能手机的出货规模和范式转移。
于是,这个口含金钥匙诞生的市场,开始修正过于狂热的叙事:也许,真实的未来不是一夜起高楼,而是细沙聚成塔。
这一次,PICO将品牌使命浓缩为三句话:「创造全新连接,拓展生活体验,释放无限潜能」,它们分别代表着VR的价值、功能和想象空间,再用旧时的VR硬件生产商来看待这家公司,已经不合适了。
为了引入更多的开发者,PICO需要维护一个良性的技术生态,在激励创作者生产内容时,PICO也承担着投入资本和运营流量的工作,再到体现社会责任的层面,PICO又有义务让VR行业在中国始终走在普惠而正向的路径上。
纷纷籍籍,林林总总,最终都要归于一个突破点,即「探索无限可能」的未来何时开启。
· · ·
2007年,「福布斯」杂志把诺基亚选为封面报道,稿件标题是:「坐拥十亿客户——手机之王不可超越」。
不过,无论是编辑还是读者,都没有预料到苹果公司会在这一年推出iPhone,然后作为手机之王的诺基亚,就没有然后了。
事实上,即使是在iPhone上市的年份,诺基亚的研发费用依然是苹果的4倍之多,并不存在所谓的「傲慢之罪」,它不但早于苹果发明出了多点触控技术,且手机产品的通话质量和耐用性,也比早期的iPhone强上不少。
所以在后来的分析里,诺基亚的陨落可能不是——或者说不止是——商品层面的失败。功能手机和智能手机是两代物种,iPhone的通话质量不如诺基亚,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iPhone和它开启的移动互联网所能做到的事情,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那一代手机巨头都做不到罢了。
站在某个角度来看,VR行业处在一个和2007年极为相似的巨变前夜,每家厂商都不会否认出货量的意义,但也都意识到让质变引起量变的那枚关键钥匙,可能不在于单个产品本身。
就像2007年的iPhone固然惊艳,真正让苹果成功开启一个时代的,却是第二年上市的、内置了App Store的iPhone 3GS,是成千上万的应用程序,让手机成为了连接一切的那个入口。
对于全球的VR企业来说,谁能率先建立起自己的开放生态,把头盔背后的无限世界带给用户,谁就能够提前离开这万古长夜。毕竟,产品终有上限,平台漫无边界。
· · ·
PICO的副总裁任利锋分享过一组让整个行业都眉头紧锁的数据:过去5年,全球每年新增的纯VR视频内容——谈得上优质的——只有80-100部,换算成时长只有20多个小时。
与中国市场的长视频产量相比,VR的内容生态的确还很贫瘠。两者背后的工业化供给能力不啻天壤之别。
而做成了今日头条和抖音/TikTok的字节跳动,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最明白内容有多么重要的互联网公司,所以自从收购PICO以来,致力于连接内容生产和内容消费的双边市场,就成为了一个重要方向,包括PICO的这一轮品牌升级,也是服务于「探索无限可能」的应用场景。
在加入字节跳动以前,PICO已经推出了旗舰机型Neo3,从性能到定价,都和主导全球消费级VR设备的Meta Quest 2具有同等竞争力,Neo3也成为了PICO的爆款,承担着绝大部分的销量目标。
但和产品的研发相比,搭建平台的难点,往往不在于写出怎样的代码或是实现怎样的参数,而是得让那套耳熟能详的叙事破圈——VR将是下一代泛娱乐数字平台——不止是需要VR硬件厂商们笃定这一点,还要说服开发者和内容商对此深信不疑。
就像加缪所言:「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 · ·
就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期间,PICO先后拉上郑钧和汪峰,把演唱会开到了VR世界里。很多PICO的用户第一次获得了可以自定义挑选演唱会环境的体验,再也没有按座次分档售卖的门票,每个人都可以近在咫尺地坐在歌手正前方。
除此之外,PICO还和迪士尼、索尼、环球、派拉蒙等影业公司合作,引入了100多部好莱坞3D大片的版权,从漫威宇宙,到变形金刚,从功夫熊猫,到冰雪奇缘,都能在PICO的头戴式设备里沉浸观影。
只要熟悉迪士尼这些公司的营收结构,就会知道这些影片的版权价值不菲。PICO和它们的合作,也必然负担了不可小觑的成本支出,那些影片或许也可以在国内的流媒体视频平台观看,但在手机屏幕上打开高燃大片,和模拟置身其中的体验,是断然不同的。
同时,因为抖音和西瓜视频已经属于PICO的「兄弟部门」了,所以这些内容库存富足的产品,也都可以向PICO输送资源,只要有意愿投向VR的创作者,PICO这边都会提供变现支持,连硬件设备的采买都可以做出补贴。
如果只看财务特征,PICO相当于是在为上游内容制作进行补贴,无论是掏钱请用户看电影,还是向内容生产商提供资金支持,都不是硬件厂商该做的事情,只有把PICO的角色理解为连接VR整体生态的平台,才说得通。
这既是消极现实的倒逼,也是事在人为的求变。
考虑到内容和平台之间双向选择的关系,供给严重不足乃至观望态度普遍的原因依然在于VR内容的回报率没有得到验证,这就如同一个死循环,挣不到钱导致上游内容不足,内容不足造成设备使用率低,使用率低又会让内容更加挣不到钱,环环相扣,刺刺不休。
而物理学的理论告诉人们,打破均势的唯一手段,就是新增变量。
· · ·
PICO之于字节跳动,和Oculus之于Meta的价值十分接近,两家互联网巨头都明确了下一代计算平台未必一定会是手机这一判断,随即不惜重金的收购了最符合标准的硬件厂商。
这不只是避开「重复造轮子」的冗余成本,在扩大VR的使用范畴方面,互联网公司的技术输入,是不可或缺的,硬件只是一个通道,它所连接的世界和用户所看到的世界,将是由天文级的代码工程支撑起来的。
VR的着力点本身并没有问题:提供不受物理世界约束的在场感。只是「脱虚入实」和「以虚养实」的设想是不同的。
字节跳动的CEO梁汝波说他和其他高管经过旷日持久的讨论,最后得出了8个字的公司使命「激发创造,丰富生活」,前4个字,指的是如何降低创作门槛或是因材施教,驱动个人和组织的创造力,而后4个字,则是在科技还没有能力改变生命长度的时候,通过丰富的体验去增加生命的广度和深度。
在字节10周年年会上,PICO也出现在了梁汝波的举例中:「一个没出过国的老人通过短视频了解到南极的动物,一个年轻人买到价格适中但设计有个性的衣服,一个学生通过VR感受宇航员登陆月球的体验,这些都是对生命体验的丰富。」
理解了如此构想的上层建筑,就能理解PICO选择要走的那条路。
· · ·
麦克卢汉的理论认为,媒介是人的身体的延伸。如果把VR也视为媒介的一种,那么麦克卢汉的传播学泰斗地位,一定变得更加稳固了。
在过去的发展里,因为可以接入足够成熟的消费市场,VR的使用场景多由游戏或是影音承担,但这不代表VR的赛道方向就仅限于此,它对身临其境的体验革新,完全可以突破现有的品类边界。
因为禀赋不同,因为机会不同,因为条件不同,每个人的人生际遇难免参差,就像是那段网络盛行的文案,你在挤地铁的日子里,注定会错过在阿拉斯加跃出水面的鳕鱼、在梅里雪山爬上树尖的金丝猴、在尼泊尔火堆旁端起酒杯的背包客。
而科技带来的平等则是,没有任何一种生活体验,是可以被完全垄断的,而生活在别处,可以从绝不可能变得触手可及。
所以PICO还开始接触行业里的技术型公司,提议技术共创,一起推动包括动作捕捉、虚拟资产渲染、MR应用等技术的深入研发,这不是PICO乃至字节跳动可以孤身完成的作业,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是比充实内容更加重要的任务。
因为扩展现实的底座,是扩展出来的世界,足以媲美真实的宏伟和细节,任何一次掉帧、一场眩晕以及一个马赛克,都会破坏这个产业对于用户的许诺。
只有通过了这条满是荆棘的路,才能摘到那朵名为未来的花。
· · ·
科幻作家刘慈欣曾经写过一则题为「带上她的眼睛」的短片科幻小说,讲述了一艘驶向地球内部的地层飞船因为事故而无法返航,唯一的一名领航员只能在封闭的地心度过余生,而她在通讯信号完全中断之前,希望借助视觉装置与地面上的人类连线,最后一次体验自己再也无法目睹的春风细雨、江河落日、冰山雪地和沙漠丛林。
这是一个颇有共享精神的故事,主角习以为常的风景,却是他人难以企及的珍宝,只要意识到自己所见的画面,都会慰藉地下六千公里深处那名陌生朋友的孤独心灵,这项「带上她的眼睛」的任务,也就凭空新添了不少浪漫主义的色彩。
你看,PICO品牌履新的那句标语,简直就是为这个故事量身定制的:「探索无限可能」。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阑夕。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